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我覺得,我不要你覺得",正在購物的你,中招了嗎?

去市場買菜,看中了一家的小蔥。詢問價格後,打算購買。

正在挑選呢,攤主站起來,撇開我的手:“

我來幫你挑選

”。

還沒等我緩過神來,她已經給我挑好了一大把,放在了秤臺上。

到底是我買菜,還是你買菜呀?

”我忍不住問道。

去服裝店買衣服,剛瞄了幾眼,就有熱情的店員說:

這件外套很適合你

”。

這條裙子很適合你

”。

“這條褲子你穿上一定很好看。”

這……

你落荒而逃,匆匆丟下一句話:“我再轉轉看看”。

去超市購物,剛拿起自己一直使用的洗髮水,一個熱情的聲音就準時在你身後響起。

你買bbb牌的吧,很好用!

你走到賣衛生巾的區域,剛拿起一袋,想要放入購物筐,一個大姐就走過來,很體貼的說:“

你買CCC牌的吧,很好用

”。

你家的牙膏用完了,你想買一支脫敏的,但你一走進牙膏區,剛看了一眼,就有人溫馨提示:“

買牙膏要買DDD牌哦

”。

你像一個做錯了事的孩子。

剎那間,你有一種自己是不是“有眼不識泰山”的感受。

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買什麼。

拿著錢的你,就像一隻木偶,被人熱情地安排著你的喜好和選擇。

那熱情似火,那熱情似浪,讓你無從招架。

"我只是看看"。

你尬尬地說。

國內的銷售有一個通病,那就是不能換位思考。

她們總以為去幹擾顧客的思維,自己替顧客搶先做了決定,就能快速地促成交易。

那位賣蔥的攤販,你知道顧客需要多少蔥嗎?

那位推銷洗髮水的導購員,你看清顧客的髮質了嗎?

推銷衛生巾的女士,究竟是顧客的生理期還是你的生理期?

這不是貼心,是鬧心。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購物的你,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好像那一刻花錢的不是你,而是那個向你推銷產品的人。

好像決定買不買的也不是你,而是那個熱情的賣家。

她們對你的感受毫不關心,她們只在乎自己的業績。

我覺得很好。我覺得很適合你。

這是她們最常說的話。

前段時間,某保險公司拿顧客去世得到百萬賠償的事打廣告,沿街敲鑼打鼓,笑臉盈盈,喪事喜辦,引起了很多網友強烈的反感。

為什麼?

這就是典型的不考慮顧客的感受。

"我不管你難受不難受,我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利用你拉來下一單生意。"

實話實說,這種銷售模式走偏了。

不得人心。

究竟是我買蔥還是你買蔥?

在攤主打好價報價的時候,我對她說了這句話。

說完,我扭頭就走。

蔥,咱不要了。

轉頭去了第2家。儘管單價貴5毛,我樂意。

我知道這樣的我有些銷售不喜歡。但我花的是我的錢,沒必要去討你們的喜歡。

我只想我自己開心。

做生意,其實最重要的是誠信。

你精明,顧客也不傻。

多考慮考慮別人的感受,讓別人心甘情願的掏錢消費,才是正道。

如果你需要向別人推薦東西,也請先說一句:“

不好意思,能打擾你一下嗎?

你在替別人決定購買什麼的時候,最起碼的禮貌,應該問別人一聲:

"需要我給你推薦一下嗎?"

故意在別人思考的時候說話打擾,是不禮貌的行為。

在網上看到一段買房聊天記錄。

賣家想要賣的房子是8樓。

買家似乎有些猶豫,說:“

小區有計劃安裝電梯嗎?我感覺有點高哎

”。

賣家毫不留情的回過一句話:“

我不相信那些住5樓以上的人都死了!

急於成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樣的態度和出發點真的不好。

有些人在朋友圈推銷,卻始終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被討厭。

因為,她們永遠是“我只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

賣保險的,只要有客戶出意外或者出事故,馬上發一些陰陽怪氣的文案。

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你下一秒就要出事。

給人的第二感覺是:呵呵,你不買我保險,活該出事!

賣各種產品的,每天霸屏就算了,還膈應人的發一句:“有些朋友就不是真的朋友”。

不買她東西,遮蔽她朋友圈的,都是罪人。

老話說的好,買賣不在仁義在。

你今天替顧客做決定,也許會有人傻傻的上當。但明天可能她就不再光顧你。

更或者,你的行動嚇走了那些本來想和你產生交易的人。

不管是做生意還是做銷售員,都應該擺正心態。

想顧客之所想,想顧客之不能想。我要顧客覺得好。

當你做到這一步,你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