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成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孩子

每一個成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孩子

童年之謎

01

寧靜小時候總被父親打。她回憶說,那時候的父母手總是很欠,只要不服從他們就會被打。被打慣了的她,也學會了打人。她上學的時候,幾乎和班裡的每個人都打過架。然而,她從小的願望是要早早結婚,早早生很多個孩子,但是,絕不再走父親的老路,絕不會去打孩子。她孩子9歲那年,她偶然得知老公打過孩子,她二話沒說,一個越洋電話打過去,將老公罵了一個多小時。

童年帶給一個人的影響,無論是正性的還是負性的,它都將伴隨我們一生。有人說,

有的人用童年去治癒一生,而有的人卻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泥之別就在於,童年帶給我們的共鳴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說到底,我們每一個成人內心都一直住著一個孩子。《童年之謎》這本書揭示了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隱藏的孩子的主觀描述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體驗和我們成年後的生活,無論是好是壞。它以自戀的發展與普及為主,整合了兒童心理發展理論,聚焦於口欲期和肛欲期,探索了兒童的認知情緒,客體關係與自體主體間發展的各個方面,並創造性的提出了自戀免疫系統理論,用來解釋各種正常及異常的發展現象。

《童年之謎》這本書是以色列資深精神分析師、心理學家、督導師羅尼·索蘭50多年的理論創新與臨床實踐的結晶與凝練,是一本非常棒的瞭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

《童年之謎》全書聚焦於兩大部分,即兒童的口欲期,從出生到18個月和兒童的肛欲期,從12個月到3歲。在這兩個時期形成之後,伴隨我們一生的無意識的情感檢查和平衡。一個反映我們童年體驗的孩子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這些經歷與從早期生活開始的無數記憶痕跡和敘事產生共鳴,影響我們現在的行為,也影響著我們所創造的人際交往和溝通。

每一個成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孩子

童年之謎

02

《童年之謎》主要透過4個主題,即自戀、自我、客體關係和分離——個體化,來觀察兒童的情緒發展。

在口欲期,嬰兒的自戀主要根據熟悉感和直覺來加工輸入的資料,而在肛欲期,我們的自戀根據身體意象的自體熟悉感來加工。

在口欲期,父母透過充當嬰兒的輔助性自我來支援嬰兒的自我,在肛欲期,幼兒內化了父母的規則和有父母和/或現實建立的邊界,從而鞏固自我的功能。

《童年之謎》提出了兩種客體關係模式即聯合——分離和共生。客體關係的正常模式,是從出生開始就具有的聯合——分離,並在人的一生中透過與他人的交流而不斷完善,它是一種健康的自戀。而當關系中的每個夥伴從其自體空間中走出來加入到虛擬的第三方共享空間中時,就產生了聯合。口欲期的聯合,主要表現為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密關係,而肛欲期的聯合則主要表現為協商、夥伴關係與和解。而共生的客體關係模式,則是自戀受損的結果,它是病理性的,自戀無法區分自體的分離性與非自體客體,並將

自體

熟悉感保持在融合狀態下。

而從生命之初就存在的對分離的感知,或是我們在生活中對外來的非自體的警覺性伴隨一生。而個體化和對差異性的感知可以被視為分離感知的衍生物。父母的鼓勵、夥伴關係和親密關係,以及父母與孩子分離的方式,以及他們使孩子能夠與他們分離的方式,可以增強孩子的個體化和自主性。

每一個成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孩子

童年之謎

03

《童年之謎》透過對從新生兒在依賴於子宮中的熟悉感知而在巨大變化中生存下來的能力的奧秘的追溯,在作者豐富的臨床實踐中,使用了大量的案例來說明嬰兒的發展,熟悉和適應的情緒路徑。闡述了嬰兒從出生到口欲期和肛欲期的正常情緒發展,強調了可以預期的嬰兒與父母關係的本質。

《童年之謎》創造性的提出了自戀免疫系統理論

。作者將其視為一種情緒免疫系統,保護著我們自己的熟悉感,抵制任何挑戰這種熟悉感的陌生和差異性。自戀是根據熟悉原則來加工資訊的,包括被熟悉所吸引和對陌生予以抗拒。天生健康的自戀是人格中至關重要的原始成分之一,作者認為是繼本我、自我、超我和自我理想之後的第五人格組成部分。健康的自戀,經歷了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它是一個動態的多階段過程,其基礎是逐漸放棄對完美的幻想,伴隨著對完美和理想不再的哀悼,並不斷的採取一種更新的,熟悉的自體完整版,隨後一種熟悉的自體完全感得到鞏固,並適合於情緒發展的每個階段。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孩子。我們一生的情緒發展,都是記憶痕跡不斷的在童年的各個層面上的並列和組合。如果內心隱藏的這個孩子帶著創傷,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和這個內心的孩子不斷去達成和解,否則我們要搭上一輩子去渴求愛。如果童年有了創傷,

唯有愛可以拯救一切

。就像書中所言:

愛,和工作或任何有創造性的事業一樣,都隱含了我們幸福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