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具有多大的科學意義?

克隆猴文章發表還不到一週,估計已經家喻戶曉。國內各大新聞媒體的重磅頭條,國外媒體包括BBC, CNN也都在網頁首頁置頂過,甚至國外的同事的話題也是中國的克隆猴(作為在海外求學的中國的人,心中還是頗為自豪的)。。。其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重大意義毋庸置疑:科學層面上,“這是世界生命科學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蒲慕明),必將掀起新一輪“克隆”風潮;國家層面上,中國在這一領域終於從一個“逐浪者”變成了浪潮之巔的“弄潮兒”, 國人揚眉吐氣。。。

因為,這個確實很難!在靈長類核移植研究領域, 美國Oregon 靈長類研究中心的Mitalipov教授是絕對權威和領跑者,然而研究近二十年仍未能成功, 其難度可想而知。

技術操作的難點。不得不佩服劉真博士(論文一作)。報道中稱,劉真用五年的時間練就了一雙巧手:9秒“去核”,15秒“注核”,也就是說在25秒內就能完成一次核移植的過程,這個速度全世界也無人出其右了,而這個恰恰是移植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此外,撇開巧手不說,單是能坐得住這五年的“冷板凳”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在當今追名逐利的環境裡,試問一下,有哪個科研工作者願意做一個風險極大回報渺茫的課題方向呢?又有哪個人能耐得住五年的寂寞,始終如一的專注於做好一件事情呢?

物種跨越的難點。關於體細胞核移植的發展,經歷了“三級跳”:克隆兩棲類(蛙)——>克隆低等哺乳動物(羊)——> 克隆最高階靈長類(猴),過程長達一甲子,同一實驗室的科學家們也都換了幾茬,甚至在不少人轉行做了其他方向。甚至2003年的時候,美國匹茲堡大學Gerald Schatten教授還斷言:基於“多莉”的克隆技術實現克隆猴是“行不通的”。因為當時的科學家始終無法逾越——靈長類體細胞的重程式設計過程中表觀遺傳修飾——這一天塹,克隆猴實在是遙遙無期。然而,轉機在2014年出現了,華裔科學家、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張毅教授這年終於發現了逾越這道天塹的一座天梯——去甲基化酶Kdm4d。在體細胞核移植實驗中,只要加入Kdm4d酶,就能打破組蛋白H3K9me3介導的轉錄沉默,從而讓體細胞“歸零、重啟”。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上海神經所的科學家們在讀到張毅的文章時,肯定敏銳地洞察到了Kdm4d酶就是開啟“克隆猴大門”的關鍵鑰匙。即使這樣,孫劉師徒還是奮戰了三年,靈長類就是靈長類,連單個細胞似乎都有獨立的思想,就是不願意乖乖就範。最後,他們聰明地瞄準了成熟度更低可塑性更強的流產的猴子胎兒的體細胞,這一次竟然真的成功了,在爭分奪秒的科研界,中國科學家終於實現了“彎道超車”的壯舉!

最後,談幾點感想:

“克隆猴”的成功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援這個大環境,甚至可以說是國家層面志在必得的科研指標和要求。在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收到來自動物保護協會和民意反對的強大壓力,幾乎完全不能拿猴子來做實驗。我曾問過我的同事關於克隆猴的看法,本來想一搏外國人對中國的溢美之詞,沒想到她卻連續發問:為什麼要克隆猴子?下一步是不是要克隆人?克隆技術推動科學進步人類變得長壽了,對整個人類和地球又有什麼好處?…你看,在西方,連普通群眾對新科技的態度都如此審慎和懷疑,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機會總會留給有準備的頭腦。試想假使劉真沒有在克隆猴課題上苦苦探索的前期準備,即使看到了張毅的paper可能也會無動於衷,不會想到應用到自己的課題當中來,機會一定會被其他有備而來的頭腦給抓走。

年輕人不能浮躁,更不能急於求成,穩紮穩打,終能成功。克隆猴訊息釋出的那天,恰好也是茅侃侃自殺的那天。兩條訊息同時映入眼簾,甚至扎眼。同是80後的劉真和茅侃侃,一個本來籍籍無名,卻能耐得住寂寞,不急不躁,終於功成名就,一飛沖天;另一個年少成名(曾經是多少80後的偶像),卻扛不住一時的失敗,在人生的低谷中選擇埋葬自己。突然想起莫言的一段話: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澱和積累,只有拼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機會永遠是留給最渴望的那個人。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具有多大的科學意義?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具有多大的科學意義?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具有多大的科學意義?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具有多大的科學意義?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具有多大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