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西晉,一個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算突出的大一統王朝。

但是,如果說到西晉王朝的歷史影響,它與漢唐相比卻也並不遜色。之所以會這樣說,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八王之亂與後面五胡亂華事件的發生。

在這場動亂之後,

中國內部陷入巨大的動盪當中,上至廣大統治階級,下至平民百姓,都難以在這場動亂當中抽身。

而如果說到這起動亂的發生,那麼我們便不得不將其背後的原因追溯到當時作為統治階級計程車族之上。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一、西晉的政治環境相對來說較為特殊

1、士族政治成為那個時代的主要特徵

自漢武帝即位以來,中國歷史上開始出現一股獨特的勢力——地方豪強

。西漢初年,出於快速恢復社會經濟正常秩序的目的,西漢政府將黃老之學當中的無為而治制定為了基本的治國思想。在這一政策下,政府對於社會的管控力度大大下降,對人們各種生產生活活動的進行創造了相當良好的環境。

但是,也正是因為缺乏政府的監管

,在看似和平繁榮的“文景之治”盛世之下,卻是社會發展的無序狀態,大量地主豪強在這一時期透過土地兼併的方式獲得了大量財產。

直到漢武帝繼位之後,“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局面成為社會的主流,極大威脅了中央集權統治。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此後漢武帝雖然在執政時期對地主豪強進行了大力度的打擊,但當他去世後,中央政府對於全國的掌控力度卻仍然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

而當漢宣帝也去世後,這種掌控力度愈發下降,地主豪強在政治、軍事與經濟上的話語權則越來越重,並升級為傳承數代的門閥士族。

此後東漢的建立雖然也是由於一場大規模的社會變革,但這場社會變革從本質上來說卻並未改變地主豪強勢力壯大的局面。

事實上,東漢的建立更多像是地主豪強勢力內部的重新洗牌。直到東漢也逐漸迎來自身生命的末期後,地主豪強在社會當中的主導地位愈發凸顯。

無論是漢末軍閥的爭霸還是三國時期的鬥爭,其背後都有著門閥士族的影子。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在這種士族政治的時代背景之下,

士族所代表的不僅僅是龐大的軍事、經濟、文化資源,其背後所代表的還有著足以擴散到全社會的影響力

。因此,當時的軍閥們如果想要取得爭霸戰爭的勝利,便必然需要取得士族們的支援。

事實上,就連不少士族本身便是諸侯爭霸戰場的主角,如袁紹在漢朝末年初期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之高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是因為他出身於汝南袁氏的家族背景,其祖上四世三公的輝煌史實在是讓人難以企及。

曹丕所建立的曹魏政權如此,劉備所建立的蜀漢以及孫權所建立的孫吳政權是如此,而之後西晉的建立當然也不例外。從這樣的角度來看,

西晉從本身的建立看來就存在較強的不穩定性。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2、西晉本身的誕生充滿複雜性

作為透過謀朝篡位手段而建立起來的政權,西晉本身的法理性其實是相當不足的。也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的統治,

西晉的統治者司馬氏不得不與廣大門閥士族聯合起來

除了將原先忠於曹魏政權的勢力一一剿滅外,如毋丘儉、諸葛誕都被誅殺,他還注重於籠絡忠於自己的勢力,如採取聯姻的方式加強自己與其他家族之間的聯絡,司馬師的妻子羊氏家族便是“世吏兩千石,至祜九世,並以清德問。”

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世家大族們本就已經相當之高的地位與權力得到進一步鞏固,

司馬氏本身並無法達到真正的君主專制,尤其是在西晉建立初期,這種局面更加明顯。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另外,有鑑於之前曹魏政權滅亡的先例,司馬炎逆歷史潮流般地選擇了實施分封制

。由於曹魏統治者對於自己的宗室勢力過分打壓,這導致當時在中央掌權的曹爽一伏誅,曹魏能夠對抗司馬氏的勢力便幾乎就已經是被消滅殆盡。

此後,無論是地方上所發動的以擁護曹魏政權為名義的淮南三叛變,還是中央發動的試圖推翻司馬氏統治的政變,最終都因為實力弱小而只能走向失敗。

因此,

司馬炎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再度發生,將司馬氏的宗室子弟分封到各個地區,試圖將他們作為西晉中央政府的有力屏障

。從而維持西晉王朝的長治久安。當然,這種設想在之後的發展與司馬炎所想可謂完全是背道而馳。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二、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帶來了西晉政權的動盪

1、西晉中央政府內部首先發生了激烈的政治鬥爭

晉武帝晚年,楊駿憑藉自己岳父的身份得到了非同一般的重用。

直到晉武帝去世之後,他更是透過一系列手段實現了大權獨攬,與其弟楊濟和楊珧並稱為三楊

然而,在獨攬大權後,楊駿不僅沒有帶領西晉王朝走向繁榮安定,相反,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他始終持任人唯親的政治策略,對自己的親信與家族中人大加提拔。

同時

,他還大力打壓原先的司馬氏宗室,導致當時的朝堂上人人自危,

“公室怨望,天下憤然矣”,如汝南王司馬亮便是害怕楊駿對自己不利,就連晉武帝去世都不敢前去祭奠,其心中忌憚之深可見一斑。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一場政治動亂開始處於醞釀當中。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有鑑於楊駿專權所引發的朝堂眾人的不滿,當時的皇后賈南風抓住了機會,成功聯合其他與楊駿有所矛盾的大臣與宗室將其統治推翻,楊駿及其黨羽也在這場政變當中被全部誅殺。

而為了實現自己的專權,賈南風之後又利用汝南王司馬亮、衛瓘和楚王司馬瑋之間的矛盾,使司馬瑋在將司馬亮和衛瓘誅殺之後,自己又藉助大義的名義將其誅殺,成功達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司馬亮本人能力平庸,但他與衛瓘之間的合作卻是以保障司馬氏政權、輔佐晉惠帝為目的,

他的死亡對於司馬氏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也是一個之後八王之亂動盪開啟的標誌。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2、門閥士族對於利益分配的不滿導致了八王之亂的出現

前文已經說到,門閥政治是西晉時期政治的主要特點。

憑藉著自己的地位和身份,這些門閥士族往往能夠將自己手中的權力與財富傳承數代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便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形成。

相比之下,那些寒門子弟則由於身份的原因,即便自己擁有再高的才能,但階級上升通道卻依舊被完全堵死,難有出頭之日,只能幾輩人都生活在貧窮落魄之中。

另外,經歷過東漢末年、三國時代、高平陵之亂等數次政治動亂之後,當時的士族大多已經拋下原先虛偽的面具,對權力和地位有著堪稱狂熱的追求,正所謂“寡廉鮮恥,貪冒驕奢之鄙夫”便是如此。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而即便是在士族門閥士族之間,其中也存在相當嚴重的分歧與矛盾

。在晉武帝時期,高階門閥士族普遍掌握著更多的政治資源與財富,他們之間互相結為朋黨、爭權奪利,在壟斷朝政後卻又貪圖享樂,整體陷入一種相當腐化、墮落的境地之中,同時也對其他中下層計程車族造成了剝削與壓迫,引起了他們的普遍不滿。

但即便如此,晉武帝對於這種局面卻並未做出任何改善的舉動,這無疑加劇了這種士族之間的矛盾

。當晉武帝死後,這種矛盾再度得到激化,中下層士族門閥看見了推翻高階士族門閥的機會,也看見了自己崛起的機會。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在司馬炎原先的設想當中,地方諸侯王本來應該作為維護西晉中央政府統治的屏障。也就是說,

當西晉中央政府遭遇外敵或者動盪之時,他們應該起到出兵勤王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的情況中,現實卻與他所想的完全不同。

一方面,由於中央政府本身發生的動盪和楊駿、賈南風等人的專權亂政,這為地方諸侯王們進攻京師、自己去奪取朝政大權提供了機會和藉口。

另一方面,

當這些宗室子弟被分封到地方之後,他們迅速與當地的門閥士族結合了起來,對權力的共同渴望則構成了他們合作的堅定基石。

最終,在合適的環境、強大的實力與極強的野心之下,轟轟烈烈的八王之亂開始,五胡亂華的動盪時代也由此開啟。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士族還是寒門

三、總結

總的來說,西晉時期之所以會發生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很大程度上便是在與當時門閥士族之間的爭權奪利

面對門閥士族爭權奪利的現狀,西晉的統治者不僅沒有成功緩解這種局面,反倒是由於自己謀朝篡位的不當得權手段,不得不更加抬升門閥士族的地位,他們也得以掌握了更多的權力,積累下了作惡的資本。

之後隨著晉武帝去世,這種社會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門閥士族再也難以抑制自己的野心和對權力的渴望,並最終發動了八王之亂這一間接導致西晉滅亡的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