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盡頭是“老子”

《萬物簡史》讀書隨筆(1)2022。10。01

今天開始看《萬物簡史》,讀完了第一部分“寥廓的空宇”,第一章到第三章,分別是“如何營造一個宇宙”、“歡迎光臨太陽系”、“埃文斯牧師的宇宙”,讀至正文P28頁。

本書的作者,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是當今英語世界非常多產且又“最能逗樂”的遊記作家之一,他不是科學家,但能寫出這本《萬物簡史》,可見他有超高的理解力和“翻譯力”,才能把枯燥的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發展史交融起來,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使得這本書成為了對青少年和成年人都非常重要的科普讀物。這種強大“翻譯能力”是我要認真修煉的。

好多科學家最後都信奉了宗教,其實早期的科學家很多都是宗教人士,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在剛開始的時候,叫做“自然哲學”,屬於哲學的一個分支。

本書的引言中就提到,“人是幾萬億個遊離的原子不得不以某種方式聚集在一起,然後又分散開來”這本身就是一場輪迴,有點兒像東方的哲學了。

原子並不是最小的粒子,這是一個不能深想的問題,最小的粒子,其實就是“無”。曾經看過一個影片,最小最小的粒子結構和最大最大的宇宙空間形式上差不多,其實這個世界留給我們可探索的東西還有很多,保持驚奇感,活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宇宙的盡頭是“老子”

讀第一章“如何營造一個宇宙”,讓我有兩點感受:

1、很多科學的發端都是推測和假設(這和宗教很像),有點兒編故事的感覺(所以現在西方有些人還認為地球是平的,他們的理由是科學的起源和宗教一樣都是故事),神奇的地方是,在不斷的實驗過程中,幾乎全都驗證了這些推測假設是成立的,這應該不是巧合,這個世界有點兒像被設計出來的感覺。

2、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剛開始是個“無”,不到一分鐘,宇宙的直徑已經有了1600萬億公里了,讓我想到一句話,“無中生有,萬物皆空”原來天文學的盡頭是我們老祖宗的道家學說。“空”只是你看不見而已,“空”卻能帶來真實,帶來力量。

人類的科學敘事,感覺像是用二維思路去思考多維空間的問題,看了這本書,讓我有種去看看《道德經》和《金剛經》的衝動。

用太微觀的視角看問題會迷茫,太宏觀也一樣。所以看問題中庸些是最合適的。

這個宇宙肯定不止地球才有生命,除非這個世界真的是被設計出來的遊戲。外星人可不一定是碳基生物,或許都不一定是“生物”。

越來越發現“時間”這個度量概念“害人”了,容易讓人抓不住本質,在我看來“時間”只是“精力”或者說是“能量”的一種“度量屬性”。

天文學家尤其是早期的天文學家,都更像是在“編故事”,當然他們要結合自己所觀測到的現象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