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紅山文化玉器在中國玉文化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來看,題材豐富、種類繁多、功能神秘、造型獨特、雕琢工藝精湛,並且有自成體系的禮玉製度,地域與時代特點鮮明。其特徵主要表現在造型設計、琢磨、拋光、沁色與包漿等方面。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01、造型特徵

紅山文化玉器的題材豐富,種類繁多,有寫實的也有抽象的,但都有其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原始樸拙的造形中,蘊含著神秘宗教的色彩。除造型外、紋飾、鑽孔特徵也十分突出。

01-1、紋飾

紅山文化玉器在紋飾刻劃上大多簡潔,有的通體光素無紋飾,有的半光素半施紋,有的關鍵部位施以紋飾。無紋飾的器物如玉箍形器、玉璧、雙聯璧、三聯璧、玉環、玉鐲及玉鉞、玉珠等,通體光素;半光素半施紋的玉器以玉龍、玉獸形玦為主,在頭部施紋刻劃,身體則光素無紋。關鍵部位施紋主要用於刻劃動物形玉器,玉鳥展翅欲飛,小玉龜栩栩如生,獸面形牌飾、鳥獸形器則顯得神秘而莊重。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01-2、穿孔

孔是紅山玉器的一個重要特徵。紅山玉器的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造形孔,第二類為穿系孔,第三類為功能孔。

01-2-1

、造型孔

造型孔是一種雕琢的手法,抽象寫實皆可。如玉獸形玦中央的孔、勾雲形佩的眼洞,這種造形孔多采用兩面對穿的方法,如穿孔較深,對接得不是很到位,往往會出現錯位,呈階梯狀。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01-2-2

、穿系孔

穿系孔是一種為佩戴而鑽的孔,用於懸掛的對穿孔,對穿孔一般在玉豬龍、玉勾雲形器、玉璧的兩個側面對穿;用於墜飾的牛鼻孔,是在器物的同一側面先打兩個緊挨得不透的孔,然後再斜向打穿,正看就像是鼻孔一般。斜鑽的孔洞往往很小,當為穿系之用。這類孔多見於玉勾雲形器的背面以及玉鷹、玉人像的頸後部。從功能上看,用於將玉器縫製於帽子和衣服上。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01-2-3

、功能孔

功能孔是為完成某種用途而設計的,多出現於玉鉞、玉箍形器與權杖頭上。

02、工藝特徵

紅山文化制玉工藝源於石器製作工藝,但是玉材硬度一般較高,加工琢磨難度大。工匠在製作玉器時,已能依據器物的造型特徵,熟練地運用切割、琢磨、鑽孔、拋光與打磨等多種技法來加工玉石,具備了較高的工藝水平。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紅山文化時期金屬工具還沒有出現。也就是說,紅山文化玉器的製作,是不可能用金屬工具來直接琢磨完成的。但從玉器上留下的製作痕跡看,它的製做方法和此後歷代玉器製做類似,主要是藉助硬度大於玉料的“解玉沙”與水攪拌成的水沙漿,將玉器慢慢琢磨成形。這種帶動沙漿去琢磨玉器的工具,應該是用竹、木、骨、角、陶等材質製作的。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紅山文化的陰線刻紋,較細者多用硬質材料直接刻劃而成,較粗較寬的陰線槽,往往兩端較粗深,中間較細淺,很可能是用線繩或動物筋條帶動解玉沙切割完成的,砣具痕跡在部分玉器上也有發現。管鑽打孔已普遍使用,是否有用硬質石材砣具作精加工玉器的,也不能完全否認。紅山玉器打磨拋光非常精細,應該是用皮革蘸取極細地“解玉沙”打磨,或將做好的玉器在砥石上直接打磨。

03、包漿特徵

包漿是指在古玉表面自然形成一層無色氧化膜,覆蓋在古玉表面,光潤圓滑、光澤柔和,無銳利感覺。包漿分為自然包漿與盤磨包漿兩種。

03-1、自然包漿

自然包漿的生成與玉器所埋藏的土壤、環境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包漿是玉器表面長時期形成的一層氧化膜,可防止有害物質侵入,從而起到保護作用。很多紅山文化玉器,出土後用軟布一擦拭,就很乾淨,甚至光亮如新,很可能是因為玉器外面包裹的包漿起到了保護作用,抵禦了土壤的粘附和其他元素的侵入。紅山文化古玉器基本都有自然包漿,有些玉器生有厚厚的土鏽,但去除土鏽後,又露出包漿,光潤細膩,凡無包漿的紅山文化玉器,是真品的可能性不大,當然不當清潔,去除包漿也是有可能的。包漿是鑑定古玉的一個重要方面。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03-2、盤磨包漿

盤磨包漿是玉器由人為盤磨形成的,和自然包漿的形成過程不同,傳世古玉大多有盤磨包漿。有些帶黃白色沁的玉器在長期盤磨以後。顏色會有變化,會出現顏色加深變化,這個變化過程是緩慢的,需要很長時間的盤磨與佩戴。很多仿古玉器,長時間盤磨也產生包漿。

04、工痕特徵

04-1、線切割痕跡

線切割就是透過麻繩、皮條和馬尾等軟性材料帶動解玉沙,在玉器上往復運動,用砂粒表面鋒利的刃沿,對玉材進行磨蝕而達到切割的效果。線切割工藝在玉器加工應用上很廣泛,包括原石開片、鏤孔、開槽、掏芯和切磨等。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沾滿解玉砂的麻繩

在考古發掘的玉器邊角料和半成品上,常常可以看到線切割痕跡。線切割加工玉石,切口會出現波浪紋,與電動工具的加工痕跡完全不同,也是鑑定古玉真偽的一個要點。在很多紅山文化玉器上,留有線切割痕跡,比如在玉玦的玦口處、玉豬龍首尾相斷處、玉箍形器的內壁處,仔細觀察,往往可以發現線切割痕跡。由於是用軟性材料來切割的,所以其切割面往往不直,有一定的彎曲弧度的紋路。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線切割分為弓弦線切割與徒手線切割兩種。弓線切割的紋路弧度較小,徒手線切割的紋路弧度較大。紅山文化玉器表面上的線切割痕跡,很多被後來二次加工所磨蝕掉,但在不易打磨處常常被保留下來;徒手線切割剖面呈圓弧形,剖面上可見細密弧形切割痕跡,線條較砣具痕跡稍顯雜亂,存在打破關係;器身裝飾線同樣採用線切割工藝,在切割痕的終端,可見砂線滑動、錯位時留下的細線狀痕跡。

04-2、片切割痕跡

片切割是指用石片或木片、竹片等硬性材料帶動解玉沙,在玉器上往復運動,對玉器進行磨蝕而達到切割的目的。從考古出土實物可見,玉器片切割十分普遍。片切割的痕跡是入切口平直,剖面呈V字形,與鋸片刃口形態吻合。在入切口、側切口邊緣可以觀察到些許細小崩疤,由石鋸與石料摩擦形成。在切割槽內可見細密的平行直線痕。切割痕連續分佈,不構成起伏波紋。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片切割痕跡

04-3、鑽孔痕跡

紅山文化的小鑽孔多為喇叭狀,背面穿系孔多為對穿牛鼻孔,長孔基本是對鑽而成,雙向對鑽常常留下的錯位臺痕。孔壁表面一般不很光滑,可以觀察到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摩擦旋痕,一般摩擦旋痕很少有連續一圈的,長得有大半圈,短的也就不過四分之一。摩擦旋痕一般比較糙,而非平行均勻。摩擦旋痕在孔外側較少,靠近裡側的弧線部分較多較清晰。在一些器物的孔口旁邊有打孔不成偏移的擦痕。有些孔底部直徑比上口直徑大,這可能是由於鑽具帶動大量堆積在底部的解玉砂所致。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另外,不是每個孔洞都留下摩擦旋痕,有的大孔經過二次加工,已打磨光滑,有的因長期把玩,沁蝕,痕跡很不明顯,需要在放大鏡下才能觀察得到。

對穿牛鼻孔的製作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直接打鑽;第二種方法是先劃槽,再在槽面上打鑽。第二種方法會方便很多,如將玉料傾斜固定,直接下鑽容易使鑽頭打滑,費時費力,但優點是除了鑽孔不會留下別的痕跡;先劃槽再在槽面上打鑽,鑽頭的穩定性得到加強,而且鑽的深度也有所減小,省時省力,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會在表面留下兩道劃痕,不過對穿牛鼻孔是用於將玉器縫於衣物上的,不會影響美觀。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電動砣具鑽的孔,孔壁較規整,留有細密均勻的螺旋紋,孔口邊緣經常有崩碴。

04-4、砣具痕跡

原始砣機究竟在何時誕生,基本可以確定於新石器時代。根據紅山文化玉器上留下是碾磨痕跡,有關專家推斷當時已經發明瞭旋轉性的治玉工具──原始砣機。紅山文化玉器中明顯以砣成型的有C型玉龍、勾雲形器與玉龜甲等,它們的鬣、稜、孔、刃狀邊、溝形飾等部位用砣子加工較容易成形,眼圈與眼瞼均凹下,眼球上弧突起,也是砣子方便加工的原因所致。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治玉的砣機應該是借鑑製陶的軲轆車與紡線的紡輪,以及磨製石器工具的經驗而創造的。原始砣機應該有橫軸立砣旋轉與立軸橫砣旋轉兩種,有的可以單人操作,大多需兩人以上共同操作。從現存紅山玉器複雜的工藝、精美的造型判斷,砣機已經普遍得以使用。原始砣機的出現,標誌制玉工藝的形成與發展,可以說沒有砣機的發明,制玉工匠不可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燦爛輝煌的中華玉文化。

04-5、打磨拋光痕跡

製作玉器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打磨拋光,即使過去五六千年之久,其表面仍光澤瑩潤,呈鈍刃感。顯微觀看,刮痕很淺,雜亂,無固定走向,若發現刮痕粗細均勻,距離相等,特別是有同心圓打磨痕,很可能是現代工藝。

在很多紅山玉器上可以觀察到兩種以上的打磨痕跡,例如瓦溝紋,顯微觀看,其中一部分可以觀察到,有寬邊砣具沿凹槽的橫向打磨痕跡,底部還有縱向打磨痕跡。由於古代的工具簡單,一種工具不足以達到某種加工效果,因此複合加工痕跡存在很普遍。若瓦溝紋內留有粗細均勻,距離相等,且平行而直的機電砂輪打磨痕,肯定是現代工藝。

有些碾磨痕跡,很可能是在打磨拋光時留下的,拋光工具很可能是木砣,用木材做成盤狀、輪狀、鼓輪狀的拋光工具。木鑽本身無拋光作用,用較細的拋光粉附著在木材的鬃眼裡隨木砣轉動時對玉雕進行拋光。

紅山文化時期,有的玉器的區域性平整度不高,但拋光卻很好,這說明使用了軟性的拋光載體,例如皮革和麻布。

05、作者簡介

姓名:

王建泉

資質

:珠寶鑑定師、鑽石分級師 、NGTC寶石學家。

執業資格

:人社部中級貴金屬首飾與寶玉石檢測員。

社會職務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哈爾濱商業大學管理學院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 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

:中國玉文化程序與古玉材質溯源。

著作有《玉璇璣的探討與研究》一文,詳細闡述了從古至今學者對玉璇璣用途的探討,提出了新的觀點並加以論證。發表於國家級期刊《科學與生活》2021年 28 期上;論文《探討桃山玉的發展前景》,從材料學,礦物學和工藝學等角度對桃山玉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觀點與認識;並以此為基礎對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紹。該篇論文發表在國家級期刊《科學家》2022 年第 6期上。

在寶石學家王建泉的頭條號上推出了《寶石學基礎》、《寶石的未知鑑定》、《和田玉的形成、鑑定與評價》、《國內各產地玉材在古代玉器中的應用》、《古代玉器特徵解析》、《仿古玉器研究》、《解析紅山文化各種玉器的功能》等文章 260 餘篇,八十多萬字。閱讀量近十萬人次,深受廣大玉友喜愛。

在2019年中國技能大賽暨首屆寶玉石檢驗員技能大賽

中省級排名第三名,榮獲三等獎,作為珠寶鑑定師和寶玉石愛好者。曾長期從事寶玉石相關教學和研究工作,對珠寶鑑定有深刻的理解。曾多次參與鑑寶活動為百姓服務。並且執著於玉文化傳播,為珠寶行業發展盡心竭力。

紅山文化玉器特徵的研究——王建泉

作者:王建泉

注:圖片僅做參考,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於《玉出紅山》、《紅山文化玉器研究》及網路等。歡迎廣大玉友提出寶貴意見。如轉載需標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