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重卡:從白手起家到全球領先

□ 本報記者 趙國陸

最近,在濟南市萊蕪區的中國重汽智慧網聯(新能源)重卡園區,一批專門為物流企業定製的黃河重卡訂單正在加緊生產。走進這裡的焊接車間,幾乎看不到工人,絕大部分工序均由全球最先進的智慧柔性生產線完成,按照訂單需求把物料放到相應的位置,車間裡的109臺機器人、206臺AGV(自動導航車)便能自動完成生產。自1960年我國第一輛重卡在濟南下線,時隔61年,新一代黃河重卡終於站在了世界重卡行業的最前沿。

白手起家,造出中國首輛重卡

“如果父親能夠看到新一代黃河車,該有多麼欣慰啊!”王群女士坐進科技範兒、智慧化十足的黃河重卡駕駛室,難掩心中的激動,“作為第一代黃河汽車人,父親的夢想就是有更好的技術造出更先進的汽車。”1960年,王群的父親王子開組織研發、製造了我國第一輛重卡——黃河牌JN150型8噸載貨汽車。

如今,在中國重汽博物館仍然儲存著一輛黃河JN150,如今看來似乎無關輕重的重型汽車,當年在國人心中引起的震動、激發的自豪是今人難以想象的。它代表著第一代汽車人的努力與奮鬥,也代表著中國卡車市場的起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急需重型汽車作為運輸工具。當時,中國重汽的前身濟南汽車製造廠只是一個從事汽車維修和汽車零部件製造的小廠。憑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和製造國產重型汽車的志氣,1959年,時任副廠長的王子開帶領幹部職工白手起家,僅靠兩輛進口的斯柯達706系列樣車,開始了黃河JN150的生產研發。

當時,為了生產黃河重型汽車,廠裡專門成立了革新車間,自制一百多臺專用的組合機床。沒有大型的衝壓機,大梁無法成型。買來6臺大千斤頂改造,壓出大梁;沒有駕駛室模具,工人靠傳統手藝敲出一個鐵皮車殼,然後在外面抹上水泥,硬化後把裡面車殼拿掉,這套簡易水泥模具用了很久才淘汰;沒有大功率發動機,用上海柴油機廠的船用發動機改裝……前後經過4個半月的拼搏奮戰,終於試製出兩臺8噸汽車,以母親河“黃河”命名。

“1960年4月15日,黃河牌JN150型8噸載貨汽車下線!這是我國汽車工業的重大突破。”已經滿頭白髮的中國重汽原高階工程師姜振魯至今記得,車輛總質量14噸,中國第一輛重型卡車的誕生,結束了我國不能製造重型卡車的歷史。

從誕生到1990年的30年間,黃河牌汽車累計生產10萬輛,佔國產重型汽車保有量的72%。

自主創新,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技術積累和創新發展,一代又一代汽車人“引進來”“走出去”,重型卡車製造技術不斷提升,如今終於站到了世界重卡行業的最前沿。

2020年11月19日,在山東重工(濟南萊蕪)綠色智造產業城,伴隨著中國重汽智慧網聯(新能源)重卡專案投產,新一代黃河重卡正式下線,全部達產後年產10萬輛。

肩負著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使命,黃河重卡重回歷史舞臺。產品各項效能領先行業,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風阻係數在全球量產重卡中最低,並具備L2級智慧駕駛水平……參與研發新一代黃河重卡的中國重汽汽車研究總院整車工程師朱寶黎說,過去,老一輩工程師手敲捶打,照樣能把一款產品做到極致;在新時代,不管付出多少,必須把黃河車做好。

“心無旁騖攻主業”“不爭第一就是在混”“一天當兩天半用”,這些理念口號在中國重汽的一線車間隨處可見。作為新時期山東省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中國重汽堅持走自主正向研發之路,科技創新能力突飛猛進。近三年,中國重汽研發投入年均複合增長37%。中國重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旭光提出,從2021年開始,每年研發投入50億元。

今年5月,在濟南市萊蕪區的泰山鋼鐵廠區,中國重汽的氫能源重卡投入運營……2020年,中國重汽的重卡銷量突破50萬輛,同比增長42。4%。隨著新能源、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應用,以黃河重卡為代表的民族汽車工業正在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