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有危害,後天彌補是關鍵

"剖腹產"有危害,後天彌補是關鍵

現在很多女性生孩子選擇剖腹產的越來越多。除了生理因素無法順產的,有一大部分是主動要求剖腹產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圖省事,有的是害怕疼痛,還有的是選擇良辰吉日。經過社會調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造成孩子成為“問題”小孩的主要原因之一,和孩子出生方式——“剖腹產”有關。

那麼,剖腹產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危害呢?

危害之一:麻醉對寶寶的影響

剖腹產畢竟是一個手術,在手術的過程中,過量的麻醉藥或手術中媽媽出現了因呼吸抑制的低氧血癥,都會影響寶寶的氧氣供應和代謝廢物的排出,直接威脅著寶寶的生命安全。

麻醉醫師說,幾乎所有的麻醉藥及鎮痛藥對中樞系統都有抑制作用,都較易透過胎盤屏障而進入胎兒體內。麻醉藥物會透過兩種方式對胎兒產生影響,即直接抑制胎兒呼吸、迴圈中樞,或透過抑制母體呼吸迴圈而間接對胎兒產生影響。

危害之二:造成孩子觸覺不足

觸覺不足是指因為觸覺刺激不足造成觸覺神經體系所負責的身體功能失常。觸覺是一切感覺系統的發展通路,它第1次的最大連結是發生在胎兒出生時產道的擠壓。

胎兒透過產道擠壓後形成身體第一層的感覺接收架構,它遍佈於全身肌膚、內臟、肌肉和骨骼。所以,順產的孩子在新生兒期不容易有觸覺不足的現象。

沒經過產道擠壓,使孩子喪失生命中第一個觸覺學習,在幼兒時期甚至到成年之後,人們因為觸覺不足可能發生各種觸覺敏感和觸覺遲鈍行為,例如情緒化嚴重、在家在外面判若兩人、對某些材質物品不敢觸碰、對陌生環境安全感建立緩慢、害怕獨處或特別怕黑、打針不大哭、摔跤不覺得疼、頑固偏執、沒有安全意識、食不知量等。

危害之三:聽辨能力弱

胎兒經過產道擠壓時,聽辨能力便產生了。經過產道擠壓的孩子將來比較有機會發展出敏銳的聽辨能力,而未經產道擠壓或出生後觸覺不足的孩子,則容易有聽覺敏感的現象,對細微聲響反應激烈。聽辨能力差,聽到的可能被扭曲和有所疏漏的片面資訊,來左右腦袋的思考。

自中心成立以來,接觸到許許多多的孩子,尤其是剖腹產的孩子,到了幼兒園或小學,突然發現各種“問題”一大推:上課坐不住、情緒轉換困難、固執、任性、寫字拖拉磨蹭等。

危害之四:身體協調能力較差

觸覺系統是一切感覺系統的通路基礎,如果觸覺系統沒有發展好,除了在個人情緒反應上會有不穩定和極端現象外,也影響了前庭覺功能的發展。前庭覺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維持全身的平衡。

若孩子前庭覺不足,孩子會常常摔跤、害怕高度或速度的變化、單雙腳跳,跳高做不好,動作笨拙等行為表現。前庭覺不足會影響和阻礙我們身體各個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統合協調,進而影響各項能力的發展。

危害之五:身體健康

剖腹產使孩子喪失生命中第一個觸覺學習,通常消化系統和呼吸道都比較脆弱而敏感,成長過程中,容易感冒引起較多或較強烈的呼吸道感染或腸胃功能失常現象。

相信透過上面的描述,您對剖腹產的危害有所瞭解。剖腹產即是逆反生命自然成長規律的現代文明現象之一,希望大家都重視起來,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除了生理因素使孩子無法順產的,建議您堅定自然分娩的信心,相信自然的力量。

如果因為生理因素,媽媽無法採取順產的,為了保證大人的安全,我們不得已採取剖腹產,那麼,我們後天該給予孩子如何的彌補,讓孩子也能健康、快樂成長呢?

01

更新教育觀念

我從事感覺統合教研多年,覺得身為現代父母,我認為第一堂課要學習的就是感覺統合觀念。雖然感覺統合理論問世40多年,但真正知道、深入瞭解的人並不多。感覺統合是人的本能,生命從胎兒開始就進行感覺統合的發展。

身體的感覺神經系統就透過感覺器官接受各種不同的感覺刺激,從而逐一發展與完善。因為現代科技的發展使生活環境發生改變以及家庭不當的教養方式,使孩子開發身體的機會太少,身體和腦部各神經網路就沒有被連結,於是,孩子能力就沒有被建立起來,就會有情緒化、敏感、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動作笨拙的行為表現。

任何觀點不要抱著不放,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情況下運用合適的觀點從而達到合適的效果。沒有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上的轉變,一個問題的解決意味著更多問題的產生。

妄圖“速效”而缺乏“耐心”,只向外求而從不知內省,只盯著孩子問題而自己不成長,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只有用心靈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質,只關注表象而不探尋規律和本質,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02

按摩撫觸

剖腹產的孩子沒有經過產道擠壓,那麼他的身體第一層的感覺接收架構發展不完全,就容易造成孩子觸覺不足。當孩子觸覺不足時,唯有全身的按摩撫觸才能覆蓋到最大面積的感覺細胞,以達到彌補觸覺刺激的目的。

王臻惠的著作《有能力的愛》中寫道:新生兒出生後的前6個月中觸覺發展的第一個重要時期,新生兒的感覺細胞非常敏感,只要輕觸輕撫既能產生細胞之間廣大的連結,這種連結的效率將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所以,家長們必須好好把握這個時期觸覺刺激的給予。

從感覺統合訓練的角度來講,這時期的按摩撫觸是最省力,成效最大、影響也是最深遠的。即使新生兒是剖腹產出生的,效果都很大,甚至可以彌補部分未經產道擠壓的不足。過了6個月,僅僅靠全身的按摩撫觸已經不能滿足身體觸覺刺激所需要的“神經養料”了,需要配合其它動態活動。

03

順應生命成長規律

因應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需求,身體自然產生各階段的敏感期行為,直至某片段的感覺神經系統被髮展完成,形成身體某種能力時,該敏感期現象才會停止,而後接著發生下個敏感期行為,如此重疊反覆直到6歲,人的身心基礎才會經由這樣的過程達到完善。

逆反生命成長規律,自作聰明的帶養方式對孩子的未來傷害極大。只要是地球人,3~5個月就喜歡吃手,6個月左右就會拿東西扔,7~9個月就會開始爬。如果單純從成人保護小孩的角度一味地制止孩子這些行為,未來的成長之路將會是非常辛苦的。

敏感期的發展不僅僅影響學生時期的學習能力,還影響成年之後的各種適應能力。家長一定要明白:基礎不好,未來就長不好。順產的孩子如果出生後沒有給足各成長階段應有的感覺刺激,同樣也會出現感覺統合發展不足的情況。

在孩子的成長期,父母若能提供充分的感覺刺激,幫助孩子腦神經髓鞘生長及神經突觸分支,使他們的腦功能提高,那麼,孩子會成長為悟性高、身體棒、常喜樂、自信足、能力強的人。

04

父母需要成長

孩子是一顆種子,他在發芽成長的過程中,必須有成人各種幫助。只有瞭解了兒童成長關鍵期的不同特點,我們才能在關鍵期給予孩子關鍵幫助。看得見的是表象,看不見的是真相,真相的背後一定有成長規律的支撐。

家長需要學習,知道孩子生命成長規律,知道孩子生命成長條件:充足的睡眠、均衡的營養、愛與尊重、足量針對性的感統訓練。

教育首先靠環境,其次榜樣,最後是言教,所以最需要改變的是父母,因為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環境,是孩子成長的榜樣。我們家長所能做的:無條件接納孩子所做的一切,當下發生的事,放下情感上的抗拒、憤怒和頭腦裡的評判、給孩子貼標籤。

作為家長,要能夠更好地觀察孩子的行為,幫助他掌握每個成長階段應該掌握的技能,幫助他成長內在。而同時自己也有了成長,能夠更理智地對待每個階段的特徵。我們為孩子創造了什麼樣的環境,孩子就會發展為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父母成就什麼樣的孩子: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我們的做法,孩子的未來會大不同。

雖然剖腹產的孩子有先天不足(感覺接收架構在建立之初就不完善),但我們透過以上四種方法仍然可以對此做出彌補,只要家長們堅持為孩子們的健康幸福而不斷探索,相信我們的孩子都可以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