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未來│主動適應變化的時代

理解未來│主動適應變化的時代

◎綠駿馬

2016年成為知識付費使用者,不是愛學習是怕被時代淘汰。不知道危險從哪裡,莫明的不踏實。人過四十,無一技之長,像是遠方有一扇看不見的門正在徐徐關閉,硬生生將自己擋在門外。

為找到內心的出口,開始用文字記錄所思所想,以輸出倒逼輸入的辦法提升認知,在公眾號分享心得。文字表達並不通透,全面,常常隱去家庭瑣事、生活細節,只保留光鮮靚麗的片段。獨自一人時,有過無助,無知和彷徨,希望敲打出的文字是肯定句,像堅實的水泥柱,敦實的站立,不是搖搖欲墜即刻倒下去。

我們喜歡看到確定的資訊,無論是一個影片,還是一段文字。不希望不確定的事物存在,讓一顆心懸在空中。生活沒有現成答案,只有一堆毫無頭緒的問題,這就是世界呈現給我們的樣子。

2018年底訂閱“趙嘉敏·理解未來32講”,想從中洞察未來的先機,但我的認知與作者完全不匹配,錢花出去了,認知卻沒有升級。時隔一年,再次開啟專欄,放空自己,這一次知識的邊界向前推進了一小步。

01

焦慮是我們這代人的宿命

我為事業焦慮過,為人生過半一事無成焦慮過,更為孩子的教育和未來焦慮過。相比父親母親那代人,他們的人生並沒有像我們這樣焦慮。為什麼?

因為這個世界在提速,新技術在迭代,令人應接不暇。昨天是網際網路,今天是區塊鏈,明天是5G、人工智慧,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生理上和精神上嚴重依賴新技術的誕生,新科技的發展。

試想,誰能忍受沒有手機的生活?誰又願意回到茹毛飲血的年代?20世紀,父親母親的年代,社會發展相對緩慢,低速,他們有足夠多的時間應對社會的變遷。時代在變,媒介在變,環境在變,這些急劇的變化讓人看不懂,跟不上,焦慮情緒陡然增加。每個人都在適應這種變化,做出調整,尋求改變。

往往應對這種變化有兩種方式:一種積極面對,與焦慮共生;另一種自我麻痺,低慾望付出,年輕人稱這種狀態為——佛系。

這個時代,無論焦灼,還是佛系,沒有人能夠逃脫焦慮的宿命,只有面對,適應,理解焦慮背後的邏輯,不再躲閃,不再逃避。既然焦慮是我們這代人的宿命,那麼終身學習就成為必經之路,努力適應環境,適應變化,一步步走向未來。

02

終身學習,主動適應

新的知識像海浪一般湧來,你一輩子都要奮力划水。面對數字化時代帶來的劇變,終身學習已成為應對這一艱鉅挑戰的不二法門,也是時代提出的重大命題。

學習越來越終身化,持續化,這個世界再無“學業有成”的說法。

從演化的角度看,學習的本質是對環境的適應。人類之所以成為世界的主宰,在於能夠在個體層面上不斷學習,提升能力,應對挑戰。學習須克服“乾貨飢餓症”,避免收藏一堆從來不看的材料。

成人世界裡極少允許一個人漫無目的的學習,現實要求人們去解決具體問題。不管是個人問題、社會問題,針對現實問題,明確自己學什麼,不學什麼,對所學內容適時矯正才是正途。

做事即學習。終身學習脫離了學校的圍牆,如何管理自己的目標,清晰瞭解駕馭自己的情緒,善於利用各種學習資源都屬學習的範疇。作為普通人,不可能等我們洞悉事物的全貌才動手去做,也不可能等我們找到最優方案才執行。每個人都可能在做前所未有的事情,沒有什麼事能做到非常精通再開始。

越來越多的知識,彌散在整個現代社會網路裡,存在於各行各業頂尖高手的腦袋裡,需要我們去挖掘,去發現,去提取。

如果想系統學習,那就選擇系統渠道,踏踏實實花時間讀經典,學專業,搭骨架,挑選合適的學習材料,一邊讀書,一邊讀人。讀書是讀過去的人,讀人是讀現在的人。終身學習的意義在於主動應對變化的社會,將主動地更新迭代貫穿始終。

03

什麼是機器取代不了的

紀錄片《美國工廠》結尾,福耀高管對董事長曹德旺說:“我們希望七、八月份的時候把這些人去掉,改成機器來打磨。沒有辦法,因為他們太慢了”。

那些被機器替代下來的員工,將陷入失業,或者接受更低的薪資。機器與人“搶飯碗”的時代已經到來。過去20年,由於自動化,導致全球高達3億7千5百萬人需要尋找全新種類的工作。

智慧時代呼嘯而來,在不確定的世界,誰又能把控自己命運?很多人都擔心,人工智慧機器會在很多腦力工作上取代人類,我們是否能為自己找到新的工作。面對“技術性失業”,個人有哪些應對策略。

首先,要有專業特長。你要有一項技能,是比其他大多數人做得更好的。將來在任何一項技能上,人類可能都比不過機器,但是,擁有專長可以讓你比其他人保持更強的優勢。國外研究表明,未來十年,技術創新最有可能對那些只有中等或低等技能的人群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你不是在同機械比,而是在同大多數人比。

其次,善於人機合作。機器不是人類的對手,而是人類的幫手,如果未來碰到需要和機器合作的機會,千萬不能牴觸。事實上,機器完全取代人類的可能性不大,更多可能是人機協同的,相互配合的出現。

第三,更有人情味。人有而機器沒有的,就是人情味。人和人之間的關心、理解、信任、支援、還有幽默等等都帶有情感,機器並不能輕易模仿。未來需要人情味的工作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比如照顧老人、孩子,私人健身教練,等等。

04

做只有你能做的事情

人生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做好別人要你做的事情;第二階段,做你喜歡而且擅長做的事情;第三階段,做只有你能做的事情。前兩個階段好理解,很多人都會把做自己喜歡而且擅長做的事情看作是終極目標。在擅長和喜愛之上,還有另一層境界,那就是隻有你能做的事情。

這是一個極高的目標。找到只有你能做而其他人做不了的事情,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窮盡一生來達成這個目標。只有透過豐富的實踐以及其他人的幫助,才能做到這一點。

任何一個職業,都有與眾不同的空間,最難的部分,是放棄模仿那些成功者,去發現你自己的獨到之處。在我們的文化中,缺失這種超越自我的使命感。馬斯洛晚年修訂了他的五層需求模型,在原來的最頂層——也就是“實現自我價值”——之上,增加了一層,就是“超越自我”。

寫在最後

人工智慧來勢洶洶,技術性失業不可避免,但新的職業也在源源不斷催生出來:疊衣師、育嬰嫂、上門廚師等等,分工越來越細,這會造成大量的就業崗位。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裡寫過一句樂觀話,他說:“人們會在新的生產力水平上發現新的工作。”

人工智慧將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更多人將與智慧機器協同工作。人工智慧無法像人一樣感悟生命的意義,更無法像人一樣體會世間冷暖,所有這些感觸,只有人類自己才能感受到。不斷提高自己,善於利用人類的特長,善於藉助機器的能力,這將是未來社會各領域必備的特質。

主動適應新時代,學習新知識,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重塑自己在人工智慧社會中的地位與價值,將是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未來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