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潰敗反思|聯賽篇·職業聯賽三十年,依然不職業

1994年,中國足球進入職業化時代,神州大地湧起足球熱潮,似乎轉眼間中國足球就能夠乘著職業化的東風揚帆遠航……

國足潰敗反思|聯賽篇·職業聯賽三十年,依然不職業

眼看接近三十年過去了,中國足球不但沒有崛起,反而跌落到了當年都無法想象的低谷。中國足協的種種騷操作固然起到了絕大的負作用,但中國足球職業化這步棋走對了嗎?全世界都在搞的職業聯賽到底是什麼?找一家企業給隊員發工資就叫職業化?有了贊助的專業隊就是俱樂部?

世界足壇最典型的職業化聯賽,也就是歐美普遍存在的那套體系一般來說都是這樣的:

國足潰敗反思|聯賽篇·職業聯賽三十年,依然不職業

最開始,大批足球愛好者以球會友組織俱樂部圖開心;慢慢地,大家覺得實力懸殊的比賽踢起來不開心,這才形成了聯賽分級,每個隊伍在“強則升級弱則降級”的動態平衡中總能與自己水平最為相當的對手較量。與此同時,俱樂部紮根社群,不斷為社群居民提供足球休閒和教育的同時,也收穫著居民的好感,並透過適當的商業行為將這種好感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支援。

當這份好感與支援已經足以支援球隊中的球員以此為職業時,一支職業球隊才就此誕生。一個由這樣可以依靠支持者供養維持生存的職業球隊所組成的聯賽,才稱得上真正的職業聯賽。

國足潰敗反思|聯賽篇·職業聯賽三十年,依然不職業

在以上這些因素中,中國足球的職業化擁有過哪些?很顯然,答案是:幾乎什麼也沒有。中國的職業足球聯賽,是從原有的舉國體制下蛻變而來,群眾基礎少得可憐,球迷的經濟支援更是無從談起。當然,一個健全的職業聯賽體系所不可或缺的金字塔基——業餘與低階聯賽幾乎就是“零”。

所以,中國足球的職業化從一開始就是建築在沙灘上的高樓大廈,插著氧氣管參賽的馬拉松運動員。球員從哪裡來?舉國體制培養的運動隊中來。經濟收益從哪裡來?政府透過俱樂部老闆輸血而來。大千世界,有哪個正當職業是完全靠其他人的賞賜與輸血行走於世的呢?說得不好聽一點,如今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就是一條趴在中國社會肌體上吸血的螞蟥,一旦脫離自然奄奄一息。

國足潰敗反思|聯賽篇·職業聯賽三十年,依然不職業

要堅持走職業化道路,其實也不是無計可施,只不過需要忍受相當長時間的陣痛。真正的職業化,是俱樂部自負盈虧的職業化,是靠著球迷捧場賺錢的職業化。歐足聯早有珠玉在前,一套財政公平法案壓下來,強令所有俱樂部必須實現財政量入為出——你能賣出一千萬的門票,或者拉到一千萬的贊助,就能花費一千萬用於俱樂部開支;要是賣不出來,你就安心找點低價甚至免費班子湊合吧!以中國足球近來“如雷貫耳”的名聲,如此幾年下來,自然不會再有球員薪水過高的問題,欠薪也不再成為老大難。當然,這麼做的代價必然是國際賽場上的成績相當長時間的一塌糊塗——不過,這個一塌糊塗,是真的一塌糊塗,是中國球迷自己養大的孩子,而不是靠著諸多非市場行為輸血養出來的“怪胎”。

國足潰敗反思|聯賽篇·職業聯賽三十年,依然不職業

如果捨不得這樣的成績滑坡,也還有一招:徹底回到以前舉國體制時代,把人才培育、訓練和比賽全權交回給體育主管部門,雖然沒有那麼熱鬧,但舉國體制下的中國足球好歹也是亞洲二流水平,怎麼也不至於混到如今這樣的地步。當然,體育主管部門是不是願意承擔這樣大的壓力就難說了,畢竟足球人數眾多培養週期超長還特別難出成績,在舉國體制下並不是很受待見。

國足潰敗反思|聯賽篇·職業聯賽三十年,依然不職業

而最差的一條路,自然就是依然掛著“職業化”的羊頭賣著“四不像”的狗肉。競技表現怨聲載道,社會基礎不斷萎縮,到最後,這一桌原本好看又好吃的饕餮盛宴,變成了人憎狗嫌的潲水缸,大家都沒得吃,那才叫慘!

文/湖北日報記者 郭曉明

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