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鑑】《資治通鑑》之:【安史之亂】(四)布衣宰相李泌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看鑑】《資治通鑑》之:【安史之亂】(四)布衣宰相李泌”,“vid”:“y334083most”,“img”:“http://puui。qpic。cn/vpic_cover/y334083most/y334083most_hz。jpg/640”,“desc”:“”})

李泌,字長源,遼東郡襄平人,出身於世家大族遼東李氏家族。為北周八柱國之一 ——李弼的六世孫。他是中唐時期舉足輕重的政治家、謀略家、詩人。對於他的功績,有人評價說如果郭子儀是再造大唐,那麼他就是“續了唐王朝的性命”。

李泌少時以“神童”之稱而遠近聞名,唐玄宗聽說後頗為好奇,把他招來,當面考較。考官正是名相張說,他以棋局出題“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要小神童解釋其中的哲理。小神童隨口即答:“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小小年紀,卻領悟了人生的奧義,足見慧根深種。

【看鑑】《資治通鑑》之:【安史之亂】(四)布衣宰相李泌

唐玄宗嘖嘖稱奇,厚賞於他,命其家人好好撫養。天寶十年, 隱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獻上《復明堂九鼎議》,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惠”,於是召他入朝講授《老子》。因其講解“有法”,玄宗命他待詔翰林,供奉東宮,作為太子李亨身邊的東宮屬官。李泌後來因嫉惡如仇,寫詩譏諷玄宗寵臣楊國忠、安祿山等,楊國忠於是誣稱他曾寫《感遇詩》諷刺朝政,被送往蘄春郡(今湖北蘄春)安置。不久,他為避楊國忠的禍害,“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

宰相張九齡特別敬重李泌,常常把他請到臥室內交談。張九齡與大臣嚴挺之、蕭誠交好,嚴挺之厭惡蕭誠的諂媚,勸張九齡謝絕與蕭誠的來往。張九齡忽然自己唸叨說:“嚴挺之太過刻板剛直,而蕭誠令人感到舒服,為人圓滑、能低下身段。”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喚來蕭誠,身旁的李泌馬上說:“您以布衣入仕,又因正直位至宰相,卻喜歡過於油滑、隨意放低身段的人嗎?”張九齡聽後,非常驚訝,急忙認錯,並稱他為“小友”。

年輕時,李泌曾寫《長歌行》以鳴心志,並以此來規劃自己的人生。其詩為: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據《鄴侯外傳》說,此詩寫成後,流傳很廣,因為詩歌中表露的志向十分明顯,所以張九齡告誡他說:“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自韜晦,斯盡善矣。藏器於身,古人所重,況童子耶?但當為詩以賞風景,詠古賢,勿自揚己為妙。”李泌聽後十分感動,“爾後為文,不復自言”。此後的一生,李泌也將張九齡的話牢記心中。

史書記載,李泌“尤工於詩”(《舊唐書·李泌傳》),所寫詩文很多,如《復明堂》、《九鼎議》、《明心論》、《養和篇》、《建寧王輓歌詞》、《八公詩》、《感遇詩》等等,《舊唐書·李泌傳》說他“有文集二十卷”。除文學創作外,李泌在學術上也很有造詣。玄宗曾召他進宮講授《老子》,晚年又參修國史。李泌本人對《易經》的學問,更有心得。他經常尋訪嵩山、華山、終南等名山之間,希望求得神仙長生不死的方術。

著名的唐朝詩人顧況, 便曾拜李泌為師。

況素善於李泌,遂師事之,得其服氣之法,能終日不食。及泌相,自謂當得達官,久之,遷著作郎。——《唐才子傳·顧況》

【看鑑】《資治通鑑》之:【安史之亂】(四)布衣宰相李泌

李泌之所以能如此,和家庭的薰陶有關。據《鄴侯家傳》說,李泌的父親李承休聚書兩萬餘卷,並告誡子孫不得讓這些圖書出門,如有求讀者,可在別院閱讀、供饌。這些圖書至少保留到了李泌的兒子李繁的時候。

韓愈在《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中曾以李泌家為例,來教育自己的學子:“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為人強記覽,過眼不再讀。偉哉群聖文,磊落載其腹。行年餘五十,出守數已六。京邑有舊廬,不容久食宿。臺閣多官員,無地寄一足。我雖官在朝,氣勢日局縮。屢為丞相言,雖懇不見錄。送行過瀘水,東望不轉目。今子從之遊,學問得所欲。” 這裡的鄴侯指的是李泌的兒子李繁,足見李泌好讀書的家風影響之廣,好習慣一直得以保持的時間之長。

而在修道的同時,其始終也堅持著出世與入世並舉的原則。

李泌隱居嵩山多年後,恰逢安祿山起兵造反時,玄宗和皇室成員,以及親信大臣們倉皇出走。皇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他命人到處尋找李泌,恰好李泌此時也到了靈武。肅宗立刻和他商討當前的局面,他便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和成敗的關鍵所在。肅宗要李泌在朝中任職,他懇辭不幹,只願以客位的身份出力。肅宗也只好由他,授予他銀青光祿大夫的散官職位。碰到疑難的問題,肅宗常常和他商量,稱他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

肅宗問李泌剿賊的戰略,他就當時的情勢,定出一套圍剿的計劃。首先他斷定安祿山、史思明等的黨羽,是一群沒有宗旨的烏合之眾,目的只在搶劫。

“天下大計,非所知也。不出二年,無寇矣。陛下無慾速,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

因此,他擬定戰略:1。先是建議肅宗命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詡,入河東,隔斷盜魁四將,不敢南移一步。

2。又建議肅宗密令郭子儀開放華陰一角,這樣一來得以讓反賊們能通關中,使他們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裡,其精銳的騎兵部隊,沒過幾年就會被消耗殆盡。而唐朝官軍能夠常常以逸待勞,來避敵鋒芒,去翦其疲。

3。之後再統合各路之兵,於扶風會合,與太原朔方軍相互之間,一起攻擊敵兵。並諫言肅宗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屯兵北邊要塞,與李光弼相互成犄角之勢以取范陽。這樣一來,賊人一旦丟失老巢,就會死在河南諸位部將的手中。

【看鑑】《資治通鑑》之:【安史之亂】(四)布衣宰相李泌

肅宗按照他擬訂的大戰略行事,後來都不出其所料。這便是李泌的“挫其銳,解其紛”的戰略運用。

但是,最可惜的,就是後來肅宗急功近利,沒有徹底的採納李泌的建議,致使河北沒有徹底肅清,仍然淪陷於盜賊之手。因此而造成了歷史上晚唐與五代之際戰亂的後遺症。

在儲位穩固的問題上,李泌也做出了貢獻。李泌看到肅宗當時在天下兵馬大元帥的人事安排問題上,可能影響太子穩定的繼位。便秘密建議肅宗使太子做元帥,他說:“建寧王的確聰明,但廣平王是嫡長子,有為人君的氣量,難道想要使他做吳太伯嗎?”肅宗說:“廣平王已被立為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帥呢?”李泌說:“假使元帥立功,陛下不使他做君位的繼承人,能行嗎?太子出征時是撫軍,駐守時是監國,如今元帥就是撫軍。”他與肅宗爭論了半天,結果肅宗接受了他的意見。

肅宗對玄宗的故相李林甫非常不滿,認為天下大亂,都是這個奸臣所造成,要挖他的墳墓,燒他的屍骨。李泌力諫不可,肅宗氣得問李泌,你難道忘了李林甫當時的情形嗎?李泌卻認為不管怎樣,當年用錯了人,是上皇(玄宗)的過失。但上皇治天下五十年,難免會有過錯。現在追究李林甫的罪行,加以嚴厲處分,間接地是給上皇極大的難堪,是揭上皇的瘡疤。上皇年紀大了,又奔波出走,聽到陛下這樣做,他一定受不了,老年人感慨傷心,一旦病倒,別人會認為陛下身為天子,以天下之大,反不能安養老父。這樣一來,父子之間就很難辦了。

肅宗經過他的勸說,抱著李泌的脖子,痛哭著說:“我實在沒有細想其中的利害。”這就是李泌“衝而用之或不盈”的大手筆。唐明皇后來能夠自蜀中還都,全靠他的周旋彌縫。

然而李泌即便在謙退處世,卻還是因為自身太過優秀,同時受到肅宗的極大信任,而不可避免的受到權臣李輔國與崔圓的忌憚,《舊唐書·李泌傳》說他當時雖然沒有身擔要職,卻“權逾宰相”。李泌面對這種情況,憂懼而不失分寸。所以,在收復京師後,為了躲避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災禍,也由於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動要求離開權力的中心,進衡山修道,肅宗再三挽留無果,於是便給李泌“有詔給三品祿,賜隱士服,為治室廬”的高規格待遇。

【看鑑】《資治通鑑》之:【安史之亂】(四)布衣宰相李泌

對於安史之亂的平定,汪小蘊《女史詠史詩》中,便有“勳參郭令才原大,跡似留侯術更淳”的說法,指出郭子儀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與幕後李泌的策劃是分不開的。

杜甫也曾在詩作《洗兵馬·收京後作》中提到過李泌:

隱士休歌紫芝曲,詞人解撰河清頌。田家望望惜雨幹,布穀處處催春種。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

《錢注杜詩》卷二注云:“隱士,謂李泌也。肅宗即位八九日,泌謁見於靈武,調護玄、肅父子之間,為張良娣、李輔國所惡。及上皇東行有日,泌求歸山不已,乃聽歸衡山……”可見,詩中的“隱士”指的正是李泌。

從詩中便能看出,杜甫希望李泌繼續發揮其作用,不要再做隱士了。兩京被收復,百廢俱興,正是需要像李泌這樣的人多多有作為,承擔起天下眾望的時候。可惜,一切並不如杜甫所想,而唐廷內部波譎雲詭的局勢也不得不讓李泌採取離朝隱居的措施。

有一件小事情可以說明肅宗與李泌的關係很好:話說當初李泌已少吃煙火食的時候,肅宗有一天夜裡,高興起來,找來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爐吃火鍋,因李泌不吃葷,便親自燒梨二顆請他,三王爭取,也不肯賜予。由此,足見肅宗對他的重視。

曾經,李泌和肅宗一起外出的時候,陪著肅宗一起坐車。大家都議論坐著那位穿黃袍的,便是皇帝,旁邊那位穿白衣的,便是山人李泌。肅宗聽到了大家對李泌的稱號,覺得不是辦法,就特別賜金紫,拜他為廣平王(後來的唐代宗)的行軍司馬。並且對他說::“先生曾經侍從過上皇,中間又作過我的師傅,要請你幫助我兒子作行軍司馬,我父子三代,都要借重你的幫忙了。”

玄宗、肅宗相繼去世後,代宗繼位,召李泌回朝。起先讓他住在宮內蓬萊殿書閣,跟著就賜他府第,又強迫他不可素食,硬要他娶妻吃肉。宰相元載非常忌妒他的不合作,找機會硬是外放他去做地方官。代宗暗地對他說:“先生將就一點,外出走走也好。”不久後,元載犯罪伏誅,代宗立即召他還京,準備重用。但又為奸臣常袞所忌,怕他在皇帝身邊對自己不利,又再三設法外放他出任澧郎峽團練使,後再遷任杭州刺史。

他雖貶任地方行政長官,到任地卻仍有很好的政績。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中稱“杭本江海之地,水泉鹹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於水,故井邑日富。”從中可以看出,李泌的到任解決了當地百姓的飲水問題。這便是李泌的“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的自處之道。

皇太子李適(後來的唐德宗)也曾與李泌交遊。對於軍國大事,李泌仍然不遠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議,代宗也必定採用照辦。

涇源兵變後,唐廷又一次火上眉梢,天下不安。德宗避難於梁州,急詔徵李泌至梁州的行在。此時已經六十餘歲的李泌,又像當年在安史之亂中輔佐肅宗那樣,輔佐德宗,出面為大唐效力。德宗授李泌以左散騎常侍之職。令李泌每天在中書省值班,以便等候德宗召對,一時受到朝野關注。

興元元年(784年),被淮西叛軍擊敗的前汴宋節度使兼同平章事李勉至長安,一部分朝臣認為他丟失了大梁,不應還在相位,德宗便將他免職。李泌為李勉求情,指出其人不擅用兵,但素來深得軍民之心,又肯在睢陽主動交付兵權於部下劉洽(劉玄佐),成就了劉洽最後收復之功。德宗聽後,才恢復了李勉的相位。

【看鑑】《資治通鑑》之:【安史之亂】(四)布衣宰相李泌

貞元元年(785年)七月,陝虢都知兵馬使達奚抱暉鴆殺節度使張勸,代領軍務,邀求旌節,並密召李懷光的將領達奚小俊為援。德宗鑑於局勢危急,於是便任李泌為陝虢都防禦水陸運使。李泌請求單騎前往,德宗初時擔心李泌的安危,但最終卻也只能同意。李泌先會見陝州進奏官及將吏等在京城的人,欺騙他們說:“皇上因陝虢饑荒,所以讓我領運使,督江淮米以賑濟。陝州行營在夏縣,如果達奚抱暉可用,就讓他統軍;如果有功,就讓他出任節度使。”以此麻痺達奚抱暉。

同月十七日,德宗加李泌為陝虢觀察使。李泌至陝州行營後,採用謀略,分化瓦解了叛軍的黨羽。形式穩定後,與達奚抱暉攤牌,達奚抱暉自知大勢已去,無法再做抵抗,只得認命。但李泌卻沒有把事情做絕,而是讓達奚抱暉自領家人亡命。達奚小俊領兵入境,聽說李泌已入陝,只得還軍。陝虢遂安。

李泌向德宗辭行時,德宗曾草擬參加叛亂的七十五人名單授予李泌,命他誅殺。李泌遣走達奚抱暉後,朝廷所派的宣慰使要求李泌一定要誅殺叛亂者。李泌不得已,只得向京中押送了兵馬使林滔等五人送至京城。後來,李泌也極力為他們求情,使得他們五人保住了性命,僅被流放了事。

貞元三年(787年),淮西門槍兵馬使吳法超率步騎四千從叛逃。渾瑊派部將阻攔未果。德宗急遣中使敕令李泌發兵攔阻,不得讓淮西軍渡河。李泌馬上派押牙將唐英岸率軍至靈寶,但淮西軍已渡過黃河列陣。李泌於是令靈寶供給他們糧食,淮西軍也不敢剽掠。次日,淮西軍在陝州城西宿營,李泌不再向他們供給糧食,而派部將率精兵埋伏於太原倉隘道。一日後,淮西軍行入隘道,李泌所派的伏兵齊發,淮西軍大敗。殘軍從山路南逃,李泌又派大將燕子楚率軍四百至長水協助唐英岸。唐英岸多次追敗叛軍吳法超等人等至長水。在長水,吳法超等人被燕子楚伏殺。

同年,六月,李泌入朝,出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李泌做事堅持原則,並且認真負責。因常有與德宗政見不同之處,所以反覆申辯上奏達十五次之多。他曾經與皇帝力爭宰相的職權範圍。德宗曾對他說:“自今凡軍旅糧儲事,卿主之。吏禮委延賞(張延賞),刑法委渾(渾鹼)。”李泌就說:“陛下不以臣不才,使待罪宰相。宰相之職,天下之事,成其平章,不可分也。若有所主,是乃有司,非宰相矣。”德宗聽了,便笑著說:“我剛才說錯了話,你說的完全對。”

李泌執政的時間雖短,但他在任內卻做了許多意義重大的事,從而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年間帝國總體形勢的和平與穩定。

他為相後,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之一,也是後來為人所稱道的事情——便是勸諫皇帝不要濫殺功臣,以此調節緊張的君臣關係。

德宗曾對李泌說:“朕要和你約法在先,因你歷年來所受的委屈太多了,不要一旦當權,就記恨報仇,如對你有恩的,朕會代你還報。”李泌則回答說:“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害臣的李輔國、元載他們,都自斃了。過去與臣要好的,但凡有才能的,也自然顯達了。其餘的,也都零落死亡了。臣實在沒什麼恩怨可報的。但是如陛下方才所說,臣可與陛下有所約言嗎?”

德宗回答:“有什麼不可以的呢?”李泌便趁機諫言說:“李晟、馬燧有大功於國,聞有讒言之者。陛下萬一害之,則宿衛之士,方鎮之臣,無不憤怒反厭,恐中外之變復生也。陛下誠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則天下永無事矣。”

德宗最終答應了李泌的諫言所請,承諾會善待功臣,不猜忌他們。

李晟、馬燧在旁聽了,當著德宗的面感泣而謝。

【看鑑】《資治通鑑》之:【安史之亂】(四)布衣宰相李泌

而另一件事情,便更為難得。那便是在封建社會,天家無真情。宮廷父子之間,又因受人挑撥,又或因權力、利益而有極大的誤會和猜忌。而天家內部是否穩定,又關乎到了天下的安危。為此,歷經四朝的李泌,為調和李唐家族內部的矛盾,耗費了大量心力。就像當年,調節玄宗與肅宗,肅宗與代宗之間的矛盾一樣,李泌在任的最後幾年,又調和了唐德宗與太子(後來的順宗)之間的矛盾。穩定了皇家內部。這對於一直以來皇室內部腥風血雨的唐朝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郜國公主是太子妃蕭氏的母親,因“蠱媚(使用邪術)”獲罪,被德宗幽禁在宮中。德宗在處置完郜國公主後,又因怒責備太子李誦,太子不知所措。李泌常常聽德宗稱讚舒王李誼賢明,他估計德宗有廢立太子的意圖,便說:“陛下有一個兒子卻懷疑他,想要立陛下弟弟的兒子,臣不敢用古例爭論。再說十王宅的叔父們,陛下是如何對待的?”德宗驚訝道:“你怎麼知道舒王不是朕的兒子?”李泌回答說:“陛下過去為臣說過這事。陛下有嫡子(指李誦)卻要懷疑,那弟弟的兒子(指李誼)怎敢為陛下所信任?”德宗不滿,語帶威脅地說:“你違背朕的心意,難道不顧及你的家族嗎?”李泌卻回答說:“臣惟愛家族,故不敢不盡言,若畏陛下盛怒而曲從,陛下明日悔之,必尤臣曰:吾獨任汝為相,不諫使至此,必復殺臣子。臣老矣,餘年不足惜,若冤殺臣子,使臣以侄為嗣,臣未知得欲其祀乎!”甚至因此而激動到痛哭流涕。

之後,他又說:“昔日太宗下詔:‘太子無道,藩王窺伺太子之位的,二者都應廢黜。’陛下對太子生疑而稱讚舒王賢明,他能沒有窺伺太子之位的想法嗎?如果太子有罪,請求廢掉他而立皇孫,千秋萬歲以後,天下還是陛下的子孫所有。何況郜國公主被女兒妒嫉,從而被女兒蠱惑使用巫術,陛下怎能因太子妻子的母親而連累太子呢?”李泌在德宗面前爭論數十次,愈加堅持己見,德宗才醒悟,太子李誦“乃得安”。

之後,李泌趁熱打鐵,又提出唐肅宗與代宗父子恩怨之間的往事說:“且陛下不記建寧之事乎?”(唐肅宗因受寵妃張良娣及奸臣李輔國的離間,殺了兒子建寧王李倓。因此事,代宗對肅宗又怨恨又懼怕,父子之間矛盾隔閡加深。)

德宗說:“建寧叔實冤,肅宗性急故耳。”李泌說:“臣昔為此,故辭歸,誓不近天子左右,不幸今日復為陛下相,又觀茲事。且其時先帝(指代宗)常懷畏懼。臣臨辭日,因誦《黃臺瓜辭》,肅宗乃悔而泣。” 德宗聽到這裡,受到感動,於是醒悟。但仍堅持說:“我的家事,為什麼你要這樣極力參與?”李泌說:“臣今獨任宰相之重,四海之內,一物失所,責歸於臣,況坐視太子冤橫而不言,臣罪大矣。”甚至說到“臣敢以宗族保太子。”中間又往返辯論很多,並且還告訴德宗要極力保密,回到內宮,不要使左右知道如何處理此事。一面又安慰太子勿氣餒,不可自裁,他又對太子說:“必無此慮,願太子起敬起孝,苟泌身不存,則事不可知耳!”最後總算解開德宗父子之間的死結。

德宗為此特別重開延英殿,獨召李泌,對他哭著說:“非卿切言,朕今日悔無及矣!太子仁孝,實無他也。自今軍國及朕家事,皆當謀於卿矣。”李泌聽了,拜賀之外,便說:“臣報國畢矣,驚悸亡魂,不可複用,願乞骸骨。”德宗除了道歉安慰,硬不准他辭職。而李泌保住了當時身為太子的順宗,間接的也為後來的唐憲宗繼位奠定了基礎,為“元和中興”創造了某種條件。

一年後,李泌病逝,享年六十九歲。獲追贈為太子太傅。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將近千年後,李泌與歷代功臣四十人從祀歷代帝王廟。

【看鑑】《資治通鑑》之:【安史之亂】(四)布衣宰相李泌

李泌一生,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多事的戰亂時代;他所處的朝廷,是一個矛盾極為尖銳的朝廷。如何在這個異常複雜的環境中保全自己,是當時每一個人,特別是當權者都要遇到的問題。而他以謙退處世,不可謂不高明。既保證自己在為國效力的同時,又與統治高層保持了一種距離,做到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高度。該進時便進,該退時便退。該仕則仕,該隱則隱。實踐了道家的“無我”精神和儒家的“無可無不可”態度。不固執己見,適應客觀形勢以做到出處自由。《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二記載:“上謂泌曰:‘卿昔在靈武,已應為此官,卿自退讓。’ ”可見其謙退的態度,給肅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好談神仙詭誕”正是“有謀略”的謙退處世的表現,既保全了自己,同時又讓自己更合乎君主的心意。歐陽修、宋祁等人就看到了這一點:“德宗晚好神鬼事,(泌)乃獲用,蓋以怪自置而為之助也。”

其一生四次被排擠出朝廷,又四次回到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視,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這說明李泌本人已經達到了順應外物、無我無己的境界。李泌還做到了儒家所提倡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行”則建功立業,“藏”則修心養性。出處都過得十分充實,心情都很平靜。

他一生淡泊名利,肅宗曾因他平叛的功績,問他要什麼獎賞,李泌只回答想要“枕天子膝”睡一覺。德宗要授予他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的頭銜,而李泌堅決要求去掉“大”字,只要“學士”頭銜。天下稍稍安定後,德宗“使還舊封,於是李晟、馬燧、渾鹼各食實封,悉讓送泌,泌不納”。

他同樣具有闊大的政治家胸懷。當他被任命為宰相時,他對皇上表態說:“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臣無可報也。”甚至在皇帝面前,運用皇帝與自己的約定保下了功臣。並且,為朝廷推薦了大批的人才。

其同樣還具有傳統士大夫的死節精神。在肅宗面前,因為他不顧自身安危的竭力諫言,既避免了玄宗肅宗父子矛盾的擴大,同時也保住了代宗的太子之位。在德宗面前,他也數次力諫,被德宗威脅要取走全家族的性命,也毫不妥協退讓,堅持一定要保全太子,避免了天家人倫悲劇的發生,最終得到了德宗的感謝與更加的敬重。其在軍國大事上,也堅持原則,多次諫言皇帝,甚至因此不惜與皇帝來回申辯。毫不懼怕自己因觸怒皇帝而陷入危險。

時人柳砒就曾說:“兩京復,泌謀居多,其功乃大於魯連、范蠡。”把李泌同歷代文人心目中的偶像魯連、范蠡相提並論,這一評價可以說是相當高的。就像《新唐書》中所言:“(李泌)其謀事近忠,其輕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

他一生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在亂世中善用黃老撥亂反正之道的作為,確實是望之如神仙中人。

END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驀然回首,邂逅經典文化。

本文及圖片來源網路,版權問題請聯絡刪除

【看鑑】《資治通鑑》之:【安史之亂】(四)布衣宰相李泌

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卻在微信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