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雨聽風,曉月山青,人間煙火在當下

曾有人在網上問:

如果能夠回到十年前,你希望怎麼重新來過?

評論區有一條這樣的回答:

或許可以問問,如果十年後的你回到現在,你希望現在的你怎麼重新開始?

同樣的問題,換個時間和角度,一切豁然開朗。

原來,當下的我們,也可以重新來過。

既然現在就要重新開始生活,我們難免又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諸如:

當下如何取捨、如何生活、如何與世界及自己相處等等,而討論這些,總是令人興奮和欣喜。

觀雨聽風,曉月山青,人間煙火在當下

壹、關於如何取捨

記得有段時間,朋友圈非常盛行一種精簡主義。

朋友們勤快地整理屋子,把那些幾乎不穿的衣服捐出去,再把那些幾乎不用的物品清理掉,家裡瞬間騰出許多空間。

頓時心情舒爽,日後的生活也變成高效簡便起來。

可與此同時,他們也發現,好像清理了家裡,也僅僅停留在表面功夫,因為生活並沒有因此而變好很多。

大家共同的焦慮點仍在於生活上、學習上,似乎一直有忙不完的事情。

大家都在追著時間跑,追著事情去完成,最終依舊身心俱疲。

這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以下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

觀雨聽風,曉月山青,人間煙火在當下

主持人竇文濤剛學會兒網購那會兒,帶著一股新鮮勁兒,成為了“剁手一族”中的一員。

他說之所以被吸引,是因為實在太方便快捷了。

在手機上動動手指頭,可能八個小時後,東西就到了自己的手裡。

而且在上面購買東西,選擇性多,價格實惠,不僅如此,還能實時跟蹤物流資訊,增加了他的體驗感,太奇妙了。

於是那段時間,他沉迷於其中,樂此不疲。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在享受這份方便快捷的同時,似乎失去了自控能力,被繞了進去。

且也因為這種方便快捷,激發了他內心深處的慾望,總忍不住買買買。即使買錯了也沒有關係,因為成本很低。

可後來他才發現,在這上面所投入的時間、精力成本卻是很高的。而這原本可以用來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畢竟,手機一刷,一天24小時就過去了。

他說,人的一生,有多少個24個小時呢?

於是在享受便捷生活的情況下,他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慾望。

觀雨聽風,曉月山青,人間煙火在當下

我有一位朋友,是某知名專欄作家。他曾說過,對於他而言,與其說做時間管理,不如說是管理自己的慾望。

因為慾望一直在膨脹,就像一個無底洞。如果想要把它填滿,只會徒勞無功。

因此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先管理好慾望,才有可能做好所謂的“時間管理”,否則,你的時間就永遠不夠用。

他的這一語,讓人如醍醐灌頂。

我們想要的總是太多。

比如希望升官發財,希望財富源源不斷,希望伴侶孩子聽話,希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然而我們發現,往往想要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

就像是沙子,越是想握住,就越是握不住。並且因此產生了憤怒、自卑、自責、逃避等心理,讓自己備受折磨。

因此如果你也感到身心俱疲,不如試試給自己的慾望做減法,留下真正想要的,剩下的,學會放手。

相信放手,不會失控。

因為一切本來就不受你的控制,真正失控的從來都是被慾望操作的內心,而不是外在的事物。

觀雨聽風,曉月山青,人間煙火在當下

貳、關於如何生活

如何生活,這像極了一個高深的哲學問題。

直到這次在三亞經歷一個月的居家隔離(目前仍在居家隔離中,何時解除沒人知道),我才意識到,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

由於環境的特殊性,這段時間許多人的物資極其緊缺。包含大米、蔬菜、水果、洗髮水、紙巾這樣的日常生活物資和用品。

樓下大門早已貼上封條,店鋪全部關門,外賣、跑腿、快遞一律停止,生活節奏瞬間被按下了暫停鍵。

這期間吃喝用的物品,全靠工作人員的安排,但它什麼時候會來,沒有人知道,能不能買到也全靠運氣。

一時間才發現,原來平日裡觸手可及的東西,一下子變成了望塵莫及。

比如一把米、一顆水果、一瓶飲料等,以及那朝陽和霓虹燈,家人和朋友的笑臉,還有腳踩在馬路上的踏實感……

這些,瞬間全部變成了奢望。

觀雨聽風,曉月山青,人間煙火在當下

也只有這時才發現,原來平日裡並非我們的生活太過簡單貧瘠,而是我們想要的總是太多,以至於忽略了這些圍繞在身邊的幸福。

如今想想,這些日常裡的擁有,才是形成我們生活的真正因素。

它們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因為它們的存在而得以持續,日子因為它們而變得多姿多彩。

因此我們在匆匆奔跑的同時,不妨試著慢下來,看看身邊的一切,用心觀風聽雨,看那曉月山青,慢慢去感受那碗粥的溫度,去撫摸那張熟悉的笑臉,去體驗腳踩在馬路上的那種踏實感。

你可以努力去追逐夢想,但請記得,幸福,它不在遠方,而在於當下的簡單生活。

正如書籍《簡單富足》中所說的:

“簡單帶來的內外秩序,秩序創造心境的和諧,和諧提供內心的平和,平和感悟到周遭世界之美,而美,點燃喜悅的絢爛花火。”

觀雨聽風,曉月山青,人間煙火在當下

叄、如何與世界及自己相處

我曾聽過這樣一段“駭人聽聞”的話:

“坐著與他人談話,你是孤單的,他們也是孤單的……你的話,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聆聽,你想的,也是你自己,沒有其他。世界在彼端,你在此處——這是唯一的兩極,唯一的事實。你說話,誰會聆聽?你聆聽,誰會對你說話?”

說這話的是貝爾·馬克漢姆。

我不大清楚他是誰,但是我知道他熱愛狩獵。

他常常獨自行走在荒茫之境,那裡有著無盡的兇險,他的生命每天都受到死亡的威脅。

但他同時也發現,原來每天的日升日落都極為美妙。

他感到了欣喜,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這種孤獨是面對荒野、面對無人之境,面對內心恐懼的一種孤獨。

於是在孤獨裡,他學會和環境也相處,也學會和自己相處。

觀雨聽風,曉月山青,人間煙火在當下

《午夜將臨前抵達》的作者劉子超,他拿著工作換來的薪水和稿費,獨自出行。

他遊遍了中亞、西歐國家,並記錄下那些城市的印記及人文,他的書裡,有城市,有風景,有歷史,也有人及生活。

他做客《圓桌派》,主持人問他,獨自一個人在這些國家行走,存在著語言不通的情況,以及各種各樣的未知,是否感到孤獨害怕?

他想了想,認真地說,在那種環境下,學會了面對自己,學會了與自己相處。

我想他那些精彩的作品,很可能與這息息相關。

人終其一生,始終是要與環境和自己相處的。

而人和環境從來都不是對立的,你與環境的關係,取決於你和自己的關係。

觀雨聽風,曉月山青,人間煙火在當下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而這個孤獨的“自己”其實是看不見的。

它只有觸碰到外界環境裡的一些事物時,反彈回來,就像照鏡子一樣,你看到了那個反射回來的“自己”。

只是再往深處看,那個“自己”可能還只是表面的自己,那可能是你的情緒、思想、念頭罷了,你還要學會看到這些情緒念頭背後的那個自己。

無論在何種環境裡,是動是靜也好,是順是逆也罷,你若能夠用心照見自己,與自己的孤獨相處,那便能與環境相處了。

《紅樓夢》裡亦有這樣一段,寶玉初見黛玉時,便笑道:“這個姊妹我曾見過的。”

賈母笑道:“可又是胡說,你何曾見過他?”

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看著面善,心裡像倒是舊相認識,恍若遠別重逢的一般。”

這段是有趣的,它潛藏著他們前世的記憶。

他們在彼此的孤獨裡,照見了那一世的自己,看到了那時的模樣,感受到了那時的那顆心,因此眼下的這一眼,便覺得熟悉極了。

可從此卻也更加孤獨了,以至於後來迷惑了,卻又圓滿了。

觀雨聽風,曉月山青,人間煙火在當下

看來,人生在世,每個人大抵都是孤獨的。

就像我們總是在向外表達自己,也在聆聽自己,所表達出去的,所接收到的,都是反彈回來的自己。

於是慢慢地,我們都學會了和自己的相處,而不再是害怕和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