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1938年3月12日德國武裝吞併奧地利,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地帶,並且國內主體民族與德國一樣都是日耳曼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希特勒就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邊境小鎮布勞瑙,在他的高壓協迫下,奧地利舉行了全民公投,最終99%的投票者贊成德奧合併,德國因此實力大增;

英法的“綏靖政策”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舉行會晤,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況下,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法拉第與德國簽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同意將整個蘇臺德地區併入德國版圖,以求換取和平,同時英德雙方還簽署了“英德宣言”,宣佈兩國“彼此將永不作戰”,英國首相張伯倫對於這一宣言的簽署十分滿意,回到倫敦後的他得意的向前來接機的英國民眾揮舞著手中那張簽有希特勒名字的宣言,宣稱:“從今以後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現在我請你們回去睡覺,去你們的床上安心的睡覺吧!”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簽署完《慕尼黑協議》後回到倫敦的英國首相張伯倫

英法“綏靖政策”的實行,一方面,是由於一戰剛剛結束20年,各參戰國損失慘重,國內反戰情緒高漲,並且剛從世界性經濟危機中恢復過來,不願再爆發戰爭。另一方面,隨著蘇聯的崛起,受意識形態不同的影響,英法兩國更擔心蘇聯“紅色革命”對歐洲造成的威脅,因此以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國為籌碼,與德國交易,企圖“禍水東引”,然而《慕尼黑協定》的簽署,不僅大大增強了德國法西斯的氣勢(協議簽署後不久,德軍就全部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也使斯大林不再謀求與英法兩國的關係,促成了一年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揮鐮計劃

1939年德軍在佔領波蘭後,最高統帥部制定了一份進攻法國的作戰計劃,並取代號為“黃色方案”,然而1940年1月一名德軍總參謀部的軍官由於座機迷航而迫降於比利時境內,該計劃也因此落入了英法手中,德軍A集團軍參謀長曼施坦因認為計劃已經洩漏,失去了戰略突然性,於是他向希特勒建議變更作戰計劃,以被視為裝甲車無法透過的、崎嶇且森林密佈的阿登山區作為主要突擊方向,儘管該計劃遭到了一批德軍高階將領的反對,但是卻得到了希特勒的大力支援,並取名為“揮鐮計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二戰德軍三大名將之一的曼施坦因

英法兩國雖然在德軍進攻波蘭的兩天後就對德宣戰,但是卻是宣而不戰,因為他們認為德國在佔領波蘭後一定會進攻蘇聯,因此英法聯軍只是屯兵於法國東部的邊境地區,並沒有主動進攻,按照英法兩國的戰爭設想,39萬餘人的英國遠征軍與部分法國軍隊駐守於法比邊境,一旦德軍向西進攻,就強行開進比利時阻擊德軍,謀求在比利時境內與德軍決戰,至於德法邊境的防禦,就全部寄託於“馬奇諾防線”上,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家則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能夠避免捲入戰爭;

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禦德國入侵而在雙方邊境地區修建的一條堡壘防線,1928年開始施工,以時任法國陸軍部長的馬奇諾命名,至1936年基本建成,從北至南全長約390公里,共構築了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5800個,地面建築主要是機槍工事與火炮工事,由厚度達3。5米的鋼筋混凝土或300毫米的裝甲所構建,十分堅固,工事外設定了地雷場、防坦克樁、防坦克壕以及木樁鐵絲網、通電鐵絲網,部分重要地段還修建了多層的地下工事,配置有指揮所、彈藥庫、醫院、發電站等,地道內四通八達,一些較大的工事中甚至還修建了有軌電車通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馬奇諾防線

不過由於比利時政府的反對,且阿登地區的地勢地貌並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因此法國沒有在法比邊界修築防線,最終被德軍所利用,成為了“揮鐮計劃”中的關鍵突破口。

閃擊西歐

1940年4月德軍佔領了丹麥與挪威,5月10日德軍集結136個師(包括10個裝甲師和6個摩托化步兵師),3000多輛坦克以及4500餘架飛機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開始向西歐各國發起進攻,德國空軍首先突襲了荷、比、盧、法四國的機場和重要軍事據點,在德軍強大的攻勢面前,荷蘭、比利時與盧森堡等小國完全無力招架,開戰數小時後盧森堡就宣佈投降,五天後荷蘭宣佈投降,在接到比利時政府要求援助的請求後,英法聯軍隨即開赴比利時境內構築防禦工事,然而德軍B集團軍群的進攻只是佯攻,目的正是為了誘使英法聯軍出動,真正的進攻主力是A集團軍群,在成功穿越過了阿登山區後,5月13日古德里安指揮第19裝甲軍強渡默茲河,在德國空軍的狂轟亂炸下,法軍防線迅速土崩瓦解,僅用一天時間德軍就攻佔了色當,隨後並沒有等後續步兵部隊跟進,古德里安就率領第1和第10裝甲師直趨法國北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二戰德軍三大名將之一的古德里安(“閃擊戰”的創始人)

當得知德軍真正的戰略企圖後英法聯軍大驚失措,於是放棄阻擊計劃,一路向佛蘭德地區後撤,但是此時的德軍裝甲部隊早已經猶入無人之境般,馳騁於法國北部的廣袤平原之上,5月22日古德里安率部抵達英吉利海峽沿岸,從而截斷了英法聯軍的退路,至此開戰僅僅十幾天,德軍兩個集團軍群就以快速且出其不意的攻勢將40多萬英法聯軍包圍在了敦刻爾克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德軍進攻法國的“揮鐮計劃”

就在德軍步步緊逼的關鍵時刻,在空軍元帥戈林的極力勸說下,5月24日希特勒向古德里安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這一命令被後世很多歷史軍事學家認為是希特勒在二戰期間的第一個愚蠢決定。實際上該命令並非是完全錯誤的。首先,敦刻爾克地區地勢低窪,遍地的沼澤不利於裝甲部隊前進,其次,由於古德里安率領的德軍精銳裝甲軍團推進速度過快,後勤補給以及步兵跟進不上,並且英軍曾在22日的反擊中重創了德軍,因此A集團軍群司令倫德斯泰特元帥認為繼續進攻很可能對裝甲部隊造成更大的損耗,影響接下來對法國南部的作戰,他向希特勒建議裝甲部隊應當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前進,以等候更多的步兵接應,同時,戈林元帥也保證空軍完全可以承擔消滅英法軍隊的任務。綜合考慮下,希特勒最終接受了這項建議,命令距離敦刻爾克更近的古德里安停止前進,由B集團軍群和空軍負責消滅包圍圈中的聯軍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德軍裝甲部隊

英法聯軍利用這一難得的喘息之機,迅速在敦刻爾克外圍構築了防禦陣地,雖然5月27日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為阻止聯軍撤退而恢復了攻勢,但始終沒能突破防線。另一方向,隨著比利時軍隊的投降,英法聯軍失去了一道保護屏障,為此英軍命令蒙哥馬利的第3步兵師前往阻擊德軍,在蒙哥馬利將軍的指揮下,英軍部隊機動巧妙的跳出了德軍的合圍,並構築了堅固的防線,成功的遲滯了德軍的進攻,為大部隊的撤離贏得了更多時間,蒙哥馬利也憑藉出色的軍事才幹開始在英國軍界嶄露頭角,回國後便升任第2軍軍長,此後一躍成為英國在二戰期間最著名的將領;

敦刻爾克大撤退

早於1940年5月19日英國方面見歐洲大陸的失敗已成定局,為避免遠征軍被德軍圍殲,制定了一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撤退方案,由多佛爾軍港司令海軍中將拉姆齊全權指揮,計劃從法國沿岸的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接應部隊撤回英國本土,5月23日加萊被德軍佔領,四天之後布倫被攻佔,原本準備使用的三個港口只剩下了敦刻爾克一個;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外圍的防線

5月26日下午十八時,英國海軍部下令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當晚,以後勤部隊為主的首批1312人就順利撤回到了英國,由於撤退行動一旦開始,就不再有機密可言,加之形勢緊急,英國海軍部開始在沿海地區和泰晤士河徵用船隻,並透過廣播呼籲所有擁有船隻的人前往敦刻爾克,英國民眾十分清楚撤離遠征軍對於英國意味著什麼,所以積極響應號召,一時間駁船、貨船、拖船、漁船、客輪、汽艇甚至私人遊艇紛紛出海,據統計先後有861艘各類船隻加入救援行動,包括693艘英國船隻和168艘法國、荷蘭以及比利時等盟國船隻,主要從英國南部的希爾內斯、馬加特、多佛爾、紐黑文、福克斯通和拉姆斯格特六個港口出發,穿越英吉利海峽,駛往敦刻爾克,英國皇家海軍也抽調了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以及26艘其他艦艇參與救援;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泰晤士河上被拖船拖去參與救援的小船

5月27日德國空軍第2航空隊和第3航空隊對敦刻爾克港區與海灘展開了猛烈的轟炸,共投下了1。5萬枚高爆彈和3萬多枚燃燒彈,敦刻爾克港口損毀嚴重。英國皇家空軍先後派出了200架次的戰鬥機進行登船掩護,給予了德軍沉重的打擊,以損失11架戰機為代價,擊落德機23架。撤退第一天,儘管英國海空軍竭盡全力,但是因為缺乏用來擺渡的小型船隻,所以撤退速度很慢,全天只有7669人安全返回國內;

5月28日上午由於大霧瀰漫,能見度太差,德國空軍沒能繼續展開轟炸,英軍則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加速撤離,以50人為一組,每組在1名軍官和1名水手的帶領下從海灘下海,先登上不遠處的小船,再乘小船擺渡到距離海岸比較遠的大船上。當天下午,德軍開始對敦刻爾克海灘進行擾亂性空襲,不過大多數炮彈都落到了海里或空曠地帶,即便是少數落到海灘上的炸彈,也沒能給英法聯軍造成傷害,因為柔軟的沙灘吸收了爆炸所產生的絕大部分能量。隨著民船的陸續到達,撤退行動進展迅速,當天共有17804人成功撤離,比第一天多了一萬多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撤離中的英法聯軍官兵

5月29日撤退行動進行至第三天,英軍開始採取更多的措施來加快登船速度,甚至將卡車一輛接一輛的沉入海中,用來做延伸出去的棧橋,下午天氣轉晴,德國空軍大舉出動,針對大型渡船展開集中轟炸,共擊沉了包括3艘驅逐艦在內的各類船隻21艘,重創7艘驅逐艦,迫使拉姆齊將參與救援的8艘最先進的驅逐艦調回,以避免皇家海軍遭受更大損失,影響以後抗擊德軍入侵英國本土的作戰。隨著德軍的進攻越來越猛烈,敦刻爾克外圍的防禦愈發艱難,英法聯軍所能控制的區域也越來越小,但是當天由於有更多民船的加入,撤退速度也大大的提升,全天共撤離了47310人;

5月30日大霧依舊籠罩著整個海灘,同時一向以風大浪急著稱的英吉利海峽一反常態的風平浪靜,從而使大批的小型船隻和內河船隻也能加入到行動中來,全天共有53822人安全撤離,其中一多半是法國士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載有遠征軍的救援船駛回英國

5月31日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奉命回國,將部隊指揮權移交給第1軍軍長亞歷山大,當天德國空軍再一次大舉出動,英國皇家空軍也從本土起飛進行掩護作戰。同時,德軍地面部隊向英法聯軍的阻擊陣地發起了異常猛烈的進攻,雙方激戰一整天,擔負後衛任務的英法聯軍官兵頑強抵抗,力保陣地不失,為大部隊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英軍上尉歐文·安德魯還因為在作戰中表現英勇而榮獲了一枚維多利亞十字勳章,這是英國在本次行動中頒發的唯一一枚表彰英勇行為的勳章。全天共安全撤離了68014人,是整個“敦刻爾克撤退”行動中撤離人數最多的一天;

6月1日是英軍損失最慘重的一天,沒有了大霧天氣作為掩護,德國空軍全部出動,英國皇家空軍也是傾巢而出,雙方在敦刻爾克上空展開了激烈的廝殺,英軍雖然最終成功撤走了64429人,並擊落德國戰機23架,但有31艘救援船被擊沉,其中包括4艘滿載官兵的驅逐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德軍斯圖卡轟炸機

6月2日面對德國空軍的巨大威脅,為避免更大的損失,儲存足夠的空中力量應對以後的作戰,英軍被迫停止了白天的撤退,當晚最後一批英國遠征軍26256人安全登船撤離,翌日晚,亞歷山大帶領參謀人員以及法軍官兵共計26175人撤回至英國;

6月4日上午德軍裝甲部隊突破防線衝入敦刻爾克城區,擔負後衛任務的約4萬法國軍隊來不及撤離,悉數被俘,當天下午十四時,拉姆齊宣佈“發電機行動”正式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抵達英國的法國海軍陸戰隊士兵

敦刻爾克大撤退共歷時九天(實際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6月3日三個晚上和5月27日至6月1日六個全天),共計撤離官兵33。8萬餘人,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軍約3。3萬人,此外還有2。8萬餘人陣亡,4萬餘人被俘;

由於形勢緊急,為加快撤離速度,英法聯軍丟棄了全部重武器,所有官兵僅攜帶了隨身步槍以及數百挺機槍登船,共有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700輛坦克、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2。1萬挺機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最終被遺棄在海灘上,而英國皇家空軍為了掩護此次撤退行動,總共出動戰鬥機2739架次,損失飛機106架。行動結束後,整個英倫三島只剩下了500門火炮、200輛坦克、700多架戰鬥機以及500多架轟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被遺棄在海灘上的裝備

儘管英軍在撤退中損失慘重,但是一大批具有豐富戰爭經驗的官兵得以保留下來,對於堅定英國繼續戰爭的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並且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也都成為了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行動結束後向議會報告時所說

:“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

英國首相丘吉爾

PS:感謝您的支援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