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音美玉,君子品格

只要金聲玉振仍在,禮樂就會綿延永續,不曾斷絕。

德音美玉,君子品格

有人說,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那些具有儀式感和感召力的禮儀,正在以光速消逝遠去。很多傳統儀軌和文化血脈中的敬畏,正在全球化程序中被扔進故紙堆,被視為落伍和陳腐的代名詞。

金聲玉振,以玉傳聲

“金聲玉振”,本意是指以鍾發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形容音韻響亮、和諧,後來也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精到。其中的“玉”,指的是古代打擊樂器“磬”,最初用石料製成,後來有玉製和銅製。

德音美玉,君子品格

成套的鐘磬,在當時嚴格的禮樂制度下,是權貴甚至帝王階層的專享。由此可見,玉,因其“如鳴佩環”的清脆音色和不易獲得的稀有特性,在千年前就成功登上了帝王雅樂的殿堂,和音律發生著關聯。

而尋常百姓家雖然無法使用昂貴的玉器,卻不乏對玉石與音樂的巧妙思考——“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當中的“玉笛”,實際上是竹笛 ,但其清越、悠遠的聲音,使詩人也忍不住把它和“玉”聯絡在一起。

德音美玉,君子品格

同時在一些傳統樂器中,也有以玉或翡翠作為裝飾的例子,例如古琴的徽位,通常用螺鈿和象牙製成,更為考究的則用玉或翡翠製成。

德音美玉,君子品格

古琴,也稱瑤琴、玉琴等,據可考史料記載,自堯舜時期創制至今,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它較好地體現了道家、儒家和佛家“天人合一”、“中和”、“淨心、和諧”的思想,在古代中國被列為樂器之首,是人們修身養性和體現文化內涵的一大利器。

德音美玉,君子品格

從別號“玉琴”上來看,不難發現,玉和琴一樣,寄寓著人們對於高尚品格的追求與嚮往。像古琴這樣的能夠起到修養身心、禮樂教化作用的音樂,被稱為“德音”,後來也用來指代好名聲和美言、善言。

這一點,也和“玉”的品格不謀而合——或許是由於玉質清亮剔透的特點,人們善於把“玉”和純潔、高貴、謙謙君子聯絡在一起,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無獨有偶,《禮記》中也有記載:“士無故不徹琴瑟”(“徹”同“撤”)。說明佩玉撫琴、美玉德音,對珍視品德和聲譽的傳統文人、士大夫階層來說,是何其重要。

千年一唱,流動傳承

音律和賞玉,皆是流動的藝術。一曲《流水》,山間淙淙,有洶湧湍急,有靜水深流;一塊美玉,內有乾坤,有天地澄澈,有絮若飛柳。大千世界的變化和流動,在音律與樂器的共鳴間,在石頭和礦物的沉積中,在我們眼前展開生動的畫卷。

德音美玉,君子品格

音律和賞玉,更是傳承的藝術。製作工藝精良的樂器,歷經數千年不腐,至今仍能演奏出動人樂章。保護得好的玉石珍寶,更能穿過千萬年時光的隧道,向我們靜靜訴說那些富有傳奇色彩的古老故事。

德音美玉,君子品格

一個是來自悠悠千餘年前的心聲,一個是在山靈水秀間沉睡數千年的精魂,它們帶著時光的印記,在古老的哲學智慧和審美情趣中,向我們傳遞著美好的感謝,滋養著我們的心靈。讓人們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照見閃閃發亮的時刻。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金聲玉振仍在,世界上就會有一個角落,尚未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