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裁之後,我才意識到當年沒接阿里offer是多麼無知

編者按:一位讀者來信,抒發被裁之後的內心感受。公司資訊因為敏感,幫著略去。以下是全文:

被裁之後,我才意識到當年沒接阿里offer是多麼無知

這兩天,我所在的網際網路公司因為要去上市,為了美化一下業績,進行了一批突然襲擊的裁員。

今年北京天氣冷,經濟不好,裁員的訊息也很多。但是我從沒想到過,自己會是其中的倒黴蛋之一。

雖然拿到了幾個月的補償,但是想到自己迷茫的前途,我還是痛徹心扉。

怪誰呢?還是怪自己吧。

被裁之後,我才意識到當年沒接阿里offer是多麼無知

4年前,自己被獵頭頻繁的電話撥動了跳槽的心絃。當時,我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去阿里巴巴。

但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頭腦發熱,加盟了這家新創的網際網路公司。

過去幾年,我所在的公司還算順利,拿到了幾輪融資,IPO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看著自己手裡的期權,我還一度覺得,自己沒去阿里巴巴,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但想到自己被HR喊道辦公室的那一刻的懵逼,自己還是too yong too navie了。

昨晚,我沒睡著,刷了一會手機,點了一些外賣和啤酒。

啤酒喝了幾聽之後,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選擇,並且為未來做一點打算。

意氣用事害了自己

2015年,當時的經濟還不錯,一切都看著不錯。

我在畢業後的第一家公司做的不錯,當時看著很多公司一輪輪拿錢,自己也有動一動的念頭。

那個時候,市場上的錢似乎很多,一切都欣欣向榮,創業公司拿幾千萬美元都很正常。

機會當然也不少。最終,我拿到一家A輪融資的公司,另外拿到了一個杭州阿里巴巴的offer。

看到很多一夜暴富的神話之後,我選擇了這家創業公司。

故事的結果,就像本文開頭寫的那樣。

我,被裁了。

一定要找到好公司

我不止一次的想,如果當年我選擇了阿里會怎樣?

顯然,如果選擇阿里巴巴,我的人生將是另外一種體驗。

以前,我覺得文化很酷,能夠不斷融到錢,並且快速增長的的公司是好公司。

那什麼是好公司呢?

我覺得有這麼幾條吧,總結一下:

第一,公司是否穿透過經濟週期。能夠熬過一次經濟週期的公司,才有資格評論自己是不是一家成功的公司。剛成立幾年的公司,還沒經歷過經濟週期的考驗,運氣好,趕上了順週期,會掩蓋很多東西;

第二,公司是不是夠大,能抗週期,在冬天有棉襖。這個就考驗家底了,國內當然就是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樣的公司了,有持續盈利的企業來支撐探索新技術和業務;

第三,敢不敢在冬天繼續為明天投資。在冬天敢於繼續投資的公司,顯然是值得肯定的。這是一種實力的體現,也是具有遠期戰略的體現。投入的直接體現就是研發投入。從這類統計報告裡,能夠一覽無遺看到啥是好公司。

類似的研發投入榜單有很多,比如普華永道釋出的《2018全球創新企業1000強》報告。2018年阿里的研發支出連續三年居中國上市企業之首,達247億,是騰訊的1。3倍、百度的1。8倍,攜程的2。7倍,京東的4倍,近兩年的研發費用佔總收入比例高達15。65%。

被裁之後,我才意識到當年沒接阿里offer是多麼無知

多看幾個這樣的榜單,你就知道什麼是好公司了。

第四,不要選商業模式的公司。這樣的公司競爭力很難持久,最終還是被巨頭吃掉。

馬雲說過,真正的大企業不是看市值有多大,而是看擔當有多大,不是看市場份額有多大,而是看是否掌握了核心和關鍵技術。

對於這一點,我非常認同。未來,真正有前途的公司一定是擁有技術的公司。

2019年馬上過去了,日子還要繼續。

寫出來這段刻骨銘心的的經歷,提醒自己,也給看到此文的人一個善意的提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