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花錢就能買官,為啥還有人去考科舉?同樣是官差距其實很大

都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初封建王朝的那些統治者,為了解決朝廷財政的問題,竟然可以發明出捐納制度!而所謂的捐納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光明正大的買官。

只不過這個官的價格是由朝廷決定的,而且民間只能以捐款的名義買官。很多人可能會說了,這都是土豪該考慮的問題,平民百姓哪有錢去買官呢?可實際上,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沒錢也不怕,只要你能攢夠“首付”,完全可以先上任,然而在慢慢還剩下的欠款。

古代花錢就能買官,為啥還有人去考科舉?同樣是官差距其實很大

不得不說,古人當真是非常有商業頭腦,只可惜卻沒有用在正途之上。看到這裡,可能有些朋友就會提出疑問了,既然古人花錢就可以買官來當,為啥還有那麼多的學子,要去辛苦的考科舉呢?其實,別看同樣都是官,二者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就拿清朝的捐納制度來說吧,畢竟到了清朝的時候,這種制度已經成為了國家彌補財政的重要制度之一。首先在這一時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捐納,前提是你必須沒有任何的不良記錄,還需要當地開的清白冊證明才行。

古代花錢就能買官,為啥還有人去考科舉?同樣是官差距其實很大

最關鍵的是,不是什麼官都能捐,吏部和戶部這兩大部門的官,就不能捐,你花多少錢都沒有用,而那些能捐的官,在京城之中,多是一些無足輕重的官職,而在地方的話,也只能是知府、知縣一類的官員,而且在清朝前期的時候,這種制度執行的比較嚴格,所以想要捐個小地方當個一把手,其難度都是非常大的。

古代花錢就能買官,為啥還有人去考科舉?同樣是官差距其實很大

因此,先要透過捐官這種手段,來在官場上有所成就的話,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但凡是有些真才實學的學子,都十分不屑捐官,而是寧願參加千軍萬馬的科舉考試,一旦高中的話,他們在官場上的前途是非常大的。而且,捐官所需要的銀兩,也不是他們這些窮學生能負擔的起的。

古代花錢就能買官,為啥還有人去考科舉?同樣是官差距其實很大

這些捐官之人,大部分都是一些很有家底的土豪,他們選擇當官,也不是為了在官場上有所成就,只是希望可以弄一個官員的身份來光宗耀祖,或者是橫行鄉里,有的人則把捐官當成了一種生意,想著上任之後能把一筆財。因此可以說,清朝完全之所以朝廷風氣敗壞,其實和他們這種捐納制度,是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