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朝的歷史週期

前言

晉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存在感極低的朝代,遠不如之前的三國時期。

晉朝也是一個很短命的王朝。

西晉滅吳統一全國是在公元280年,“八王之亂”發生在公元291年,滿打滿算過了十年穩定日子。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皇族內戰,“八王之亂”先後打了十六年。

由於一場內戰打掉了政權的精華力量,使得中原地區的權力真空迅速被南下的少數民族佔據。

直接拉開了五胡亂華和北方近三百年的亂世。

西晉內戰的源頭除了晉武帝司馬炎安排繼承人選出現重大失誤外,另一個重要內在原因是其王朝的“基因”所決定的。

這個王朝大義的名分很差,和王莽的新朝類似。

為什麼說大義的名分很重要呢?

因為王朝所擁有的最高權力需要慢慢積累,積累到足夠多,才能形成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力。

這個中間的過程便是王朝的大義名分。

而西晉,恰恰缺乏了這個過程。

下面來統計一下中國曆代大一統王朝的建國模式和延續時間:

秦朝:開天僻地,短

西漢:農民起義,長

新朝:外戚篡權,短

東漢:貴族起義,長

西晉:權臣篡權,短

隋朝:外戚篡權,短

唐朝:貴族起義,長

北宋:權臣篡權,長

元朝:少數民族南下,中

明朝:農民起義,長

清朝:少數民族南下,長

從中不難發現,但凡是外戚篡權或權臣篡權上臺的王朝,基本上延續時間都不長。

而透過農民起義或貴族起義打天下的,往往權力會比較穩固。

有朋友要問了,那宋朝呢?

北宋趙匡胤是黃袍加身上臺的。

一點都不矛盾。

因為北宋的主要統一過程發生在趙匡胤上任後,而不是之前。

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相當於繼承了一家市值百億的潛力企業,然後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時間把它做到了千億規模。

這與幾乎白撿天下的新朝、晉朝、隋朝完全不同。

西晉和隋朝是在天下大勢已定的情況下,留了一個江南小政權(東吳、陳)作為自己大一統的墊腳石。

模式非常類似。

另外,從時間線形式上對比,隋朝和秦朝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二者都是經歷了幾百年亂世後,誕生的一個短命大一統王朝。

一、立國之初

西晉的興起始自司馬懿。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大將軍曹爽陪魏帝曹芳離開洛陽至高平陵掃墓,起兵發動政變。

史稱“高平陵事件”。

歷史學家一般認為,這是司馬懿背後強大的“士族”力量對曹氏宗族的勝利。

所謂士族,可以通俗理解為世代為官的大家族,和“門閥”是一個意思。

中國古代在唐朝開科取士之前,官員階層和平民階層是完全固化的——要麼世代為官,要麼世代為農。

比如司馬懿,他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今南昌市)太守,祖父司馬儁(jun)為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

再比如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去請的不僅僅是孔明先生的大才,背後還有他廣泛的人脈。

作為從琅邪遷居荊州的大戶,諸葛亮和荊州士族的代表黃家、蒯(kuai)家和龐家關係都十分密切。

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和劉表是連襟,蔡瑁是諸葛亮妻子的舅舅。。

孔明先生原本就屬於隨時可以“出仕”的那種人物。

皇帝代代相傳,將軍、太守代代相傳,縣令、鄉紳也可以代代相傳。

這樣一來,士族便會積累起類似皇權的權威,成為王朝金字塔結構的基石。

如果全國範圍內若干個大計程車族一聯合,皇權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全州範圍內若干個中型士族一聯合,太守便要下課。

因此漢朝末年至兩晉時期,皇權一般會選擇與某幾個大計程車族進行聯合,形成類似東晉時期“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東晉皇帝給王導的手詔總是用“惶恐言”“頓首言”“敬白”之類的文字。

正月初一王導上朝時,皇帝都要起立相迎。

其實從司馬氏掌權的高平陵事件開始,司馬家族就始終是士族群體的一個代表。

制約晉朝皇帝的不僅僅是個別“權臣”,二是整個國家架構的金字塔—門閥政治。

在徹底改變政權架構之前,晉朝皇帝們手中的權力與真正的皇權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也是在不斷進化的。

秦漢到明清,雖然金字塔尖的皇帝沒有換,但整個塔身的結構卻早已天壤之別。

二、門閥政治

門閥政治的現實使得西晉建立之初就自帶龐大的權貴集團。

吏治領域絲毫沒有革故鼎新的氣象。

原本改朝換代過程中的社會“結構化”、“清零化”現象,在西晉這裡並沒有發生。

土地該在誰手裡還是在誰手裡,老百姓該為誰打工還是為誰打工。

這樣一來,大家對於王朝的認同感就非常低。

對於一個初創政權來說,塑造一批堅定的王朝擁護者階層非常重要—穩固的基本盤。

一場大火過後,草原上生長出來新的花草樹木。

原先的放牛郎成了官員,原先沒有土地的拿到了土地。

這些舊時代的“放牛郎們”,便會成為新王朝堅定的擁護群體

王朝的名義,就是浸提的品牌“IP”。

比如美國的“自由”,蘇聯的“共產”。

漫長的歲月裡,“IP”需要統治者們認真塑造和維護。

一個強大的“品牌”可以持續很久,即使王朝覆滅仍然有人去復興它。

諸葛亮和蜀漢政權會一直高舉“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大旗,說明當時的人心還是非常認可“漢”這塊牌子。

即漢這個王朝的品牌還是很強大的。

相對來說,晉就要弱多了。

三、淝水之戰

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是司馬懿曾孫,琅邪王(山東臨沂)司馬覲之子。

在八王之亂後,司馬睿和琅邪一帶計程車族領袖王氏家族一起南遷建立了東晉。

王氏家族的代表王導是一名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他高度重視團結原先江南一帶的大士族。

經過一番運作,東晉最終形成了司馬氏當皇帝,王、謝、桓、庾四大家族輔政的局面。

東晉王朝濃墨重彩的一筆是發生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

謝玄、謝安等將領率八萬北府兵與前秦大軍決戰,大獲全勝。

戰爭這件事就是這樣,一旦贏了可以獲得巨大的合法性,而輸了則會喪失巨大的利益和品牌。

是為《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

贏下淝水之戰的晉孝武帝司馬曜此後權力迅速膨脹,成為東晉歷史上唯一掌握真正皇權的皇帝。

而輸掉的前秦王苻堅則從一代雄主的寶座上迅速墜落,不久別人縊死。

淝水之戰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誕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北府兵集團”。

憑藉著巨大的軍功,北府兵漸漸發展為一股超越東晉政壇的軍方勢力。

軍功集團的迅速崛起對於王朝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此後東晉頻繁爆發武將干政、武將叛亂的事件。

直到公元420年,憑藉常年統兵積累的巨大人望,劉裕廢除晉恭帝。

東晉就此滅亡。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四、小結

王朝的名分是王朝創立之初自帶的“品牌基因”。

一個政權長期處於戰備或對外軍事作戰狀態,軍功集團的地位會大幅提高。

長年累月,容易形成固化的“北府兵”模式。

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政權建立,都要解決“誰來當官”這一問題。

總結一下,無非是以下幾種模式或組合:士族、科舉、士族+科舉、民選+文官體制。。。

西方政治生活中經常會出現所謂的“政治世家”,比如:布什家族、安倍家族。

從他們的身上,其實可以看出一點中國古代士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