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滿紙都是自己:重讀孔乙己的現實意義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是從課本中第一次讀到這篇文章,當時只覺得孔乙己的一副窮酸相太可笑。

多年後,重讀這篇經典,卻發現那個穿長衫吃著茴香豆用手指蘸酒寫 “茴”字的四種寫法的人身上竟然有自己的影子,或者說自己身上有他的影子。

不禁感到陣陣涼意:難道自己竟活成了孔乙己的樣子?

唐太宗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我們就以孔乙己這位文學史中的“古人”為鏡,照鑑一下自己,探討一下重讀孔乙己的現實意義

《孔乙己》|滿紙都是自己:重讀孔乙己的現實意義

一、現實和精神世界矛盾下的淪陷與“堅守”

探討重讀孔乙己的現實意義之前,我們首先要看一下孔乙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其實,魯迅先生一句話就將孔乙己從外到內都介紹完了: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要分析孔乙己在精神和物質矛盾下的淪陷與堅守,從這一句話出發就足夠了。

01 現實世界的悲劇

咸亨酒店裡喝酒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短衣幫,也就是做工的人,他們生活一般比較潦倒,只能買了酒站著喝。另一種是穿長衫的人,他們一般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能夠買了酒菜去店裡坐下慢慢喝。而孔乙己不屬於這兩種人中的任何一種。

他是現實世界裡的短衣幫,也是精神世界裡的穿長衫的人。

現實世界中的孔乙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是一個悲劇。

他讀過書,但考不上秀才;他經濟潦倒,只能站著喝酒,唯一一件長衫也“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沒有一技之長,抄書的營生也因為“竊書”丟了去。最後,他成了眾人取笑的物件:“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

現實世界裡的孔乙己,是當時很多底層知識分子的傳神寫照,他們無法養活自己,更不要談活得體面,就這麼得過且過地混過自己的一生。

02 精神世界的笑話

孔乙己是讀過書的人,這是他在殘酷的現實世界堅持下去的唯一信念,也是他在毫無尊嚴可言的人生中唯一僅僅握住的一點自尊。但也是因為這僅有的一點“堅守”,使孔乙己的精神世界也成了一個笑話。

孔乙己精神世界的“堅守”是一種固步自封的滑稽。

孔乙己的確讀過書,但他應該是個書呆子,讀不出書的真諦,所以他體現自己是個讀書人的方式就是穿長衫、寫“茴”字的四種寫法、滿口“之乎者也”。

他所“堅守”的,其實是讀書人的身份。

他認為只要穿了長衫、會寫“茴”字的四種寫法,他就和短衣幫是不一樣的。事實上,這種形式上的“堅守”並不會使他和短衣幫有任何差別。

孔乙己的確也保持了一些讀書人應有的樣子,比如他會把茴香豆分給孩子們吃,他很少拖欠酒錢,但也僅此而已了。

孔乙己的精神世界和他的現實世界一樣潦倒,只是他用長衫做了精神世界的遮羞布,說到底是一種自欺欺人。

《孔乙己》|滿紙都是自己:重讀孔乙己的現實意義

二、重讀孔乙己的現實意義

魯迅先生永遠不會過時,因為他所刻畫的人物,是基於他對民族文化屬性的全面審視,這種審視,滲透到文化的血液裡、骨髓裡。

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文化屬性的產物,所以在今天,我們依舊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孔乙己的影子。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下孔乙己對當下的我們有什麼啟示意義。

01 精神世界的堅守:人總該夢點什麼

每個人都曾有過夢想和抱負,有過執著和堅持,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壓力出現:房子、車子、票子、孩子,我們開始疲於奔波,因為現實在推著我們前進。現實同樣使我們變得脆弱,就像孔乙己的可憐自尊,一句“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就可以擊垮。我們不再經得起風浪,於是變得安於現狀,企求平穩。最後,熱血不再,夢想蒙塵,我們只能把昔日做過的夢、讀過的詩、造過的句變成酒桌飯局上的談資,一句“想當年,我也……”大談當年勇。這時的我們,和寫“茴”字四種寫法的孔乙己又有什麼區別?

這就是大部分現代人的寫照。

如果你責備他們精神貧瘠,那他們肯定要說了:“我連養活自己都費勁,還談什麼精神生活。”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誤區。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低層次到高層次逐步遞進。

一般來說,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了,人就會自動向高層次需求邁進。正因為這樣,“先滿足物質生活再滿足精神生活”的說法才看上去那麼不可動搖。其實我們忽略了一點,

馬斯洛需求理論裡五種需求的順序並非嚴格固定的,也就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可以並行發展的。

一個人是否去追求精神世界和他的物質世界發展水平無關,完全取決於他個人的主觀意願。

說到這裡,我們也並不是提倡“孔乙己式”的精神世界,因為那種精神世界是病態的,是自欺欺人的。

我們所提倡的精神世界,不是獨立於物質世界之外的臆想,而是能夠與物質世界共存共生,二者相輔相成,讓我們在腳踏實地的同時又能仰望星空。

02 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平衡:人不能總在夢中

孔乙己最大的悲劇在於他完全沉迷於自己讀書人的精神世界裡而無法脫身。這體現在當下,正是那些“鍵盤俠”、“槓精”,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與別人的論戰中尋找自己的價值,但是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自然也就無法找到意義、實現價值。

人不能總活在夢裡,因為清醒才是人生的常態。

在這一點上,阿城《棋王》裡的王一生就遠比孔乙己更值得我們學習。

王一生熱愛下棋,下棋就是他的整個精神世界,因此得了個“棋呆子”的綽號。他下起棋來如痴如醉,但並未走火入魔,也沒有到不識人間煙火的狀態,一個極其重要的體現就是他對吃很虔誠、很謹慎。如果說下棋在王一生的世界裡是第一位的,那麼吃就是第二位的。

王一生這種“吃飽了下棋”比孔乙己“穿長衫站著喝酒”不知要高明到哪裡去了。

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是可以而且應當共存共生的,最好的狀態不是劃定一個界限,而是確立一種平衡。這種平衡是動態的,二者不是誰有誰無,而是誰多誰少。在人生不同的時期,面對不同的境遇,選擇不一樣的平衡狀態,才能實現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共同發展,缺少任何一個,人生都是不完整的。

《孔乙己》|滿紙都是自己:重讀孔乙己的現實意義

三、結語

當下社會,物質基本滿足,精神普遍貧瘠,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自己有沒有活成孔乙己。

物質讓我們能夠生存,精神讓我們學會生活,掌握好二者之間的關係,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是胡天八月,用閱讀品味人生,用文字創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