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奇想,那不是故事

一位瘦弱的小女孩走到一個河邊,其實這條河流已經只剩下一汪泥漿,但這個女孩仍然用碎布浸吸泥漿水分,再一滴一滴地擰入旁邊的塑膠瓶裡, 聽到這裡你是否會有一種隱隱作痛的感覺。

上面這個場景在《哈佛非虛構敘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一書裡的描寫。該書的兩位彙編作者馬克。克雷默和溫迪·考爾,用高超的編輯技巧,以敘述的不同主題進行分類,將五十一位在非虛構敘事方面具有極高經驗從業者,在尼曼基金會上的發言材料編撰在一起,為學習非虛構敘事創作的寫作者提供指導。

作者馬克。克雷默,哈佛大學冷戰研究系教授兼主任,哈佛大學莎哈羅夫人權獎組委會主任。曾編寫眾多書籍、論文,現在哈佛大學教授國際關係和比較政治學,也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總監和駐留作家。溫迪·考爾(Wendy Call)則是駐西雅圖的自由職業作家和編輯,她的敘事非虛構作品發表在六個國家的雜誌和文集中,為希望從事寫作的你提高極具價值的學習參考。

突發奇想,那不是故事

首先,對於人類社會來說,故事就是人們共同擁有的一種聯結體。

蒂姆。歐布里安在《負荷》一書中寫到:因為過去要走向未來,所以有了故事,因為在深夜裡,你會想不起你是怎麼從原來走到的現在,所以有了故事。當記憶被抹去,當你除了故事就再無任何可以去記憶、可以被記住的東西的時候,因為要有永恆,所以有了故事。

一個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在人類活動中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形成一些相對完整的故事,這些故事透過人類一代代相傳,不僅力量強大,而且也具有比較深遠的歷史,也不是隻有某個民族或某種文化才有,它基本上為全人類所擁有。

也正是由於這個世界有了故事,有了講故事的人,更有人喜歡咀嚼這些故事,這就保證我們走過的人生旅途雖然長遠,但卻沒有迷失方向。如果沒有故事,所有發生的事情就會四處漂散,各個事件之間也就沒有任何差別,這些事件也會慢慢消失。

不過非常幸運的是,隨著人類社會的誕生,故事也隨之出現,而且當把這些發生的事情融入故事之中,這個事件也就不是單單是一個事件,人們會因為這些事件成為了故事,為此產生相應的情緒,或者是微笑,或者是敬畏,亦或者是被激怒,也可能思考一些讓自己改變的內容。

但在這裡的人們仍然保持著用歌聲來傳承著他們的歷史,而這個歌聲已經遠超一般意義,它是這個民族用來記錄其歷史和文化,它是老一輩人把歷史編成故事,再透過歌聲的形式一代一代的往下傳承。

雅基。巴納金斯基在《故事之重》一文中,敘述了這麼一個場景,衣索比亞的一個村莊,一個男人抱著孩子,這個孩子已經沒了呼吸,他打算把他埋起來,沒有工具,只能用手挖了一個淺淺的坑,把這個死去的孩子埋下去,這個坑很淺,但是已經足夠了,因為這個孩子太弱小,村裡已經沒有可吃糧食,也沒有可喝的水,即使苦水也都沒有多的。人們只好成群結隊地離開,總於看到了一個饑民營,這裡有了一些可以吃的食物,終於可以住下來。每到晚上,他們會同一時間都要舉行一個儀式,老人們讓孩子圍過來,接著就開始唱起歌來。

他們這是在做什麼呢?原來他們自己的歷史、文化,以及法律等化成故事,編成歌曲,用歌聲來傳遞故事,讓故事成為他們文化傳承聯結體。

突發奇想,那不是故事

其次,故事,記錄著人們的生活與工作。

在小時候,我們對於聽故事有一種天生的喜愛,不管哪裡有人在講故事,我們常常會放棄正在乾地活,聚到一起專心去聽故事,有時候會被故事的情節深深吸引。

作者戴維。哈伯斯特姆講述了自己的一次寫作過程,他在《隊友們》一書中寫到,多米尼克的給他講述了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一次多米尼克得知隊友特德。威廉斯生了嚴重的病,已經快去世了,於是已經84歲多米尼克與隊友約翰佩斯基、博比。多爾,一起開車從波士頓到佛羅里達去看他。這4個人60多年來始終保持著聯絡,總是互相關心。他們心裡都清楚,這次的相聚,必定意味著是最後一次,但他們仍然保持樂觀的心態,一起給生病的隊友唱歌。

既然是記錄生活,因此想要寫好一個故事,必須對故事的主人公的“私人生活”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瞭解。一般應該透過調研的形式,與調研物件 建立良好的 關係,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脫離事實,也不能隨意改造事件的性質,更不能杜撰一個名字,或者編造人物的個性,以認真的態度瞭解到事件的真實內容,這樣就把故事的意義進一步提高,就可以更真實記錄人們的生活。

突發奇想,那不是故事

最後就是,故事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坐在一棟裝飾豪華的大廈的臺階邊,旁邊放著一塊紙板,上面寫著:“我是個盲人,請幫幫我。”他是那麼的可憐,然而路過的人卻很少給他施捨,幾天過去了他旁邊的用於盛錢的小瓷碗依然空空的。

一天一個漂亮女孩子從他旁邊走過,突然回過身,把老盲人的紙板翻過來,迅速寫下了一行字。等這位女孩離開之後奇蹟發生了,人們紛紛把硬幣放到老人跟前。

多日過後,老人感覺到熟悉的女孩回來了,便問她在紙板上寫了什麼。女孩則回答:“把相同的話語,換成了另外的表達方式。”改後語句是:“這真是美好的一天,而我卻看不見了。”這個聰明女孩透過這樣一改寫,就把一個簡單的生活寫成了一個故事。

這就是故事,它不是用來消遣娛樂的奇異情節,而是把人們帶入其中情境,讓他們跟著一起呼吸、心跳。

想當年,蘋果公司還只是一家無名小公司的,而這時的百事可樂公司擇是一家事業蒸蒸日上的知名公司,兩者基本上沒有可比性。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喬布斯硬是把任職於百事可樂公司的約翰·斯卡利說服擔任蘋果公司的CEO。

喬布斯是怎麼做到的呢?他費力很大的功夫才找到約翰·斯卡利,他知道約翰·斯卡利很忙,沒有時間聽他長篇大論的演說,於是他只說了兩句話:“約翰,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我去‘改變整個世界’?”就是這麼短短大兩句話,約翰·斯卡利被喬布斯說服了,欣然接受了蘋果公司的邀請,成為新的CEO。

喬布斯用他的一生證實,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就是“說故事的人”。他在蘋果新產品釋出會上侃侃而談時,可以不是在推銷3C產品,而是用故事來營銷一種價值。

這個認為“誰會說故事,誰就是用影響力的人”的喬布斯,做的瞭如何去說故事,從而成為了一個改變了世界、對全球新商業模式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