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豆瓣十幾年來的商業化程序?

如何看待豆瓣十幾年來的商業化程序?

如何看待豆瓣十幾年來的商業化程序?

智子·武玉瀅

那些年豆瓣錯過的風口

@豆瓣閱讀

豆瓣閱讀推出於2012年,是除了豆瓣app之外我下載的第二個app,大概是在12,13年左右吧。

當時使用豆瓣的時候喜歡看豆瓣讀書的板塊,裡面會有很多的書評和使用者交流的資訊。很自然的透過這個板塊引流到了豆瓣閱讀的app,介面很簡潔,整體閱讀感受還不錯。但是裡面絕大多數是原創作者的作品還有一些精品的電子書,大多數還是付費閱讀作品,

可能在2012年大多數閱讀類app都是免費的,付費意識還不是很強

,於是用了一段時間我便棄掉了。

隨著目前版權意識和知識付費時代的來臨,我覺得豆瓣閱讀可能會迎來不一樣的風口

……

@豆瓣電影

每次看電影,都會習慣性的上豆瓣看一眼評分,豆瓣評分和影評應該是目前相對權威的吧。豆瓣基於在該領域的積累,於2012年5月推出了線上選座購票的功能,並且到全國33座城市開通了全國33家城市81家影院。

可惜的是,

豆瓣似乎又早走了一步

,在2012年線上購票似乎還是早了一點。隨著美團網、大眾點評、糯米等一些團購網站的大戰,電影購票市場也被瓜分的所剩無幾……

@豆瓣東西

豆瓣東西是2013年推出的一款導購平臺,它主打“發現東西”,透過整合豆瓣使用者已分享的大量商品內容,來形成商品發現社群,並切入電商導購。構想很好,但是由於豆瓣使用者的特殊性,網站的畫風變成了推薦一些奇奇怪怪、文藝但並不實用的東西。如此小眾的產品很難形成足夠的體量,加之豆瓣團隊管理的不善,豆瓣東西在2017年宣佈下線了。

豆瓣的商業化之路事實上走的非常坎坷,很多風口其實豆瓣都有他的敏感性,都走在了很多企業的前面,但是依然沒有很好的結果。

是生不逢時,還是缺少了那份堅持……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他的定論,但是就2012年左右豆瓣一次性推出了十幾個產品來看,他似乎產品線鋪的過長了,每個風口都想搶一點風頭,哪有那麼多精力去做好每一款產品。

如何看待豆瓣十幾年來的商業化程序?

文藝的人容易把事情做小

@創始人的性格和調性

豆瓣的創始人阿北是一個有著文藝情懷的程式設計師哥哥。一直以來他給予豆瓣的定位便是“我們的精神角落”,文藝青年都有著自己的清高和調性,都想要執著的維護自己的一片田野。文藝青年也比較容易滿足,沒有很大的野心,因此,在很多事情上面,都難以為繼。

縱觀豆瓣推出的每一款產品,其實最後都有成功的案例,他早早的發現了這個風口,卻沒有鼓足勇氣,落在了後面。

@情懷與商業的矛盾

豆瓣有著極強的護城河,苛刻地說,豆瓣的使用者是一群最沒用又最挑剔的使用者,他們很少的願意為平臺的運營犧牲自己的精神角落。

於是,豆瓣在商業化引入廣告的同時,不得不考慮這些使用者的需求,豆瓣的廣告主必須契合豆瓣的社群文化和氣質,這就拒絕了佔大部分的“普通氣質”廣告主;豆瓣高質量的廣告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包括篩選和設計等,一定程度上攤薄了廣告的收益。

這些都是情懷和商業之間的矛盾,亞文化、反商業的氣質為豆瓣積攢了一批忠誠、有深度、有內涵的使用者,但是也削弱了其商業化的潛質,這也是豆瓣為什麼長期以來商業化進展緩慢的原因。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現在的豆瓣終於意識到了創業不只詩和遠方的田野,還要顧及眼前的苟且。

在風投盛行的當下,無論是什麼樣的商業計劃,多麼優秀的產品,投資人關心的還是商業模式,依舊是盈利方式,沒有人願意拿著錢去為所謂的情懷買單。沒有辦法,當下就是這樣,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豆瓣的商業化程序仍在繼續……

@豆瓣時間

2017年豆瓣時刻上線,主打內容付費和短影片產品的“豆瓣時間”,目前主要販賣由北島等社會名家講解的文化內容(類似央視曾經推出的百家講壇),5個多月以來共推出11個產品:一個產品由多期課程組成,目前每期十幾分鐘的課程價格在0。97元-3。22元之間不等。

3月15日,豆瓣公佈“豆瓣時間”上線5天銷售額過百萬,7天付費訂閱使用者過萬。豆瓣的商業化又一次踩在了內容付費的風口上,效果似乎看起來還不錯。與諸多的內容付費平臺一次性交付上百元的課程費用相比,每期課程付費似乎門檻更低,也能算作某種意義上的薄利多銷吧。

@豆瓣閱讀

2016年10月,豆瓣正式成立飛船影業,致力於影視IP開發和新導演扶持。

影視IP開發的基礎正是豆瓣閱讀。阿北在2016年8月23日的一封內部信中表示,新的影業公司將選擇好的豆瓣閱讀小說,組織編劇、導演和主創,並參與後續電影的投資和開發。

以UCG為導向的豆瓣又回來了,希望這次他能夠迎著風口迎難而上,不管怎麼樣,都要堅持下去。

這次,我還是想站邊豆瓣,雖然慢了點,但是他依舊保持著初衷,衝著這份熱忱,我也希望它越來越好。

本文內容來自「智子」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