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犯錯之後,有人想去死,有人更想活?

為什麼犯錯之後,有人想去死,有人更想活?

大家看到這個標題後,感覺這個標題好空好大呀,怎麼去理解有人想去死,有人想更活呢?

那麼我就舉幾個簡單的生活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1

第1個例子:

前一段時間,春天氣溫波動特別大,我的小孩反覆的感冒、咳嗽、發燒,我多次遲到,領導和同事沒有人批評我,大家表示理解。

感恩的同時,我也感到很內疚。我想彌補我的過錯,我會盡量早到,我會更加努力和認真的工作。

這就是內疚感的結果:我想活的更好。

再說第2個例子: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是它帶給我的感受,我是忘記不了的。那是偶然的一次遲到。

我剛到科室,有幾個病人在等著我去看病。這時,一箇中層管理人員走過來,當著眾人的面對著我劈頭蓋臉的一頓數落和指責。

我耳朵發懵,聽不清她說話的內容,只感覺她的語氣就像尖刀和針一樣的刺過來。

我的臉部發熱、發麻,像蒙了一層布地僵硬著。我感覺我已經不是一個被人尊重的醫生了,我像一個罪人一樣,我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這是一種羞恥感:沒臉見人,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沒臉見人,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其實這就是死亡的象徵。

這就是羞恥感的結果:想消失,想去死。

2

再說第3個例子:

當我女兒看到室內的綠色植物葉子綠油油的,她就摘了一片葉子,拿到我的面前,說,媽媽你看,好漂亮的葉子。

我說是啊,好漂亮。這時候我想到她摘葉子是不對的。但是我知道孩子她是感性的,她不明白道理,她只知道感受。

我說,你把葉子摘下來,葉子好痛啊。它的媽媽在哪裡呢?

女兒說,媽 媽 不 見 了 。說完之後,她就跑到綠色植物那裡。

她想把那葉子再長上去。可是我看見她試了好幾下,葉子還是往下掉。

我就對她說,葉子摘下來,就長不上了,以後還摘葉子和花嗎?孩子搖著頭說,不摘了。

這就是內疚,當孩子想把葉子重新長在植物上的時候,她已經有內疚感了,她做的正是彌補的行為。

你看,內疚能讓人更好地活著。

為什麼犯錯之後,有人想去死,有人更想活?

最後一個案例:

在我的一個諮詢案例中,案主是一個二十幾歲的男孩,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一個場景:

在他幾歲時,每當他闖了禍,他的父親就會大發雷霆,先把他毒打一頓,然後像拎小雞一樣把他拎到他家門店的大樹下,一直讓他跪在那裡,直到他眼淚流乾,把頭深深埋在地上。

他對我說:“我不知道當時馬路上有多少雙眼睛在看著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眼淚是否是因為太多的委屈而流乾,但這個場景直到今天還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裡。我想,那時的我體會到更多的是羞恥感,那種沒有自尊的感覺。”

他說,他現在是”遇到困難就逃避”、“對感情極其敏感”、“容易討好別人”、“對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懼”……

他說:”有一段時間,我遠離了社交圈子,避免被侮辱、被奚落、被指責。結果我發現,我越來越退縮,越來越封閉,也越發的孤獨……“

格森·考夫曼在《羞恥:關懷的力量》中說到:“

羞恥感是一種尊嚴被傷害、覺得自己被擊垮、有罪過、不如人、與人疏離的感覺。這是一種遠遠比內疚更加負面且具有殺傷力的情緒

”。

3

現在我們來分別談談內疚感和羞恥感。

內疚感,是指內心不安,做錯事想彌補。

羞恥感,是指無顏活在世上,想找個地縫鑽進去。是自戀受損的表現。

產生在1-3歲,控制大小便時期。

如果父母經常誇孩子,孩子的自戀就會得到滿足;如果父母態度嚴厲,孩子經常受到貶低,自戀就會受損。

為什麼犯錯之後,有人想去死,有人更想活?

自戀受損就會自我價值感低,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容易自卑,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和勇氣,變得畏首畏尾,沒有主見。

4

好了,談完了內疚感和羞恥感,你可能會發現:

同樣是做錯了事情,如果當事人是在抱持、寬容的環境中,所產生出來的是內疚感;而如果是在嚴厲、苛刻的環境中,所產生出來的是羞恥感。

但也並非簡單地就說內疚感好、羞恥感不好。它們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適度就好,過度了就會對人產生創傷。

那麼,怎麼才能擺脫羞恥感所帶來的屈辱、孤獨與無力呢?

我提2點建議,供大家參考:1。找心理諮詢師做心理諮詢(費用高,效果好);

2。給大家推薦一本書(費用低,效果由自己決定):《這不是你的錯——如何治癒童年創傷》。

這本書是由美國著名家庭與婚姻治療師貝弗莉﹒恩格爾根據自己30多年的臨床經驗寫出的。作者本身就是一個曾經經歷過性虐待的創傷親歷者。

書中,作者用她的慈悲與專業告訴那些在痛苦中掙扎的人們,如何透過自我理解、自我寬恕、自我接納、自我關愛與自我鼓勵達到自我療愈的目的。它或許會將人們帶出那個自卑、自我批判、無法原諒自己的泥潭。

end

更多好文期待你觀看:

你以為分床睡只是夫妻之間的事,孰不知…

有一種傷,叫做 [我在和你談感情,而你卻在和我說事情]

姑娘,你為何拒絕不了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