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醫是王道?國醫大師路誌正幾味藥,演繹四兩撥千斤

按:

本文由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親傳弟子蘇鳳哲、張波二位教授原創,

原標題為《路誌正教授論中醫為王道》

,今將全文分作上、中、下三篇,於頭條釋出,以饗網友,今天是完結篇。

為什麼說中醫是王道?國醫大師路誌正幾味藥,演繹四兩撥千斤

“王道”療法,用藥貴在輕靈

路老認為,中醫治病,

藥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

,貴在輕靈活潑,恰中病機,

四兩撥千斤,有效發揮藥力

。路老臨證,既重視辨證,還強調辨藥,處方遣藥,輕靈活潑。主張藥量不宜過大,藥味不可過多過雜,因為藥量大、用藥雜,處方藥厚氣雄,難以運化,脾胃不傷於病而傷於藥。故用藥不可壅滯,滋膩。壅滯則閉澀氣機,滋膩則礙脾運,助溼生痰。

路老還認為,中醫臨證用藥宜講辯證法,要以中醫理、法為指導,按君、臣、佐、使之規律組方遣藥。

組織藥方以中醫辨證論治為指導,某藥的現代藥理研究僅做參考

,不能作為遣方的依據。臨床用藥要做到補而勿壅,滋而勿膩,寒而勿凝,熱而勿燥,貴在“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如輕清宣肺多選取桑白皮、枇杷葉、荊芥、薄荷、枸骨葉、竹葉等;醒脾化溼用荷葉、藿香梗、紫蘇梗、厚朴花等;調暢氣血用素馨花、雞冠花、娑羅子、綠萼梅、玫瑰花等;清熱解毒用木蝴蝶、鳳凰衣、金蕎麥、金蟬花、馬鞭草等;清熱利溼用雞矢藤、椿根皮、石見穿、玉米鬚等;補氣祛溼用五爪龍、金鵲根等。藥雖輕靈,但可切中病機。

為什麼說中醫是王道?國醫大師路誌正幾味藥,演繹四兩撥千斤

“王道”療法,治病貴在和

路老認為“王道”思想主張施仁政,使人心悅誠服,相當於

中醫的整體調節,內外和諧的方法,其核心是“和”

。路老指出中醫“和”的思想源於《內經》,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指出了人體生理狀態的“和”及“和”的治療原則。

張仲景《傷寒論雜病論》對《內經》中“和”的思想,進行了演繹和深化,明確提出了“和”的治療法則,並創制了小柴胡湯、桂枝湯、半夏瀉心湯等“和”法運用經典方劑。後賢孫思邈《千金方》的駐車丸,宋《太平聖惠方》的金鈴子散,李東垣的通關丸,朱丹溪的左金丸,皆是在張仲景思想基礎上的發揮。

金·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明確提出了和解法,謂:“傷寒邪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裡者,必盪滌以為利,其於不外不內,半表半里,既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小柴胡湯為和解表裡之劑也。”

明·張景嶽又進一步推演了和法的概念,指出“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溫而和之。兼熱者,涼而和之。和為之義廣矣……務在調平元氣,不失中和之為貴也”。

為什麼說中醫是王道?國醫大師路誌正幾味藥,演繹四兩撥千斤

清·汪昂《醫方集解·和解之劑》中,則不拘於和解少陽,擴充套件為調和營衛。

清·程鍾齡《醫學心悟》明確提出了

和法為八法之一

,確立了和法在治法學中的地位,提出:“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又云:“傷寒在表者可汗,在裡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對於少陽兼證,程鍾齡指出:“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潤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明確闡述了和法的隨證變化。

戴天章《廣溫熱論》進一步提出:“寒熱並用之謂和,補瀉合劑之謂和,表裡雙解之謂和,平其亢厲之謂和。”抓住了和法的本質,擴充套件了傳統和法的意義和應用。

總之,路老認為

中醫為王道,中醫治療乃王道療法

,王道源於孔孟之道,從以德服人到仁者愛人,

王道治國猶如中醫治病

。王道療法,首先要以人為本,強調因勢利導,治病不求急功,重在緩圖,用藥貴在輕靈,不以峻攻強補,其貴在和。

路老所言之和是透過和解或調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臟腑、陰陽、表裡失和之證得以解除的一類治法。用中國傳統哲學的觀點來看待和,既是一個組方原則,又是解決多方面矛盾,以恢復人體內環境動態平衡的治療方法。不和反映了機體的失衡,臨床可見多種形式,如陰陽不和、氣血不和、營衛不和、津液不和、寒熱不和、表裡不和、上下不和、臟腑不和等,諸般不和,當以不同治法,達到“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