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這些坑,你躲的過去嗎?

資訊科技的發明和應用,給人類感知世界增加了數字維度。每個人的日常活動情況會在不同的電腦中以數字資訊的形式記載下來。

例如

搜尋資料反映你關心的內容事項,

電商資料反映你的消費狀況,

手機位置資料體現了你的出行活動情況,

銀行賬務交易資料反映了你的金融往來狀況,

微信通訊資料反映了你的社交關係情況等等。

只要對你的這些資料進行計算,基本就可以清晰完整地反映出你到底是怎樣的存在。甚至可以很清楚地掌握你有什麼嗜好以及優缺點或者是否有財務困難。

很多所謂隱私在大資料面前已經無法隱藏。

而現實中,我們的確因為科技的進步,平添了許多方便和樂趣。比如,二哥現在出門就基本上不帶現金了。幾千年來天下無賊的理想,終於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實現了。沒現金,小偷都失業了。

如今似乎連手機都不用了,直接刷臉就暢通無阻的到任何地方了,什麼酒店、商場、飛機、火車、一刷臉,直接搞定。

科技,的確讓生活更精彩!

就像某人罵微博推薦系統:什麼爛推薦系統,把我前女友推薦給我老婆,說你們有共同好友。

還能再坑一點不?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無處不在的科技,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的同時,也坑了人們的生活。

無處不在的大資料深坑。

網購的時候,只要你搜索過一樣東西,下次登陸必定有之前多留意過的商品型別,有人手賤在網上搜骨灰盒,然後就其他應用中各種推薦喪葬用品;

開啟百度,瀏覽歷史已經保留了上百條;

登陸微博,上次關注的達人又“如約而至”;

進入網易雲,與歷史記錄同類型的歌單讓人眼花繚亂……

商家使用大資料分析可以更精準地捕捉到使用者喜好,從而獲得更多的親睞,在獲利更多的刺激下,平臺進一步去採集、儲存、迴圈利用我們的個人資料,收集個人資訊。

隱私?你沒有啥見不得人的事,為啥這麼害怕隱私?

都2020年了,你說你藏著掖著,怎麼享受大資料為你提供的便利呢?獲取你隱私,那是為了方便你,知道你愛好什麼,需求什麼,對你有更好的服務,不是嗎?

車險快到期了,大約提前半年左右,幾乎每天都有各種保險公司員工打電話推銷車險的,不勝其煩;

房子要裝修了,裝修公司、各種裝修材料公司的,也是天天電話騷擾;

淘寶購物從未退過貨,收到假貨的機率高達90%;

要知道,這世界想關心你的人多的不計其數。每個人近乎全裸,你活的輕鬆嗎?

在大資料時代,知道你的更多資訊甚至都能預測出關於你的未來資訊。

去年,來自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亞當·薩迪克(Adam Sadilek)和來自微軟實驗室的工程師約翰·克拉姆(John Krumm)發現他們可以大致預測一個人未來可能到達的位置,最多可以預測到80周後,其準確度高達80%。

就連你明天中午吃什麼外賣都能給出答案。驚不驚喜?

我們在享受科技給我們帶來的便捷的同時,科技卻干預我們的生活,它的邊界在哪兒,風險是否可控,也是人們擔心的。

面對高科技下的無地自容,這種改變你能輕鬆擁抱嗎?

想象一下,假如你去購物,一開心猛刷一通:手機號、姓名、銀行卡、身份證號、車牌號、房子幾套,股票代號等等資料全部被記錄。你開始抗拒:作為一個人,我應該有自己的隱私,沒隱私,那和動物園的動物有什麼區別?

商家:你是個人,動物沒隱私可以活,你作為一個人,沒有大資料的當下,你能活的過一週嗎?

最後你妥協了,把所有的資料都設定為可見,商家後臺馬上就顯示出,你愛開鐘點房、有前列腺、最近缺錢,還在百度搜索二手車。

商家信誓旦旦說,我們絕對絕對不會洩露顧客資訊的。可能話音未落,你就接到“您需要貸款嗎?”的電話了。

當你在某寶上可以花幾塊錢隨便買到大量的個人資訊的時候,你敢相信這些新科技嗎?相信他們會為你保護個人隱私麼?

大資料殺熟是存在的。

所謂的“大資料殺熟”,百度百科上對其的定義為: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2018年初,“大資料殺熟”一詞因滴滴出行被曝光而正式進入大眾的視野並一度成為了網路熱詞。

有網友稱滴滴疑利用“大資料殺熟”,同樣的起點和終點,兩個使用者的收費價格不一,且有網友稱,安卓使用者與蘋果使用者也存差別對待。

商家殺富,但絕不濟貧。

現在網際網路發達了,“殺熟”操作流程更簡便,波及範圍更大,“殺熟”成功收益更多,而“殺熟”的成本卻降低了很多。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實際上都是大資料的功勞。因為使用者畫像精準。

根據你使用app及其他軟體的習慣,可以判斷出你感興趣的領域;

根據你的輸入法,獲取你的關鍵詞;

根據你使用軟體時候的ip地址可以知道你是哪裡人。根據你填寫的個人資料,可以知道你的年齡、性別等;

最後,平臺可以根據你的性別、年齡、職業、學歷、愛好、收入水平、經常看哪類內容、在用哪些app、當前所在地等等條件來給你精準定向投放廣告資訊。

這種形式的廣告定向投放基本上所有平臺都在用。

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事情。我們的隱私、我們的網路行為可能我們自己還沒留意到,但是平臺的演算法已經算的明明白白了。他們可以在對的時間對的場合給你推薦對的商品,價格正好在你的承受範圍內,算定你一定會購買。

因為大資料比你更懂你。

大資料時代,我們的隱私就這樣被所使用的app堂而皇之的收集,然後利用它們來變現。你越是某平臺的忠實使用者,你被收集的隱私資訊就越多。割韭菜的鐮刀就越鋒利。

全民上癮的抖音、大資料殺熟的滴滴、操縱隱私的劍橋分析,演算法正在一點一點蠶食我們的心智、剝削我們的價值、控制我們的思想。

尚處於“智障”階段的人工智慧,已然展露出它的獠牙,當奇點到來時,機器學習邁過自我進化的門檻,血肉之軀的人類又該如何抵擋?

當然,大資料時代並不是一個充斥著演算法和機器的冰冷世界,合理運用,才能讓我們在享受其帶來便捷的同時更安心。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