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彀中”,騙了多少人

駱駝上中學時,歷史老師曾大誇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如何,具體內容我大多已經記不太清,但唯一記住的只有一句話,那就是“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當時老師給我們解釋這句話時說,當時李世民推行科舉制,讓很多曾經被“

九品中正制

”限制的人才,有了晉升的渠道,有一次他在城樓上看見魚貫而入的考生,就開心地說“

天下英才都被我給收羅來了!

”,可見李世民為老百姓出頭,是多麼的用心啊!

因為老師的“

磨耳朵

”,我在日後的很多年裡,都把李世民看成是一個愛崗敬業的好皇帝,就連他發動“

玄武門之變

”,我在先入為主的情況下,又被《隋唐演義》洗腦,所以也認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被逼的……但是隨著我開始被社會毒打,以及開始涉足歷史,我對這句話開始產生了疑問,並最終得出結論,李世民的那句話應該是騙人的。為什麼駱駝要這麼說呢?

唐朝時,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彀中”,騙了多少人

科舉制度的變遷

我們先來看下我國科舉制度的變遷。其實在我國隋唐之前,我國是沒有成型的科舉制度的,甚至在秦朝之前,底層的老百姓就連晉升的希望都很渺茫,因為那時採用的是“

世卿世祿

”制,也就是說,如果你是踢足球的,那麼你一輩子也不能打乒乓球,而且你足球就是獲得了世界足球先生,你退休了也當不上教練,但你如果本來就是教練,那你就是一輩子無法帶隊踢進世界盃……你可能提前下課換你兒子上。

唐朝時,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彀中”,騙了多少人

而這種不講武德的制度,到了秦朝前期發生了鬆動,眾所周知,秦國的建立者曾是周朝王室的養馬人,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他才逆天改命成了一方之主,但是因為秦國遠離久受文化薰陶的中原,又是“

暴發戶

”,所以中原的幾個諸侯國都非常嫌棄他。等到秦孝公在位期間,他用了一個叫商鞅的人在秦國搞“

變法

”,把“

世卿世祿

”部分改成了“

軍功制

”。

顧名思義,

軍功制

的核心是軍功,也就是說,你只要敢搏命拼一把,那就有可能摩托換寶馬,所以“

商鞅變法

”之後,秦國就開始變成戰爭機器,並在嬴政在位時,完成了對六國的碾壓。不過俗話說“

好戰必亡

”,

軍功制

在成就了大秦帝國的同時,也拖垮了這個國家,因此到了漢代,鐵血的

軍功制

又軟化為了

察舉制。

唐朝時,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彀中”,騙了多少人

察舉制

有點像現在歐美的推薦信制度

各地方官員負責發掘本地的人才,然後透過固定途徑上報給朝廷,朝廷再從這些人中挑一些人試用,如果用著合適,那麼就給個編制。不過這種以主觀判斷為主的推薦方式有很多弊端,雖然國家為了防止舞弊,而制定了一些“

連坐

”制度,但在實際應用上仍然……呵呵。

而曹丕篡漢之後,又在陳群的統籌下,推行出了一個“

九品中正制

”,這個制度一經推出,基本上就把底層群眾晉升的路

給堵死了。為什麼駱駝要用這麼極端的詞呢?因為這個制度夠狠,“

九品中正制

”的核心是“

定品

”,那麼啥是定品呢?定品就是不透過筆試也不需要面試,只是通過了解你的“

家世

”(這個是核心)和“

品行

”(這個後期就是純添頭),就決定你能在體制內的位置。

唐朝時,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彀中”,騙了多少人

也就是說你的家族如果是混頂級圈子的,那麼你也可以進這個圈子,但如果你的家族比較“

低調

”,那麼你註定也別想“

高調

”,因此後人評價“

九品中正制

”為“

上品無寒門士,下品無豪族

”。以至於從西魏北周到楊隋李唐,皇帝全是出自“

關隴

”一系,後人曾把這幫輪番坐莊的世家大族稱為“

關隴門閥

”。

等到隋文帝坐莊以後,他不想只當“

關隴門閥

”推出來的職業經理人,而想完成王朝的“

私有化

”或者說他想加強中(ge)央(ren)集(tong)權(zhi),於是他就開始籌備科舉考試,不過還沒等他把這個削弱世家大族的殺手鐧亮出來,他就離奇死亡了,他死之後隋煬帝楊廣繼位,這個被後世傳為暴君代言人之一的“

昏君

”,高調地接過了父輩的旗幟,開始了推廣科舉制。

唐朝時,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彀中”,騙了多少人

不過他當時步子邁得太大,以至於動搖了大隋的國本,然後老李家又坐上了“

”,李淵上臺之後,也沒有玩出什麼新的花樣,基本上是“

隋規唐隨

”,不過他藉著隋朝的折騰,開始正式推廣科舉制,後來因為李世民經“

玄武門之變

”作弊超車,所以李淵的功績被人為地給淡化了。

那麼有人可能會問,李世民雖然是強行繼承的李淵的衣缽,但是人家上位之後,還是堅持了科舉制啊,難道就說不得“

天下英雄盡入彀中

”嗎?別急,咱們再來看李世民手裡的“

科舉制

”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它是否是所有人都能晉升的渠道。

李世民科舉制度的B面

討論李世執政時的科舉到底怎麼樣之前,咱們先來看幾組數字,根據《唐登科記》、《唐宋科舉制度研究》等書提供的資料,駱駝發現,在李世民執政23年間,共進行了

21

次科舉,其中考中進士的僅有

205

人,算下來每年不到

11

人,而中秀才的就更少,總數僅有

22

人,平均每年不到

2

人。

唐朝時,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彀中”,騙了多少人

這裡駱駝再多說一點,可能在大多數人的意識裡,狀元之下是進士,舉人又排在進士後面、秀才只是吊車尾。但在唐朝時,秀才完全是吊打進士,因為秀才考的是議論題(方略),而進士只要“

精熟一經

”就行,秀才甚至因為考試難度大,後來竟然取消了。所以我們看貞觀年間秀才的錄取人數要遠小於進士錄取的人數。而每年這倆人數加起來也不過只有10餘人。

我們再看當時什麼人能考中科舉,因為單貞觀一朝的基數有點少,所以駱駝就拿全唐的人數來分析,據記載,唐朝近300年的歷史中,總共錄取了8455人,平均每年錄取的人數不到30人,而在這些人中,有八成都出自士族之家,一些出名的小家族也佔了一成,剩下的一成才是一般人家。

唐朝時,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彀中”,騙了多少人

但是

這裡的一般人家也並不是我們所謂的“

寒門

”,而是指以前家裡人沒能進入體制的人,而這部分人是有“

閒錢

”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的,如果你家連溫飽都解決不了,那麼怎麼可能又有錢供孩子讀書學習,其實不光李世民執政時沒解決全員上學的問題,就連整個大唐也沒能解決,那麼這個問題什麼時候解決的呢?是在新中國,因為有了義務教育。

小結

由此可見,李世民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改變朝廷的用人制度(重世家而輕能力),而“

天下英雄盡入彀中

”也不過是一句空話,其實在整個封建時代,統治者都是“

無暇

”顧及真正的百姓的,真正關心百姓的只有我黨建立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