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先生:”濫竽充數“這個鍋我不背!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這就是南郭先生在史書上留下的點墨,濫竽充數也由此而來。南郭先生從此便成為以次充好,魚目混珠的典型。

南郭先生:”濫竽充數“這個鍋我不背!

我們來做個假設:住在幸福小區的路人甲,路人乙,路人丙早上醒來發現家裡被盜了,第一反應當然是報警,那報警之後呢?我相信他們會去找物業,指責物業不作為,很少會有人去指責小偷說:你這人怎麼這樣,好壞好壞的。。。。。

南郭先生:”濫竽充數“這個鍋我不背!

是否可以從這裡面看出什麼?這和南郭先生有什麼關係?南郭先生先前可是齊國皇家公務員中的一員,因為老闆口味變了,怕露陷跑路了,大家都說他沒本事,可是先前他為什麼能進系統,還不是因為上一任老闆喜歡大合唱,才讓南郭先生有了暗中操作的機會,一旦“大合唱制度”倒臺,南郭先生也就只有跑路了。這兩個事件中,南郭先生是“小偷”,“大合唱制度”是物業,幾千年來,我們只是對“小偷-南郭先生”抨擊詆譭,卻對背後更深層次的“物業-大合唱制度”不聞不問,未免捨本求末。

南郭先生:”濫竽充數“這個鍋我不背!

經濟學上的一個基本前提是:人是理性的。在付出勞動既定的情況下利益最大化,在利益既定的情況下付出勞動最小化。齊宣王喜歡的大合唱其實是一種平均主義,300人的隊伍做同一件事情,得到的利益也是均分,利益既定那麼付出越多越吃虧;好在他兒子口味跟他爹不同,要一個個吹,這樣功夫好的得到的越多,多勞多得,體制一改,一下就把南郭先生踢出了隊伍,我想要是他爹再多活幾年,在大合唱制度的“薰陶”下,被踢出去的可能就不止南郭先生了,沒準還有李郭先生、張郭先生。。。。

這讓我想到了我父親給我說他小時候“吃大鍋飯”的年代,有田一起挖、有糞一起挑、有谷一起割、有飯一起吃,什麼都是一起,如果發現有人房頂冒煙(吃不飽,私開小灶)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要被斗的!那個時候一個隊一上午挖的地可能趕不上後來一家人一上午挖的地,可想而知裡面有多少“南郭先生”。倉庫裡只見糧少不見糧長,餓的走不動的人越來越多。。。。好在後來變了制度,人民生活水平慢慢好起來。

南郭先生的產生源於制度,他的消亡也源於制度。歷史上關於“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爭辯從未停止,經濟學家認為這種爭辯毫無意義,“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的善惡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行為,而制度恰好是約束人的行為,行為是制度的一種反應。南郭先生的逃逸不是他良心的發現而是制度的更改。好的制度可以讓壞人做好事,不好的制度好人也會做壞事。

濫竽充數最該指責的不應該是南郭先生,而是制度的制定者齊宣王。是他不合理的制度才導致了濫竽充數,明白這一點也許對我們更有借鑑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