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培機構招生亂象

藝培機構成為暴利取款機,真正的“韭菜”。

全國流動性作戰,日進百萬。

觸目驚心,濫採濫伐,擾亂行業健康發展秩序。

“喂,你好,XX校長嗎?貴機構需要招生嗎?不需要你出一分錢,就幫你2天招滿全年甚至2年的學生。1天的引流量在2000人以上,甚至超過萬人。”

“喂,你好,XX校長嗎?你願意在當地做我們的招生代理嗎?每場給你分傭4-5成,每場收入在30萬元以上,你只需要組織當地的培訓機構,我們就幫你們這些機構招滿全年的學生,不需要你們出一分錢。”

……

如果說2016年前,只是民營藝培教育機構招生原始階段,那麼進入2019年,

民營藝培教育機構招生開始進入最瘋狂的時期,新生的“屠殺招生法”所到之處,片草不生。

“我很不想參加這類招生機構組織的招生活動,但是我不參加,就會有競爭對手參加,我不參加就會等死,參加了,我知道我又要投入大量精力去耗課,成本增加了,但是價格太低,會加速死亡。”在與筆者進行微信上聊天的A老師如實抱怨。

“我們這個片區的培訓機構去年組織過一次聯合招生活動,199元8節體驗課,我們一對一鋼琴課,排了半年多,才消耗完,轉化不到20名,虧的一塌糊塗,恨死這類機構了,價格拉低後,後面漲起來太難了。”深圳的王老師也是深受其害,提起這類招生,也是不斷搖頭。

在筆者的朋友圈裡,有不少於8家這類專門的招生機構,天天發朋友圈,不是在這個城市招生超過3000人,就是在那個城市招生超過萬人,而且影片與現場照片都是真實的,也確實有不少參與招生的機構站出來背書,表示確實招生效果很不錯,一天招生超過500人,一天招滿全年的。但是背後的真相,各位校長們,您們又知道嗎?

這可能是民營培訓行業的驚天“割韭菜案”,是圈錢最高階最聰明的手法,但是對於民營藝音行業的中小培訓機構的來說,將會是毀滅性打擊,對一些稍微大的培訓機構來說,也是一場殺敵1000,自損800的苦逼殺招。

在招生道上的朋友,也向筆者詳細分析過,並揭露了這些專業的招生機構(有的打著XX招生集團)套路其實很簡單,具體做法如下:

1、在方圓5公里範圍內,找20-30家培訓機構,每家拿出4-8節體驗課,就算20家,每家拿出5節體驗課,就是100節,然後作價499元,或者299元,家長任選3家。

2、方案做出來後,讓每個機構派出2-3名執行人員,每位執行人員拿出本機構所有的家長資源,即如果有50名執行老師,每位老師朋友圈保守算200名家長,就有1000個家長資源。這還不夠,號召機構各找幾名當地的兼職家長,都有寶寶的年齡群體家長,保守朋友圈也可以影響超過萬人。

3、準備豐厚的禮品,堆積如山,各種家庭可以用的,小孩喜歡的。另外還包括預算現金紅包發群。

4、製作好拼團或者砍價遊戲H5,直接可以微信下單。

5、制定嚴格的邀請報名家長進群,發朋友圈領紅包,領禮品,群裂變軟體全部用上。

6、提前擬好所有環節的文案用於發朋友圈和一對一發好友。

經過嚴密的準備,獎勵激勵,如果方圓5公里範圍內的大部分培訓機構加入這種招生模式,不用3天,基本有小孩的家長几乎全部知悉,能報名體驗的都會參加。而且費用只需299元或者499元。

筆者粗略算了一下,算499元,按照這些招生機構說的,算3000人報名,即差不多就是150萬元。

150萬元是歸誰的呢?歸組織招生的機構。培訓機構不用出一分錢做這個事情,但是前期要出人發朋友圈,要出體驗課。

培訓機構需要支出多大的成本呢?筆者算過,每場活動只需出動5人左右,一套軟體,一套話術,一套禮品。核算下來20萬元內就可以撬動150萬元的回報,時間最快只需20天,最慢30天,從準備到執行結果。

而這類招生機構是如何辦公的呢?就是流動式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安排專人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去開發,並排期組織。他們最擅長的不是教學,而是如何設計低價引流,進行裂變傳播。

很多校長看到這裡,是不是認為,這應該也沒有毛病啊。對!這就是這種招生方式最大的誘惑之處。即使被騙,還願意幫助對方數錢。

筆者現在深度解析這些藝音培訓機構是如何甘願跪拜上貢給這些招生機構,並陷入此圈套的。

眾所周知,大部分藝音培訓機構是靠培訓費盈利的。我們現在算一筆賬,培訓機構正常每節課算100元,各自拿出5節課,就是500元。如果2000人學生參加體驗課,合計費用是:2000人*500元/人=1000000元。

記住,這個錢不是給這些培訓機構的,是給招生的機構,而且,

培訓機構必須花3-4個月時間,把體驗課消耗完畢,這個成本保守計算乘以3,就是三百萬元。

也就是說,這些錢都是投入的成本。一旦有些培訓機構轉化能力差,這次活動投入的所有成本就是白費的,即便是少量轉化成功,收的培訓費,也僅僅是維持房租。

不難發現,這類活動一旦啟動,看似不投入,實際投入超過400萬元,而這些錢,本來是歸屬這些片區的培訓機構。

“在沒有做這類活動之前,我們每個月都有一些家長上門諮詢並參加些體驗課,我們透過服務溝通後,成交率也有8成以上,收費也正常。但是自從今年初,我們也參加了該片區的瘋狂招生活動後,不僅沒有新生來諮詢了,還老生跑了不少,禍不單行。我都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兼職老師跑了好幾個。”說到這種招生,江蘇的王老師也是痛恨不已。

“我們覺得挺划算的,只要幾百塊就可以選好幾家機構體驗學習,但是我以為是公益教育活動,錢也不知道是誰收了。不過最後體驗下來,好辛苦的,感覺有些體驗課太垃圾了,就像在走過場,有的排期等了幾個月,最後還是就近找了家稍微靠譜點的報名了。”

參加過此類活動一名唐姓家長向《琴行經營報》記者反饋,“我們在乎的還是機構的實力、服務、教學,至於前面交的體驗課費,如果下次碰到,是不會選擇的。”

不難發現,這種驚天割韭菜式招生充分利用了:1、家長貪圖便宜心裡;2、琴行校長害怕招生及不會招生的痛點;3、微信網際網路社群招生的快速高效便利性。

但是最終遺留的問題,對於大部分中小琴行來說,是毀滅性的,琴行商學院數名導師就曾針對這類招生法提出過如下看法:

1、 需要投入至少3-4個月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消耗,無任何回報;

2、 從此猶如嗑藥一樣,上癮後,依賴這類招生模式,一旦後期每次轉化不成功,最後死的很慘;

3、 採用這類瘋狂招生後,如何提高轉化率,成為接下來的最大難點痛點;

4、 採用這類招生後,如何轉化,併成功繳納正常的課時費,也是難點;

5、 採用這類招生後,師資是否跟得上?新生和老生如何對待?

6、 後期一旦轉化失敗,要想再招生,困難程度增加10倍,只有等死。

總之,採用這類招生,你有沒有財務計算過成本?有無應對開設集體課?有無優秀的體驗課高轉化率的老師?有無充足的老師教學?有無足夠的教室排課?有無低成本的引流課程?等等。

有人認為,透過這種招生對大琴行有利,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這類招生,歸根結底,只對招生機構有巨大利益,對所有參加的培訓機構來說,唯一的效果是現場領禮品挺壯觀,最後轉化全是一地雞毛。

《琴行經營報》一直認為,健康的教育產業,本質不是這樣畸形發展。因為在任何有限區域的民營培訓教育市場,家長孩子的資源每年是固定的,如果家長決定安排小孩學些音樂藝術類課,並不會因為這類招生機構組織了一場活動才會參加,也不會因為他們不組織活動就不參加。

教育是項長期的投資,永遠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好的教育環境及教學質量,對應的都是高投入師資成本和硬體設施成本。沒有哪個健康的教育產業,是靠低價引流以及低學費實現高素質教育的。

藝培機構招生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