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統一設計風格-實踐篇

如何形成統一設計風格-實踐篇

一 背景

在上一篇《業務團隊如何統一架構設計風格?》中,探討了一種業務架構的設計規範,以期達到這些目標:用標準約束技術細節;用技術工具而非文件推行標準;持續重構而非造新輪子;重視業務建模。但通篇表述較為抽象。本篇將總結團隊近來的架構演進工作,以更具體的技術細節,詳細闡釋該理念,作為“統一業務設計風格”的實踐篇。文中詳述了多個層面的設計規約和基於規約的搭建方式,並在末尾回答了上一篇的諸多疑問。

二 總覽

如何形成統一設計風格-實踐篇

上圖以電商產品為例,展示了一套標準框架的各層設計單元。先簡單瞭解下概念,下一章節會詳細解釋各層的設計規約和搭建方式:

產品模式層

以產品合約描述完整的功能列表;以簽署人身份來定位產品功能的適用場景;以合約分組來描述一個獨立完備的功能域,分組的集合就是產品功能的範圍和邊界。透過對合約分組進行組裝,可以快速搭建商業產品。

業務模型層

為了減少不同技術同學對領域進行建模的風格差異,我們對業務模型的使用場景做了諸多約定,串聯起倉儲管理/業務流程/業務元件等基礎模組。所有人更關注於業務在模型上的表達,而大大減少了對實現細節的關注。基於對領域的分析,可以快速搭建業務模型。

業務流程層

用一套標準的業務流程框架,描述業務模型的完整執行流程:業務元件是一套高內聚的業務功能集合,基於元件配置將業務模型的資訊適配為標準引數,交由基礎設施執行具體功能;流程引擎負責建立和管理流程例項,接收指令來觸發元件動作的執行,並實現狀態推進/條件跳轉和異常處理等分支管控的需求。透過對業務元件/基礎設施的抽象和沉澱,可以快速搭建業務流程。

資料檢視層

用一套標準的資料流機制,來滿足檢視層的定製化需求:資料流訂閱器用於採集資料,物理來源包含區塊鏈跨鏈資料/業務DB資料/檔案系統資料/離線任務資料等;資料流消費器用來加工原始資料,生成展示層資料/待核對資料/資料指標等等。訂閱器確保了資料來源的穩定和低成本的快速接入,消費器則交由技術同學自行定製業務邏輯。在不干擾領域建模的基礎上,可以快速搭建資料檢視。

三 規約詳解

1 產品模式

產品合約

1)規約

產品合約以全域性視角,描述完整的業務模式,包括:服務的目標客戶,依賴的業務領域,輸出的服務等等

產品合約的內容是一份靜態描述檔案,需要由簽署身份列表來界定使用場景

2)例項

以電商產品為例,商家單獨簽署的產品合約被作為商家合約,描述了商品的上架要求;商家+平臺+買家共同簽署的產品合約,則適用於交易下單場景。

如何形成統一設計風格-實踐篇

3)搭建

新增/修改低程式碼:基於業務需求,在產品中心設計產品模板,明確合約分組和具體內容

使用:接入時編碼,一次性:在業務系統內編寫對應產品合約和簽署身份的模型類,完成和產品中心的對接,包括合約的建立/失效,基於簽署身份的合約查詢等等

合約分組

1)規約

合約分組以區域性視角,描述某個高度內聚的業務領域所提供的功能和依賴的配置資訊,包括:業務模型,業務服務,業務流程,業務元件等等

多個合約分組共同組成一個可交付業務的產品合約

2)例項

電商產品合約下,商品分組描述了商品上架的流程和配置,下單分組約束了訂單建立的流程和服務資訊,退貨分組則說明了退貨流程和買家能夠享受的客戶服務。

如何形成統一設計風格-實踐篇

3)搭建

新增/修改低程式碼:以元資料的方式定義一個合約分組,包含模型/流程/配置等等,每一個配置都可以用鍵路徑/配置值型別和限制等描述

使用硬編碼:在業務系統內定義合約分組的模型類,完成與產品合約內容互動的寫入和讀取,在業務程式碼處顯式獲取業務分組例項低程式碼:搭建合約查詢->分組解析->配置獲取的通用框架(引入快取避免重複查詢),業務層只需要透過元資料描述,就可以獲取對應分組內的配置資訊

2 業務領域

模型

1)規約

業務模型描述一個領域內的核心業務實體,是唯一貫通業務流程和業務元件的業務例項

一個業務模型內可以關聯其他模型,但應避免出現迴圈依賴

一個完備的業務模型描述需要包含:資料模型,檢視模型,業務模型/資料模型/檢視模型的三者轉換,業務模型倉儲等

2)例項

退貨業務,基於退貨單推進業務流程,各業務元件從退貨單獲取必要的業務資訊,執行退貨/退款/通知等業務功能;退貨單關聯自一個正向訂單,但正向訂單不可反向依賴退貨單;一個退貨單模型對應一張主單據表和多張退貨明細表,倉儲需要負責完成業務模型<->資料模型的雙向讀寫

如何形成統一設計風格-實踐篇

3)搭建

硬編碼:編寫業務模型(Model)/資料模型(DO)/資料互動(Mapper)/檢視模型(VO)/轉換層(Converter)/倉儲(Repository)等等

低程式碼:用元資料描述,自動生成DO/VO/Mapper/Converter;基於底座提供的倉儲元件,也可以透過元資料描述,自動生成業務模型倉儲的例項

服務

1)規約

1、業務服務是一套以業務領域為單位(interface)作聚合,開放給內外所有使用方的最小業務功能單元(method)

2、業務服務需要一套定義規範(annotation/aop等),對每一個功能單元有清晰直觀的元資料描述,用以實現服務發現/文件生成/許可權管控/穩定性保障等等。元資料包括:業務域,業務動作,讀/寫,錯誤碼範圍,返回值模型等等

3、業務服務的入參,限制為一個sysParam和一個bizParam,前者為呼叫來源/冪等ID/產品碼/租戶ID等系統引數,後者為各業務自行定義的模型引數,建議為可全鏈路透傳(rpc->api->flow->component)的POJO

4、業務服務以Result形式返回,錯誤碼儘量控制在元資料描述的範圍內,不洩漏任何exception給呼叫方。返回的業務資訊,建議為POJO或VO

5、業務服務不侷限於呼叫方的物理來源,只需要在對接層增加簡單的轉換邏輯,做授權管控即可

6、寫服務的實現,需要有事務管理機制

2)例項

public interface DemoOrderService { /** * 下單申請 * @param sysParam sysParam * @param bizParam bizParam * @return result */ @ApiFunction(apiType = ApiType。SUBMIT, funcBiz = “ORDER”,funcAction = “APPLY”, returnType = OrderApplyResponse。class, errorCodeType = CommonErrorCodeEnum。class) CommonResult apply(ApiReqSysParam sysParam, OrderApplyInfo bizParam);}

3)搭建

新增/修改定義-低程式碼:基於元資料描述,自動生成interface+method+errorcode+POJO等等

實現硬編碼:簡單需求/不可模板化/無法流程化的業務需求,直接編碼低程式碼:對於標準的流程發起服務(申請上架/申請下單/申請退貨),用模板實現合約分組載入->流程配置載入->流程初始化(冪等)->流程觸發->結果處理;對於標準的流程推進服務(通知回執/排程推進),用模板實現流程配置載入->流程觸發->結果處理等等。隨著更多服務場景的出現,可以有更多模板化的業務服務。

使用硬編碼:與所有interface的使用一樣,組裝請求->呼叫->處理結果低程式碼:基於元資料描述和業務配置,將當前業務物件/外部引數對映為服務入參的POJO,異常處理模板化,成功返回的結果以同樣方式映射回業務物件或外部響應

流程

1)規約

1、Flow用於描述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基於單個業務模型,推進一個或多個業務子環節

2、對於單個業務模型的同一型別業務流程,可以有多個Flow定義,以滿足不同業務模式的定製需求

3、Flow包含遷轉 (transition) ,元件 (component) 和動作 (action) 三級結構,運作原理如下:每次觸發 (operate) 對應於元件的一次action,所有action都成功的component會完結,而所有component都成功的transition將會觸發Flow和業務模型的狀態遷轉。

4、Flow的目標是將複雜流程拆解成多個原子化的業務動作,相互解耦

5、Flow需要結合業務服務/訊息/排程等呼叫入口的觸發,才能實現完備的流程推進

6、Flow需要依賴外部呼叫方提供事務管理機制(通常是業務服務),需要依賴業務模型倉儲來控制模型的載入和儲存

2)例項

如何形成統一設計風格-實踐篇

3)搭建

新增/修改低程式碼:Flow自身的運作由底座元件支撐,只需一次性編碼;若需要定義業務流程,可基於業務元件模板和業務模型,動態生成Flow配置檔案;加上版本控制和隔離機制,就可以防止相容性問題

使用硬編碼:Flow初始化場景,從當前業務領域的合約分組中,獲取需要的Flow配置,初始化流程並推進;Flow推進場景,基於modelId+modelType+operate+request,可以用模版化程式碼自動觸發低程式碼:透過對合約分組中Flow配置的標準化,可以將Flow初始化場景也以模板化的方式實現;當一個現有業務服務需要支援新定製的業務流程時,只需調整合約內的配置即可

元件

1)規約

1、業務元件是某一類業務動作的聚合,面向業務功能設計,不侷限於任何一個業務模型

2、業務元件的業務動作,是原子化的最小業務單元,粒度暫無強制要求,但以解耦和複用程度為衡量依據;建議其依賴一個到多個基礎設施/業務服務,以模板化的方式提供標準的業務動作實現

3、對於某個業務模型,業務元件透過開放介面卡(詳見【基礎設施-適配】)的方式支援受控定製,或以完全複寫的方式實現排他定製(不允許其他業務複用)

4、所有的核心業務邏輯,都應收歸到業務元件層及其以下(無流程的簡單業務服務除外),包括但不限於:引數校驗,業務校驗,重入/冪等控制,業務模型變更,合約分組變更,計算規則,外部服務互動等等

5、業務元件需要一套定義規範(xml/annotation等),對其支援的業務動作和業務模型有清晰直觀的元資料描述,用以搭建業務流程。元資料包括:業務動作列表和對應的觸發點(operate),支援的業務模型列表

2)例項

核身元件定義類

public interface BizModelDiscountComponent extends BizModelComponent { /** * 佔用優惠 * @param context */ void occupy(FlowContext context); /** * 退回優惠 * @param context */ void refund(FlowContext context);}

核身元件元資料配置

如何形成統一設計風格-實踐篇

核身元件模板化實現

介面卡Adapter的解釋,詳見【模型適配】小節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BizModelDiscountComponent< T extends BizModel> implements BizModelDiscountComponent< T> { @Resource private DiscountApiService discountApiService; @Override public void occupy(FlowContext context) { // TODO AdapterConfigInfo根據context從當前合約中獲取 T bizModel = (T) context。getBizModel(); getDiscountAdapter()。processOnOccupyResult( bizModel, discountApiService。occupy(getDiscountAdapter()。toOccupyInfo(bizModel, new AdapterConfigInfo())) );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fund(FlowContext context) { // TODO AdapterConfigInfo根據context從當前合約中獲取 T bizModel = (T) context。getBizModel(); getDiscountAdapter()。processOnRefundResult( bizModel, discountApiService。refund(getDiscountAdapter()。toRefundInfo(bizModel, new AdapterConfigInfo())) );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rotected BizModelToDiscountAdapter< T> getDiscountAdapter(){ return (BizModelToDiscountAdapter< T>) FlowInstanceFactory。instanceBizAdapter( “DISCOUNT”, (Class< ? extends BizModel>) TypeUtils。getRealClassOfParameterizedType(this)); }}

3)搭建

新增/修改硬編碼:全新業務元件基本無法低程式碼化,需要開發有足夠的設計思維和大局觀,權衡複用度和成本後實現初版;隨著業務發展,逐步抽象出模板化的業務元件實現;很多場景下,如果避免不了複雜的定製邏輯,可以自行以策略/職責鏈/工廠等多種設計模式落地,這依賴於開發者的建模能力,不做強制要求低程式碼:已有的業務元件應用於新業務模型的場景,如果已經抽象出合約配置+介面卡+基礎設施的標準模板,只需做合約配置即可(通知/核身/存證上鍊等場景適合)

使用低程式碼:在Flow底座中完成業務元件的編排/發現和觸發,一次性編碼;完成Flow配置,即完成業務元件的裝配

3 基礎設施

注:此處的基礎設施與DDD中的概念有很大差異,請勿混淆

規約

基礎設施是一套以高複用高內聚低變化的外部服務能力為單位(interface)作聚合,開放給業務服務/業務元件使用的最小功能單元(method)

基礎設施可以是對渠道能力的封裝,如外部商家渠道服務/跨境渠道服務等;也可以是對通用技術能力的封裝,如優惠服務/商品服務/客戶服務等

基礎設施和業務服務的差異在於:前者的核心功能通常由外部服務提供,在當前系統內的核心職責是引數組裝/場景識別/返回解析和異常處理

基礎設施的定義不依賴於外部服務,入參為自行定義的標準POJO,返回值同樣以Result封裝,遮蔽外部服務的exception和業務異常,業務返回同樣是標準POJO

例項

基礎設施-資訊通知

public interface NotifyGateway { /** * 通知(郵件/簡訊/站內信) * @param notifyInfo * @return */ CommonResult notify(NotifyInfo notifyInfo);}

搭建

新增/修改硬編碼:基礎設施的接入通常是一次性的,低程式碼的價值不易發揮

使用硬編碼:在業務服務/業務元件等呼叫方程式碼中,組裝入參->呼叫->解析返回低程式碼:在業務元件中,基於下文將介紹的適配機制,可以實現:合約配置+模板化業務元件,低程式碼複用現有基礎設施

4 模型適配

規約

模型適配用於銜接業務模型和基礎設施/業務服務,實現模型->入參和返回->模型的雙向處理

在模板化的業務元件中,介面卡和基礎設施/業務服務的呼叫鏈已經固化,各業務模型的元件例項只需要實現對應的介面卡,即可完成業務定製

介面卡通常與產品合約配置結合,描述業務模型->基礎設施/業務服務入參的對映關係

例項

介面卡-業務模型->網銀簽名

public abstract class BizModelToDiscountAdapter< U extends BizModel> implements BizModelAdapter< U> { @Override final public String getType(){ return “DISCOUNT”; } /** * 生成扣減申請 * @param bizModel * @return */ abstract public OccupyInfo toOccupyInfo(U bizModel, AdapterConfigInfo configInfo); /** * 處理扣減結果 * @param bizModel * @param result */ abstract public void processOnOccupyResult(U bizModel, CommonResult< OccupyResponse> result); //。。。}

訂單模型Order,需要使用優惠扣減服務時,需要實現介面卡BizModelToDiscountAdapter:

@BizAdapterpublic class OrderToDiscountAdapter extends BizModelToDiscountAdapter< Order> { @Override public List< ConfigDef> getConfigDefs() { return Lists。newArrayList( ConfigEnum。DISCOUNT_TYPE, ConfigEnum。DISCOUNT_TERM ); } @Override public OccupyInfo toOccupyInfo(Order bizModel, AdapterConfigInfo configInfo) { // 解析出客戶選擇的優惠型別 return new OccupyInfo();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OnOccupyResult(Order bizModel, CommonResult< OccupyResponse> result) { // TODO 根據扣減成功的優惠,重新計算訂單金額 } // 。。。}

搭建

新增/修改定義-硬編碼:當業務元件和基礎設施/業務服務出現呼叫關係時首次定義,通常不再變更實現-低程式碼:可以用一套靈活的合約配置描述對映關係,實現一次編碼後只需配置維護;但是,這既依賴於DSL級別的描述能力,也需要業務模型和基礎設施/業務服務的設計者,都具備較高的抽象能力,成本較高

使用硬編碼:當業務開發抽象出可模板化的業務元件時,即完成了首次接入;當基礎設施/業務服務出現新模式時,需要進行適配調整

四 總結

囉嗦了這麼多,為避免被過度細節沖淡主題。最後以幾個問題做個小結:

1 業務設計規範體現在哪裡?

架構層面,從產品合約->業務領域->基礎設施,我們對應用做了模組拆解,在不同層面設計了業務規約,約束了各模組的職責;技術層面,透過多個底座元件,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平臺和業務定製的隔離,限制了業務細節的無序散佈。

2 業務設計只有合適沒有標準,為何要強制規範?

規範的目的不是標準本身,本文提出的標準也未必適合所有問題域。想傳達的是,團隊內需要有業務設計的某種共識和沉澱,在每次迭代需求和每次專案產出的基礎上,持續積累持續重構持續最佳化,這對新人融入/個人成長和團隊協作都很有幫助。

3 如何快速支撐業務,研發效能提升體現在哪裡?

需要明確的是,對於全新的業務需求,不會帶來明顯的效能提升,甚至會為了滿足設計規範,帶來一定程度的額外成本。但當多人協作,工作交接,或是現有功能部分可複用的場景下,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溝通和維護成本。舉例來說,當一個業務需求出現時,研發人員需要做如下判斷:

業務模型:是否需要新的業務模型,是否需要調整現有模型

業務服務:xxxxxxxxxxxx業務服務,xxxxxxxxxxxx現有服務

業務流程:xxxxxxxxxxxx業務流程,xxxxxxxxxxxx現有流程

業務元件:xxxxxxxxxxxx業務元件,xxxxxxxxxxxx現有元件

基礎設施:xxxxxxxxxxxx基礎設施,xxxxxxxxxxxx現有設施

產品合約/合約分組:基於上述判斷,評估產品合約和合約分組的組裝

帶來的效能提升有這樣幾點:業務領域的每個模組互相解耦,研發過程並行化,投入人員1+1可以=2;改造範圍更易於定位,資源評估更為準確,進度把控更加清晰;針對頻繁變動且成本過高的模組,進行針對性的重構,影響範圍可控;上文中的很多處規約,都有潛在的低程式碼化可能,能進一步提升搭建效率。

作者 | 木沉

原文連結: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825829?utm_content=g_1000311881

本文為阿里雲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