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聯想的聯想之一:聯想股改的是與非

最近因為司馬南針對聯想的幾個連續影片,有關聯想的話題成為熱點,其中關注點之一是聯想的改制涉及國有股權的爭論,司馬南直指聯想股改涉及國有資產流失,並且引起網路幾乎一邊倒的認同,凡是涉及為聯想股改辯解的文章都會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甚至謾罵。

目前聯想實際有兩個主體,一個是聯想控股,聯想集團的最大股東,聯想各個業務板塊的投資主體或控股股東,目前是香港的上市公司,一個是聯想集團,聯想電腦及其他IT資產與業務的主體,也是香港上市公司。有關聯想股改涉及的是聯想控股。

聯想控股目前的主要股東是國科控股(29。04%)、聯持志遠(20。37%)、中國泛海(16。97%)及柳傳志、朱立南等聯想控股的管理團隊,這一股份結構是經歷一系列聯想股改變化而來的,其最初的資金來源是中科院計算所,聯想最初的性質是100%國有。目前質疑的主要是5點:1。原來聯想100%國有,現在代表國有股權的股東國科控股僅佔29%股份,成為了失去控股權的股東?2。中科院為什麼在聯想利潤不斷向好的狀態下轉讓29%的股權?3。聯想的股權轉讓設定了交易條件,泛海控股成為唯一滿足的交易物件,是否存在問題?4。國科控股聯想控股股份轉讓時泛海控股受讓的對價是27。55億,是否合理?5。聯想的管理層獲得35%的股權資金來源是職工持股會來自聯想的利潤分紅,是否也是國有資產?這5個質疑點是司馬南及其他對聯想國有資產是否流失的主要質疑點。

關於聯想的聯想之一:聯想股改的是與非

圖1 聯想控股股份結構(圖片來自網路)

國內的國企改革,前期一直處於不斷地探索階段,起初並沒有完整的方案和完善的法規可以遵循,經過不斷地探索,今天已經進入一個相對規範的階段。如何評判聯想的股改是否涉及國有資產的流失,僅僅主觀推測質疑是不合適的,客觀的分析應當以程式是否合法、價格是否合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否實現這幾個角度來看待。

其一,程式是否合法?

聯想股權的關鍵變化,重點是兩個變化,一是中科院由100%持股變成國科控股持股65%和職工持股會持股35%,1994年,柳傳志向中科院爭取了35%的分紅權,2001年,聯想改制成有限公司,國科控股持股65%,聯想職工持股會持股35%,職工持股會以原來分紅留存的資金取得這部分股份。當時聯想已經是全國知名的公司,這2次的操作肯定經過了比較複雜的審批程式,柳傳志提出方案並層層推動,但絕不可能柳傳志可以自已個人獨斷作主,而且柳傳志、聯想及中科院都會想辦法使之合規和不留法律上的瑕疵。二是2009年,泛海控股27。55億元受讓29%的聯想控股股份。這次股份轉讓方是國科控股,國科控股按照國有股權處置的規定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聯想控股的控股股東方是國科控股而非柳傳志或聯想控股本身,因此理論上是否轉讓以及什麼價格轉讓其所持聯想控股的股份肯定不是柳傳志可以決定的,至少柳傳志不可能單獨決定,而且柳傳志這裡的話語權並不會如我們想像的大到一言九鼎,究竟是中科院而不是聯想,管理的許可權不是柳傳志,當然選擇誰做股東方柳傳志參與決策是肯定的。目前,質疑的重點是設定了條件、似乎為泛海控股量身訂做,泛海控股的盧志強是柳傳志任會長的泰山會成員。其實,第一,2009年當時環境下,能夠真金白銀拿出27。55億現金的企業並不多,第二,柳傳志作為聯想的管理層,希望選擇自己方便溝通的股東,以保證公司執行順暢,也是非常必要的,無可厚非,如果進來的股東各種不對付,企業如何正常運轉?我相信這裡柳傳志考慮企業正常運轉比方便自己私利更多一些,沒有聯想的正常運轉,柳傳志自己再多股份也是廢紙一張。萬科的王石與寶能的姚振華對於萬科股權之爭,王石之所以拚全力要使姚振華在二級市場花真金白銀的買來的大股東喪失股東權力,為什麼?這是同樣的道理,柳傳志希望選擇自己可以溝通和配合的股東方,必然設定條件,以確保不節外生枝,股東本身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股東之間矛盾重重對企業發展也是災難性的,這是任何企業做選擇最重要的關鍵。

其二,定價是否合理?

國科控股轉讓29%聯想控股股份的27。55億交易價格是質疑涉嫌國有資產流失的另外一個關鍵點。按照目前公開的資料,聯想控股29%股份27。55億的價格是以聯想控股當時的歸母淨資產作為基礎的,質疑者認為存在13。5億左右的利益輸送或國有資產賤賣,一是以聯想控股未扣除少數股東權益的合併報表來計算,一是以聯想控股當時持股的聯想集團及神州數碼股價來折算,對此,網上有專業人士做過評論,我不再贅述。

企業股權的交易價格,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不同時點,價格差異甚至天差地別,即使上市公司,在公開市場的價格也有低過淨資產的狀況。價格一定是交易雙方博弈的結果,因此,簡單以價格高低來判斷是否存在資產流失本身就是缺乏基礎的,可能聯想可以賣更高的價格,但影響因素很多,不過至少聯想當時的計價方法是一種符合法律和市場認同的方法,法律上並沒有站不住的地方。

其三,資產是否保值增值?

質疑聯想涉嫌國有資產流失的某個出發點是聯想原來100%國有投資,現在國有股份僅29。4%,相較柳傳志管理團隊來講,已經完全失去話語權和控制權,完全變成柳傳志等內部人控制了。

聯想控股目前己是香港上市公司,柳傳志也實現了有序的交棒從管理層退出,無論聯想控股還是聯想集團,總體還是運轉良性的。中科院原來20萬或者130萬的投資,今天市值近80億港幣,未來前景仍然可期。如果沒有聯想改制,國有股份仍然100%,是否還存在聯想呢?或者是否是聯想今天這個樣子呢?我可以絕對肯定地結論,如果聯想今天仍然100%國有,絕對沒有今天樣子的聯想。

段永平和小霸王的例子是典型案例,段永平把怡華的一個下屬小廠做成了學習機全國知名品牌,營收利潤都很可觀,因此段永平向怡華提出股權要求,怡華不同意,段永平出走創辦了步步高,步步高成了全國知名的品牌,今天衍生成OPPO、VIVO兩大通訊巨頭,而小霸王在段永平出走後幾年內就銷聲匿跡了。

聯想所處行業是充分競爭行業,充分競爭行業成功的企業,如美的、海爾、TCL都是轉製成功的企業,而春蘭、長虹、科龍等沒有實現轉制的企業,要麼掉隊,要麼消失了。。。如果聯想沒有改制,結果也絕對一樣。

聯想及柳傳志今天被廣泛質疑,甚至網上聲音有點一邊倒的口誅筆罰,值得思考的原因是什麼?

聯想這次被質疑的導火索是聯想管理層的高薪,楊元慶年薪1。7億、柳傳志退休時一年還有近7000萬的薪資,這個工資水平遠遠脫離了國內的現實,即使美國,上市公司高管的高薪也經常被美國社會質疑,甚至引發社會問題。這是聯想這次被一邊倒的質疑的關鍵誘因。

聯想發展到今天,柳傳志固然功不可沒,這是不可否認的,柳傳志也是成功的企業家。而聯想從一家100%國有企業變成今天結構的公眾公司,柳傳志等成為其主要擁有者,應當說柳傳志們走得遠了一些,脫離了國內的社會現實,究竟聯想控股是完全國有開始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到一定規模後進行改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