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內建打車服務,能改變網約車現有格局嗎?

隨著滴滴被暫停新使用者註冊、App下架,大廠紛紛攜流量進入網約車市場。當大廠加入網約車市場後,給當下的網約車生意帶來了一定的變局,那麼網約車的格局會就此發生改變嗎?本文對此做了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隨著滴滴被暫停新使用者註冊、App下架,網約車這塊大餅再次被無數大廠盯上。

華為7月27日釋出HarmonyOS 3,內建打車服務“Petal出行”,使用者無需下載單獨的應用,只要透過華為手機負一屏中的服務卡片即可獲得。

7月,微信在服務欄中增加“騰訊出行服務”模組,可直接打車,也採用聚合模式,已接入曹操出行、首汽約車等服務商。

華為、百度攜流量進入網約車市場,造車新勢力也急於打通造車—打車的閉環。

一、流量利益最大化

無論是華為還是微信,都是基於其平臺所擁有的流量優勢,透過引入第三方網約車運營公司提供網約車服務,也就是常說的網約車聚合模式。

微信有十億活躍使用者,華為鴻蒙使用者業已突破三億,龐大的使用者基礎和使用者黏性,將觸角伸向網約車也就不難理解。

在滴滴、高德打車之外,尚有不少規模較小、市佔比更低的區域性網約車平臺。根據調研,只有市佔率超過20%,才能夠匹配使用者便捷的出行需求。

一方提供流量,一方提供網約車服務,二者互相依存。事實上,與小平臺合作,大廠更能掌控話語權,使得聚合模式更加穩固。

網際網路大廠紛紛降本增效,接入網約車市場,可以將流量利益最大化,借平臺提成增加營收。

正如直播短影片平臺紛紛加入電商領域,開闢更多的盈利模式,將流量利益最大化。不同之處在於,工具型平臺不會因為過度商業化必然會影響使用者體驗,動搖平臺原本堅固的流量護城河。

在阿里巴巴曾經放棄的淘寶低價市場,拼多多用騰訊微信提供的廉價流量奪走了使用者。在網約車領域,騰訊不想只做流量的中間商。在強大的使用者粘性之下,微信無疑有著更多的機會。

即便不能及時盈利,對華為和騰訊等有著現金流的大廠而言,聚合模式的輕資產投入並不吃力。

與其類似的如高德出行,已經成為阿里巴巴體系內繼淘寶、支付寶之後的第三大本流量入口。

對整個阿里而言,接入網約車業務,能夠與已有的本地生活業務形成聯動,盤活本地生活業務。在這一戰略意義之下,高德一時是否盈利並不重要。留住使用者,才能持續從使用者身上賺錢。

相較而言,華為加入網約車市場,更多的是為今後在汽車出行領域的佈局做好鋪墊。

對大廠而言,戰略性意義大於對利潤的追求。

這也給當下的網約車生意帶來一定的變局。畢竟,沒有網約車平臺想要再來一次補貼大戰。

二、難改網約車格局

根據交通運輸部官方微訊號釋出6月份網約車行業執行基本情況顯示:據網約車監管資訊互動平臺統計,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國共有277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環比增加3家;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453。0萬本、車輛運輸證183。7萬本,環比分別增長3。1%、4。3%。

網約車監管資訊互動平臺公佈了6月份資料,全國網約車訂單量6。36億單。

今年6月份全國訂單量增長的背後,對應的也是每一個平臺的增長,排名前10位的平臺,只有如祺出行環比下降7。2%。像美團打車環比上漲67。7%,攜華出行環比上漲64%,享道出行環比上漲57。5%,滴滴出行環比上漲20。9%。

截至2021年6月,短影片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均創新高。網路遊戲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創下近1年來的新低。網約車使用者規模已經接近2019年同期,但使用率卻降低了8。1%。

以網約車目前的規模,難以持續保持高增長。它需要中國人有更多錢可以花來打車、讓更大比例的人口住進城市、城市裡有更通暢的道路——這都不會在短短几年發生。

網約車平臺之間的競爭,已經進入對存量市場的爭奪。

網約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國內打車市場呈現“一超多強”局面,滴滴以超高市佔率第一地位不動搖。美團、高德等以聚合模式攻城略地,但暫時難以超越滴滴。其他如T3、曹操出行等規模難以迅速擴張。

一直以來,我國網際網路企業慣以燒錢贏市場,然後從“壟斷”中賺錢。然而,這一模式在網約車生意中卻難以實現。

網約車平臺替換成本低,先發優勢並不明顯。滴滴被暫停新使用者之後,其在二三線城市的市場,也被曹操專車和T3出行等瓜分。市佔率從近90%跌至70%。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為了搶佔市場,國內多家二線網約車平臺紛紛發力,阿里加註出行市場;曹操、T3紛紛獲得大筆融資。

另一方面,

網約車平臺生意是雙邊市場效應,需要同時提升乘客和司機的體驗,從而吸引更多乘客使用網約車平臺叫車,更多乘客帶來的大量訂單又會反過來吸引更多司機入駐。

搶奪使用者最直接方式是,在司機和乘客兩端同時擴大補貼。隨著市場飽和,燒錢補貼獲客作用不大。

網約車聚合模式,只能錦上添花,而沒有絕對的業務壁壘。只要其他平臺提供同類型服務,降低抽傭,讓利司機,那自然對平臺運力打擊是不小的。

騰訊和華為此時入場,也未必一定有勝算。

三、造車影響網約車

當資本紛紛湧入新能源賽道的時候,有人問過一個問題:即便未來每人一輛新能源汽車,這個市值是不是仍然過分高估了?

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們紛紛下場,從新能源車廠到軟體服務商,再到出行平臺,完美實現內迴圈。整車廠下場做出行平臺,在車輛供給方面仍有優勢,但往往被認為區域性強,難以複製和擴張。

但是,入局網約車市場給造車新勢力們提供了新的銷售模式,即網約車平臺上線,然後自產自銷,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救了造車新勢力們銷量上的困境。

造車要求規模效應,要賣到一定數量才能到達利潤臨界點。出行平臺可以有效緩解車輛滯銷或生產過量的問題。國內大部分整車廠都已入局打車市場。

網約車領域裡的另一個變數,是無人駕駛。

自動駕駛領域獨角獸小馬智行、文遠知行,也都是如祺出行的投資方,並稱將助力如祺出行加速推動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商業化落地。

李彥宏說,到2025年,Robotaxi的服務成本將比人工駕駛更低,屆時隨著百度業務規模的擴張,相信將實現盈利。

無人駕駛技術,無疑是網約車業務規模化、標準化的一大助力,從而最佳化使用者體驗。同時,降低人力資源成本,降低費用,提升運營效率這在靠補貼競爭的網約車生意中具有巨大優勢。

2017年穀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和通用集團下Cruise,相繼在美國特定區域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無人駕駛車才看到了商業化的一縷曙光。

然而,無人駕駛技術商業化尚在遠方,政策法規限制自動駕駛區域,以副駕有人的自動駕駛狀態運營,實際成本並不低於有人駕駛。

科技改變未來,但無人駕駛改變網約車的未來還太過遙遠。

當下,華為和騰訊的入局並不會改變現有格局,但同樣模式的高德無疑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滴滴在受過一系列重創之後,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

網約車乘客,可能又有從平臺薅羊毛的機會了。

作者:江豪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靈貓財經 授權釋出,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儲存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