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人生的3個底層能力

人生的奧德賽時期

人生階段分為童年、青春期、成年和老年,這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童年的我們沒有自主能力,只能依賴大人,所以這個階段的我們是沒有“自我”的,是不具備判斷力的。

我們自己的感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撫養我們的大人和他們的感受。而當我們步入青春期的時候,“自我”開始形成,會有叛逆,其實這個說法也挺不好的。

接著當我們步入成年,開始具備自主能力,能透過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三十而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成年之後的老年階段,傳統社會就會認為老人不應該過多佔用社會資源,但這些其實都是農業時代的劃分方法。

其實從當前的現狀看,完整的人生應該劃分為六個時期,其中在青春期和成年之間,還有一個“奧德賽時期”。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人生的3個底層能力

奧德賽這個詞來源於公元前 800 年的《荷馬史詩》,出自一個神話故事。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當你經歷一切完成漂泊,最終找到自己的國,那麼你會留下來去經營它、建設它,並且永遠不會放棄它。

我們做產品,其實一直都是在經歷各種體驗,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注重感受。

感受是一切行動的內在指引,感受來自於哪呢?感受來自於預期,預期是內心觀念和想法與現實是否一致的一種衡量。

所以當我們走出青春期進入生理上的成年期後,我們需要工作、需要成家、需要進入一個穩定的狀態。如果這個階段我們不穩定,會受到來自外界的指責。

這,其實就是一種過時的農業時代的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定義了很多人的人生模式。所以現代西方社會學家,才會把奧德賽時期寫到完整的人生階段裡。

奧德賽時期指的是後 20 幾歲,30 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還在學習和工作之間徘徊,他們推遲工作、推遲結婚、推遲生子,因為他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國”。

其實,現在北上廣深一線大城市的年輕人,絕大多數都處於自己人生的奧德賽時期。

很多大學生或者研究生畢業後,大概也就是 20 出頭,然後開始經歷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這種漂泊的狀態持續的時間可能是 10 年,也就到了一個人 30 多歲的年齡階段。

而有很多公司,對員工的年齡歧視就是 35 歲,所以很多招聘啟事中會要求年齡在 35 歲以下。

在這個漂泊的過程中,其實每個人都是在尋找自己的“國”,並且持續訓練和培養自己的能力,一旦找到理想國,就會結束漂泊,就會留下來。並且持續強化這種能力,然後經營和建設好自己的“國”,這就是穩定的標誌。

如果在找到理想國之前,你仍然繼續漂泊,在尋找自己的領地,那不管年齡如何,你都一直處於奧德賽時期。

我們在學校裡學習,熟悉學校的環境和應對方式,我們知道該如何學習和考試。一旦離開學校進入職場,離開這個熟悉的戰場,我們就會開始一段新的尋找自己的理想國之旅。

在一次新的漂泊旅程裡,從一枚小白開始,去學習新的能力,去探索自己的理想國在何處,不斷歷練、不斷嘗試,最終找到自己的理想國併成為國王。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階段中不斷重複的從小白到國王的故事。

那麼,在從小白到國王的過程中,有三項能力特別重要,分別是

判斷能力、增長能力、關係能力。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人生的3個底層能力

判斷能力:建設你的評估系統,練習為自己負責

如何理解什麼是判斷能力?判斷能力就是從表象世界找到本質和規律的能力。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你在為你的工作負責,在為你的老闆負責,但反過來,你的上司以及你的公司有沒有對你負責呢?

很多人會善意的告訴你,公司是為你負責的。如果你能扒開表象,從本質上去看問題,你會發現,公司其實是向股東負責的,股東的利益才是一家公司的最高利益。

從這個真相上來講,如果你不是公司股東,那你就不是公司最需要負責的人。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人生的3個底層能力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是創造東西的人,如果要創造,首先就是不能生活在表象裡。因為表象的世界裡存在很多的資訊,所以我們要學會判斷。

當任何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多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多問一下為什麼。在我們這個觀念疊加的時代,很多資訊交織在一起,更需要我們具備極強的判斷能力。

當下的我們,處於資訊時代,也可能處於AI史前時代,再往前推,就是工業時代和農業時代。中國大部分時間處於農業時代,然後短暫進入了工業時代,然後就快速進入資訊時代了。

農業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守著一塊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後世世代代就這麼生存下來了。

然後就進入工業時代,工業時代本質上是在解決力量的問題,蒸汽機和機械的發展,讓人擁有了肉身外的超強力量。

而資訊時代,實際上解決的是視覺和聽覺的延伸問題,我們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人,聽到千里之外的聲音,這都是在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不可能做到的。

那麼AI時代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呢?解決的是我們的腦力延伸問題,是讓我們的決策模型進行升級。

一個好醫生和一般醫生以及好的股票操盤手和一般的股票操盤手之間的區別是什麼?不是獲取資訊的能力不一樣,而是大腦決策模型不一樣,因為他們獲取的資訊都是一樣的。

社會的發展是連續的,我們的人生也是連續的,我們從一個公司到另一個公司,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這些其實都是連續的。

從農業時代開始,我們就是一堆人圍繞一塊土地,一起勞作、一起生活。因為那個時代的生產力有限,我們必須抱團,所以我們天然是集體主義。

本質是什麼?本質是力量的問題,因為個體力量太小,離開集體後很難生存,所以個人的感受並不重要,是否被集體接納才重要,我們必須符合集體的預期。

在有限的資源下,知足很重要。所以那個時代,生活就是將就,穩定就是幸福。但進入工業時代後,這個問題被解決了。

你發現了麼,那個時代的觀點,和現在我們做一個好產品的理念都是相反的,我們追求個性、追求極致、追求個人體驗,這一切放在中國古代都是不被接納的,都是羞恥的,因為它們不符合集體的預期。

所以現在很多我們以為的觀念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就像一個嬰兒是不可能有羞恥心一樣。

所以,為什麼你認為領導應該為你負責、公司應該為你負責,那是因為領導給你指令,你依據指令做事。而這個觀念形成於從小我們都接收來自父母的指令,而父母最終為我們負責。

另外比如老師,老師也是給我們發指令的,老師為我們負責。同樣的觀念,在我們和公司的關係上,公司不為我們負責,公司為股東負責。所以這就是經過判斷後得出的真相,我們要為自己負責。

我們應該學習信任自己對別人的評估

接著討論一個話題,如果在上述情況下,我們是否還應該信任別人?

結論是:

我們不應該信任別人,我們應該學習信任自己對別人的評估。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人生的3個底層能力

我比如說,你覺得自己太胖了,要減肥,但你媽說你一點都不胖,不需要減肥。這個時候,你應該信任你媽嗎?

當然,你需要信任你媽,如果你連你媽都不信任,那這個世界你還能信任誰!

但是,在這個場景下,你媽可能基於她的心理邏輯以及她的情感因素,歪曲了對你的評價。所以,當她給你這個建議的時候,你是不能信任的。

前面有說過,感受是行動的內在指引,你之所以會做出一些行動,是因為感受在指引你。那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是因為很多內在的觀念在影響你,比如很多人覺得漂泊就是不穩定,折騰就是不穩定。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信錯人,這些人甚至會給我們帶來傷害。那我們是不是就應該不再信任他人呢?

其實不是,我們應該信任的是我們對別人的評估。

我們之所以會信錯人,是因為我們對他人的評估模型出了問題,所以,我們只需要升級和完善自己的評估模型就可以了。

建設好評估模型和判斷能力,練習為自己負責。

增長能力:設計你的增長系統,打造你的增長飛輪

在這個功利的時代,如果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衡量增長,可以把增長和賺錢用同一個說法。

賺錢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勞動致富,一種是做出正確的決定。

勞動致富的觀念在農業時代就已經存在,沒什麼好解釋的。而什麼叫做出正確的決定呢?

這一點,其實我們從小都沒有刻意去學習過,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觀念就是聽話,就是服從。

教育的目的是把你變成普通人,也就是說,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你才不會對社會做出危害,才能為社會做貢獻。

而有效的、持續的增長,需要你做出正確的決定。如果單看我們個體,可能差異性比較大,但是看那些大公司,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拿京東和阿里舉例,這兩家以電商起家的公司都是 2014 年在美國上市的,到今年為止五年過去,這兩家公司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京東在 2014 年就是一家物流體驗非常好的電商公司,五年過去,京東的增長體現在品類擴充和市場覆蓋上,只要時間推移,就可以持續擴充品類,就可以持續覆蓋更多的地區和人群。

也就是說,京東建立了一個增長模式,然後在這個增長模式裡持續做好管理並增強自身能力,這一直是一種勞動致富的模式。

再看過去五年的阿里,是不是變化已經非常巨大了!其實 2014 年的阿里已經是一個巨大的組織和經濟體,但在這些年裡,它仍然能像舞龍一樣演化出來不同的增長。

這靠的是什麼?是勞動致富模式嗎,是每年努力種莊稼,然後多收一點,少吃一點,然後明年繼續種莊稼嗎!

顯然不是。靠的是做出正確的決定。

再看美團,2014 年的美團剛剛結束千團大戰,那時的日單量才 100 萬單。後來和大眾點評合併,然後開始嘗試進入新的領域。

到今天,美團的日單量已經超過 2000 萬單,這種增長靠的是持續在團購領域的勞動致富模式嗎,顯然不是。靠的是做出正確的決定,才有了後來的美團外賣以及各種圍繞生活服務的新業務。

如果美團一直在它初期建立的增長模式裡以勞動致富模式做增長,那今天美團還是一家小公司。

對於我們個人也是一樣,我們努力工作,增強技能,然後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收入有個百分比的漲幅,這始終是處於勞動致富模式下的增長。

還是說,有意識的訓練自己做決定的能力,跳出增長曲線去思考和判斷,跳出自己的天花板,然後演化出自己的增長路徑,尋求不一樣的增長道路。

這是一個值得持續討論和思考的話題。

關係能力:建設自己的共同體,讓同伴增強自己

什麼是關係?什麼是好關係?把一個組織運營成共同體,才是一種優質的關係。

兩個同事每天在一起工作,一對情侶領了結婚證成了法律意義上的共同體,這些叫好關係嗎?

或者說,那些會說奉承話會送禮的人,就叫做擅長處理關係的人嗎?顯然不是。這裡有一個關係模型,能用來做一個參考。

關係有四個階段,分別是理想階段、衝突階段、協同創作階段、整合階段。這個模型基本可以適用於工作夥伴、夫妻關係、戀人等不同的關係模式。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我們都是按照角色來預期對方。

如果遇到一個理想的公司、遇到一個理想的上司、遇到一個理想的物件,這都是我們在做角色化的預期。

由此,我們就會產生角色化的行為方式,比如請客吃飯、送禮、拉近關係都是我們基於角色做出的行為反射。

從圖中可以看出,一段關係是從理想階段開始,但理想階段根本不在關係三角模型中,理想關係只是我們的一種假想,我們會基於這種假想去產生一些行為,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進入真正的關係。

真正的關係是從衝突階段開始的。

很多人都害怕衝突,尤其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文化裡就崇尚謙讓、為人謙遜、相敬如賓,都是避免衝突的。

之所以會害怕和避免衝突,是因為有這個觀念,而這個觀念是不對的。

總是跳槽、總是漂泊、總是折騰,會被認為不穩定,這種外在的觀念會讓你覺得自己真的好像做錯了什麼,其實沒有,這都是觀念不對。

年輕的時候漂泊是必須的,在一段關係裡衝突也是必須的,如果用農業時代的觀念來衡量當今的時代,那是不對的。

為什麼會有衝突?是因為理想化預期與實際關係不符,你會發現現實跟你想象的不一樣,這時候衝突就開始了,而衝突的表現形式其實就兩個詞,一個是指責,一個是內疚。

指責是對方的行為和自己內心的預期不一致,內疚是自己的行為沒有達到對方的預期。

當對方指責你時,你會感到難受,你會不舒服,所以你也想讓對方難受,所以你也指責對方,這就是一個惡性迴圈。

如果我們能拋掉理想化角色和預期,和對方真誠相對的時候,衝突如果處理的好,那就可以進入下一個關係階段,就是整合階段。

如果沒有處理好,那就會進入三種不同的狀態,分別是冷漠、超越、分離。

冷漠是什麼,冷漠就是節能。用愛因斯坦的方程式解釋,能量是萬事萬物的本源,生物有節能的天性,放在今天,說白了就是懶。

一段處於衝突階段的關係,雙方還是有能量去指責和內疚的,而一旦進入冷漠階段,就是用最低能耗去應對。

夫妻吵架,雙方為了不繼續衝突,會冷戰。上司總是指責一個員工,員工最後都不說話了,因為他已經進入關係的冷漠狀態,上司叫他幹什麼還是會幹,只是沒有了熱情。

超越是什麼?比如說當一段關係進入衝突階段,有一方會說“我不跟你一般見識”或者“好男不跟女鬥”,透過這種超越衝突的話來避開衝突。

實際上,衝突還在,只不過用這種方式把衝突跨越過去了,說不定哪一天還會爆發。

冷漠和超越,至少是達成了一種暫時的共存和共處。還有一種狀態就是分離,那就是離婚、離職等結束一段關係的方式。

那如何解決衝突呢?其實只需要做一個替換,就是把和一個人相處過程中出現“問題”這個詞的地方,全部替換為“差距”。

問題的本質就是差距,我們說一個人有問題,對方就會感受到被指責和評判。其實讓對方產生這種感覺和內疚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激化衝突。

如果我們一起評估差距,去看看這個差距和預期之間到底還差了什麼,然後一起想辦法看看能一起做點什麼去彌補這個差距,把差距縮小一點。

這個過程中,完成人的整合、團隊的整合、組織的整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的關係才是親密和穩定的關係,才是建設共同體。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容忍對方的短板,然後去彌補這種差距。而在理想關係階段,這是不會暴露的。所以在《原則》那本書裡有這麼一句話:“人和人的疏遠,是從一個人向另一個人隱瞞錯誤開始的”。

如果能夠完成整合,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就是協同創作階段。比如一起去冒險、一起做一件事情,一起去創業。

如果組織的關係沒有形成共同體,怎麼可能進入一種創造階段,怎麼做創新。因為大家都會因為害怕自己犯錯或者漏出短板而遭人嫌棄。

如果連開放型的討論都無法完成,那這個組織就一定不會進入協同創作關係階段。

很多的家庭或者團隊進入一種冷漠狀態,大家不發生衝突,也沒有創新。其實已經不是一個協同創作的組織了,大家不需要一起在這裡去面對未來,一起去做沒有做過的事情。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是去管理別人感受的人,我們要了解別人的感受,然後成為他們行為的內在指引,然後引導他們行動。

同樣的,我們會去管理自己的人生,我們為什麼會情不自禁地去做一件事情,是因為我們有感受,而感受的形成來自於觀念。

總結一下,其實講了這麼多,主要有三個核心觀念:

1

第一個是奧德賽時期,從來就沒有不經歷漂泊就進入的穩定。

2

第二,不要輕易相信別人,要學習信任自己對別人的評估,建設自己的評估能力,為自己負責。

3

第三,衝突才是一段關係真正的開始,進入衝突,才是真正認識一個人的開始。

看多中國,別無選擇

如今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們能做的,就是看多中國!

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太好了,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持續關注的點。在這種強大的基礎設施下,一個創新會很快被放大。

例如,快手上一個 80 後男孩一天帶貨 1。6 個億,這不是靠這個男孩有多厲害,而是背後強大的基礎設施,網路能力、物流能力、供應鏈和倉儲能力等。

接著是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在全世界範圍內,能快速找到 1000 個工程師幹活的國家只有兩個,中國和美國,尤其是中國。

另外就是我們的共同體,如果你移民或者去別的國家做事,別人的接納程度不會那麼高,而只有中國,才是我們一致的共同體。

最後,就是三浪疊加的時代,消費升級、資訊化、智慧資料驅動,對任何一個企業或者個人來說,都是一次絕佳的機會。

對於我們任何一個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好時代,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正如希臘詩人卡瓦菲斯寫的關於奧德賽的詩句,

“當你啟程,前往伊薩卡島,願你的道路漫長,充滿奇蹟,充滿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