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頂級戰略家魯肅,提出東吳版“隆中對”,存在感為何那麼低?

魯肅《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存在感較低的角色,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才華不夠,而是因為《三國演義》中的魯肅被羅貫中當做諸葛亮的陪襯,相對於魏國曹操的首席謀士郭嘉和荀彧,魯肅的存在感也不強。

在真實的歷史中,魯肅不但是三國時期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戰略家,而且為人慷慨仗義,深受孫權和周瑜的敬重。

那麼,魯肅在《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嚴重弱化了呢?魯肅被弱化客觀原因有哪些,主觀原因又有哪些?為什麼說魯肅的英年早逝,是影響三國程序的一件大事?

三國頂級戰略家魯肅,提出東吳版“隆中對”,存在感為何那麼低?

一、魯肅的早年經歷和“東吳版隆中對”的實踐

魯肅字子敬,今天安徽滁州定遠縣人,魯肅自幼家境良好,可惜父親早逝,由祖母撫養長大,與《三國演義》中文弱書生的形象不同,魯肅是一個體貌英偉,既精於詩書,又善於騎射,文武兼修的男子。

少年時,魯肅就因為社會動盪,懷有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他時常招募鄉里的有志青年一起習文練武,又仗義疏財,深受鄉鄰的愛戴。

周瑜與魯肅很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周瑜起兵,曾經向魯肅借糧,魯肅很大氣的借給周瑜三千斛糧食。

大約在公元200年的時候,周瑜向剛剛接掌東吳的孫權推薦了魯肅。與孫權剛一見面,魯肅就展現出了獨具慧眼的一面。

三國頂級戰略家魯肅,提出東吳版“隆中對”,存在感為何那麼低?

魯肅他告訴孫權:未來的局面將是東吳和曹操、劉表三分天下,這個判斷被稱為“東吳版隆中對”,比諸葛亮給劉備提出的隆中對早了七年。

雖然,後來的事實證明:劉表是一個既沒有野心,也沒有在亂世中長期生存能力的人。但是魯肅能有這樣具有前瞻意義的判斷,仍然是很了不起的。

後來,諸葛亮出山,劉備離開了讓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荊州。

就在劉備勢單力孤,在一般人看起來這一生都不會東山再起的時候,魯肅敏銳地意識到:劉備將成為新的三國霸主。

於是,魯肅及時調整了東吳方面的戰略,主動找到劉備,提出要與他聯合。

其實,這個時候,無論是東吳還是劉備方面,都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魯肅的主動,不僅是為了東吳的自保和進一步發展,更是給了劉備機會。

而諸葛亮作為此時加入劉備陣營不久的政壇新秀,最需要一個合適的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也需要一個機會為劉備立功。

三國頂級戰略家魯肅,提出東吳版“隆中對”,存在感為何那麼低?

作為東吳的智囊型人物,魯肅雖然與諸葛亮不屬於同一個陣營,但是並不妨礙他們英雄所見略同,也不妨礙他們性情相似而感到十分投緣。

在赤壁之戰中,魯肅幫助周瑜出謀劃策,最終戰勝了曹操。孫權這時越來越倚重魯肅,認為自己得到魯肅的輔助,就像漢光武帝劉秀得到了鄧禹。

後來,劉備因為自己沒有用武之地,就提出讓孫權借南郡作為安身立命之地。原本孫權是怎麼也不同意的。

誰願意把自己麾下將士們,辛辛苦苦拼殺來的地盤兒拱手讓人呢?

三國頂級戰略家魯肅,提出東吳版“隆中對”,存在感為何那麼低?

當時,東吳就有很多文臣建議孫權趁機扣留劉備以絕後患,周瑜更是力主孫權軟禁劉備。

這個時候,是魯肅力排眾議,站在天下大局的角度,勸說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借荊州”,實際上劉備借的並不是整個荊州,而只是一南郡。

按照孫劉兩家當時的契約,等到劉備有自己的地盤時,“荊州”其實還是要還給孫權的。

周瑜雖然不同意魯肅借“荊州”給劉備的主張,但是在他臨終前,還是向孫權推薦魯肅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在前期的東吳政壇,孫劉聯盟的擁護者和反對者們,從來沒有因為政見的不同而互相爭鬥,而是互相尊重彼此的差異,還能誠心欣賞對方的很多突出品質,這是很難得的。

周瑜和魯肅的行為作風,也深深影響了東吳後來的繼任者們。

三國頂級戰略家魯肅,提出東吳版“隆中對”,存在感為何那麼低?

二、單刀赴會的魯肅與其評價

魯肅的顧全大局,始終不願意因為荊州問題,讓孫劉兩家決裂。

所以,在魯肅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不顧自己身體衰弱,親自請關羽相見,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荊州的爭端,但是關羽的表現很強硬,不但寸土不讓,還在魯肅面前耍起了大刀。

魯肅要回荊州的希望破滅,但仍然建議孫權以大局為重,不能和劉備撕破臉。

在戰略上,魯肅也意識到,應該有一位對劉備方面手段強硬一些的人,來為東吳爭取應得的利益。

於是,魯肅臨終前,向孫權推薦了主戰派呂蒙。

在呂蒙上任的前一階段,一直在忽悠關羽,讓關羽放鬆對東吳的警惕。

而後,呂蒙與陸遜合謀,以“白衣渡江”這種出其不意的方式,給了蜀漢致命一擊。

三國頂級戰略家魯肅,提出東吳版“隆中對”,存在感為何那麼低?

孫權取荊州的軍事行動,很難用簡單的對錯來評價,從保證東吳自身利益的角度來說,一定是對的,但是從對抗曹操的角度來說,一定是錯的。

加之後來,劉備也一意孤行地討伐東吳,孫劉聯盟一度降到冰點。

公元217年,年僅四十七歲的魯肅去世。

可以肯定地說:如果魯肅能夠活得長一些,孫劉聯盟一定不會破裂,就算關羽有吞吳自大的心思,面對孫劉兩家共同的強敵曹操,他也不得不同意劉備割讓三郡給孫權,與之進行和談的戰略。

一心伐吳的劉備失去了一統天下的雄心,在和談之後,仍堅持武力奪取“荊州”的孫權心中,又何嘗有過一統天下的雄心呢?

三國頂級戰略家魯肅,提出東吳版“隆中對”,存在感為何那麼低?

顯然,從後來孫劉聯盟破裂的惡果來看,還是魯肅的見解更值得肯定,可惜孫權雖然很欣賞魯肅,卻依然不懂得魯肅堅決維護孫劉聯盟的用心。

真正懂魯肅的,也只有諸葛亮。

與孫權對魯肅“三七開”的評價不同,《吳書》的作者和《三國志》的作者對於魯肅,都給出了絕對正向的評價。

《吳書》記載:魯肅為人方正嚴肅,生活節儉,愛好高雅;治軍嚴明,令出必行。在軍營之中,仍然手不釋卷,文采斐然,見識宏闊高遠,聰明過人。

三國頂級戰略家魯肅,提出東吳版“隆中對”,存在感為何那麼低?

陳壽在《三國志》中稱讚魯肅年輕時就見識過人,又很仗義疏財。

除了對魯肅品格的讚賞之外,陳壽還高度肯定了魯肅在赤壁之戰之前,鼎力支援孫權對抗曹操,力排眾議的作為。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對魯肅的印象,至今還停留在老實人、忠厚長者的層面,其實生性忠厚和善,只是魯肅性格中的一個因素。

作為一個自幼習武、善於騎射的武將和一個胸懷韜略的帥才,魯肅的性格是多面的,只不過礙於客觀形勢也好,出於主觀選擇也罷,魯肅金剛怒目的時候很少。

所以我們只記住了他面對劉備不還“荊州”的背約行動時,費盡心思想要與周全孫劉聯盟的溫和策略。

魯肅的存在感為什麼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魯肅的存在感之所以低,首先是因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和關羽的神話。

魯肅確實有見識,有謀略,可是和諸葛亮一比,還是差一些。

魯肅和關羽就荊州問題進行協商,當時不但關羽是單刀赴會的,魯肅也是單刀赴會的,而且魯肅從道義方面,是把關羽反駁的啞口無言的。

魯肅的出彩的表現,都被諸葛亮和關羽搶了風頭。

這風頭不是諸葛亮和關羽主動搶的,而是羅貫中幫他們搶的。

有時候,作家的一支筆勝過千軍萬馬,被搶了風頭的人,只能保持沉默,毫無反擊之力。

三國頂級戰略家魯肅,提出東吳版“隆中對”,存在感為何那麼低?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是東吳的存在感相對魏國和蜀國來說較低。

一個人的存在感低,往往是因為他沒有鮮明的立場和態度,往往無所適從。一個國家的存在感低,往往也是因為它的立場不堅定。

吳國本來可以安心做蜀國的合夥人,即使落不了好名聲,也不會兩頭不落好。

孫權想要回荊州也無可厚非,但是並不一定非要付出孫劉聯盟破裂的代價。本來,劉備不還南郡的事件上,東吳是佔據道義的。

但是,後來孫權殺了關羽、在孫劉和談之後,仍然把劉備在荊州的地盤兒奪走了,這就是孫權的不是了。

這樣做的孫權大概是利令智昏了,或者就是看準了劉備沒有實力要回荊州,鐵了心要和劉備硬剛到底

自從孫權向曹丕稱臣,在夷陵之戰後又和曹丕劃清界限。

一向與劉備聯盟,又不惜和劉備陣營開戰,來爭奪戰略上很重要。

實際上得到了也不能得到整個天下的荊州,孫權和整個東吳重臣的形象就註定高大不起來了。

周瑜那麼一個風流倜儻、英才蓋世的人,都被矮化了,魯肅被矮化也很正常。

三國頂級戰略家魯肅,提出東吳版“隆中對”,存在感為何那麼低?

第三個原因,是魯肅自己的原因。

魯肅就任東吳大都督期間,並沒有強勁的對手,而一個人的能力,不僅需要朋友和上司的賞識,也需要一個同等重量的對手來襯托。

諸葛亮前期的對手是曹操和周瑜,都是當時頂級大咖。後期的主要對手是司馬懿,一個在逆境中能力不斷上升的強勁對手,但是面對善於野戰、又發明了很多先進武器的諸葛亮,依然只能堅守不戰。

三個強勁對手的襯托,讓我們對諸葛亮的能力有了很深入的認知,而魯肅不僅沒有對手,親自作戰的機會也很少。

而且魯肅自己也很低調,低調到我們完全忽視了,他原來還是一個可以臨陣退敵的武將。低調是一種好的品質,但太低調就會讓自己的真實能力被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