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趙國怎麼強如果被滅

自毀長城焉能不亡

公元前235年趙王遷即位,趙王遷即位之時,已經是秦王政十二年主政已經親掌秦國大權四年了。

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處理完呂不韋事件的秦王趙政立即派兵大舉攻趙,趙王遷派兵迎戰。結果,趙軍主將被殺,土兵損失十萬

戰國時期趙國怎麼強如果被滅

這次趙軍被殺的人數僅次於長平之戰,而且距長平之戰也僅僅二十七年趙國剛剛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兵員再次遭到毀滅性的屠殺。

趙王遷三年,趙政再次派遣大軍從上黨郡翻越太行山,直指趙國都城部,在此危急關頭,趙王遷從北部邊疆調回李牧為大將,抵抗秦軍,李牧統須題軍大敗秦軍。秦將桓齮(yi,以)

因為戰敗畏罪逃到燕國(一說桓箭就是類階期,趙政非常惱恨樊於期,所以荊軻才拿他的人頭做見面禮),李妝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三年後,秦軍進攻番吾,再次被李牧擊敗。秦軍東擴滅趙的程序又一次受挫,這是因為趙國尚有一支精銳之師,尚有大將李牧,李牧是何許人也?他為什麼能夠在趙國即將亡國的危難時刻屢屢重創秦軍?

李牧原是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李牧守邊有三招:

一是犒賞士卒。李牧非常關心士卒生死,每天宰殺幾頭牛搞賞土兵,對將士們非常厚道。

二是精心防守。李牧平時讓土兵學習騎射,派人非常小心誰慎地看守烽火臺,還派了很多偵察兵偵察敵情。

戰國時期趙國怎麼強如果被滅

三是死不出戰。這是一條鐵律。李牧規定,一旦遇到匈奴人侵,要趕快退人營全防守,膽敢迎站者,斬首

匈奴每次人侵,李牧部隊都謹慎地點燃烽火,立即退入營壘,絕不出戰連好幾年,他的防地、人員,物資沒有遭受任何損失。

李牧害怕匈奴繼續攻擊,制定計劃辦事匈奴一連幾年又是一無所獲,但一直認為李牧膽小怯戰。而對於趙國邊地的官兵來說,雖然每天都能圍李牧的賞賜,但就是無用武之地,都想和匈奴痛痛快快打一仗。

李牧看到和匈奴決戰的時機成熟了,便制定了一個三步走的策略,準備擊匈奴。

戰國時期趙國怎麼強如果被滅

第一步,精選優質戰車一千三百輛,良馬一萬三千匹,勇士五萬人,神射萬人。全軍一律投入備戰。

第二步,示弱。匈奴小股人馬人侵,李牧就伴裝戰敗,有意把幾千人扔奴。匈奴單于看到這種情況,覺得有利可圖,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

第三步,打大仗。李牧正面迎戰,同時,從左右兩翼包抄敵軍,結果大動奴,一仗殲敵十多萬人

最後只有單于逃走了,幾個小的部落也了。這一仗匈奴吃了個大虧,此後十多年,匈奴人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戰國時期趙國怎麼強如果被滅

李牧不但能夠防守邊疆,而且也擅長攻堅。公元前244年,趙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李牧一舉攻佔燕國兩個縣。

趙王遷七年(前229),秦國派大將王翦進攻趙國,趙國派李牧、司馬尚車兵抵禦秦軍。因為李牧善戰,秦軍雖有名將王翦,滅趙之戰相持達一年多沒有進展。

秦國深知李牧善戰,很難對付,如果不除掉李牧,滅趙非常困難。王便向趙王的寵臣郭開行賄,讓他施反間計。郭開收了秦國送來的重金、便不斷散佈流言,並在趙王面前說李牧的壞話,造謠說李牧、司馬尚要謀反。

趙王遷聽信了郭開的讒言,便派人接替李牧,李牧不受命。趙王便柔車牧不備,秘密逮捕了他,將他處死,還撤了司馬尚的軍職三個月之後,王翦猛攻趙國,大敗趙軍,殺死趙將,俘虜了趙王遷(如果李牧不死趙國就不會那麼快亡國)

戰國時期趙國怎麼強如果被滅

最後只有趙王遷的太子趙嘉逃到代地,自稱代王,持續了七年之久。公元前222年,秦軍攻取代地,俘虜了代王嘉。

何有才不用,天地不容

趙國自公元前403年立國到公元前228年滅亡,歷經了一百七十餘年,它曾經在今天的河北、山西等交界之地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她爛的文化在趙國的歷史上,

曾出現過後世傳誦頗廣的故事,如“竊符救趙”“完璧日趙”“毛遂自薦”等,趙國為戰國時代的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趙國滅亡有四大因素:用人失誤、政治腐敗、主次不分、疆域銳減。

先說用人失誤

趙國人才濟濟,遠非他國可比。但是,趙國的國君從趙孝成王開始,重的人多是公族貴戚。比如說長平之戰,這是決定趙國生死存亡的大決戰,然而,在這場生死大決戰之前,趙孝成王找誰謀劃?

一個是平陽君趙豹(趙孝成王的舅爺),一個是平原君趙勝(趙孝成王的叔叔),全是公族貴戚。廉頗等一批名將,商相如等一批名臣,全不在決策人之列。趙豹主張不要上黨那,趙勝主張接受上黨都。雖然二人主張不同,

但是,他們都沒有意識到接受上黨郡將引發素、趙兩國之間的一場生死大決戰。這兩位參與決策的人都沒有把大決戰這一點給趙孝成王講清楚。趙孝成王既想要地,又無充分思想準備要打硬戰、惡戰,最終一敗塗地,元氣大傷。

趙遷繼位之時趙國已處在亡國前夜了,但是,他還是聽信讒言,殺了支撐趙國半壁江山的名將李牧,這是自毀長城啊!三個月之後,趙王遷被俘。雖然李牧就算不被殺,也未必能支撐起趙國這盤殘局,

但是,殺了名將李牧,無疑會加速趙國的滅亡。趙王遷死到臨頭還冤殺名將,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中也滿懷憤慨地寫道:“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豈不繆哉!”

黑白顛倒 天不佑助

趙國滅亡的第二個因素是政治腐敗。

我們看看郭開這個人即可知趙國的政治腐敗到何種程度。郭開是趙國大臣,囿於文獻的缺失,我們今天已經無法知曉郭開曾擔任的職務,但是,郭開對趙國最後的亡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戰國時期有“四大名將”之說,秦、趙兩國各佔兩位,趙國的兩位名將是廉頗和李牧。李牧死於郭開之口,原因是郭開受秦重金賄賂,誣陷李牧。廉頗其實也毀於郭開之口,

但並非因秦反間之計一事。趙孝成王錯誤地撤換廉頗而用趙括,使趙國損失了四十五萬精兵。長平之戰以後,趙孝成王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廉頗的重要,(不得不說郭開是嬴政滅趙國第一大功臣啊)

戰國時期趙國怎麼強如果被滅

趙孝成王死後,繼任的趙悼襄王又不信任廉頗了,派樂乘代替廉頗為將。廉頗不服氣,一怒之下,打跑了樂乘,這樣,廉頗在趙國就待不下去了逃到了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郭開作為趙國重臣,自然知道廉頗對趙國非常重要。但是,他嫉賢妒能,不容廉頗,不惜以重金賄賂趙國使者,毀掉了趙國一員能征慣戰之

後來,楚國聽說廉頗閒居在魏國,便派人暗中將廉頗接到楚國。廉頗雖然在楚國當了將軍,但是並沒有立過什麼戰功。廉頗在楚國還總是念唸叨叨地說:我喜歡用趙兵。最終廉頗死在了楚國

戰國時期趙國怎麼強如果被滅

在趙國的歷史上,不乏大將、名將,可惜的是,這些名將的結局都非常慘,李牧被捕殺,廉頗客死他鄉,政治的腐敗加快了趙國滅亡的腳步。

唐朝末年的周曇曾有詩《郭開》雲:“秦襲邯鄲歲月深,何人沾贈郭開金。廉頗還國李牧在,安得趙王為爾擒?”(彭定求等編《全唐詩),雖然,廉頗回國、李牧不死,最終不一定會阻止趙國的滅亡,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延遲秦軍東擴的速度。

主次不分秦國坐收漁利

趙國滅亡的第三個因素是主次不分

這主要表現在趙國後期對待燕國的態度上。趙國不僅面臨著秦國巨大的軍事壓力,同時還不斷遭受北面燕國的騷擾。燕國是一弱國,實力遠遠比不上趙國。但是,在趙國的亡國史上,燕國的作用不可小瞧。

燕、趙兩國本來是唇齒相依的關係,趙國為燕國阻擋了秦軍的進攻,就比而言,燕國應當幫助趙國抵當秦軍,但是,事實並非如比。

燕國本應幫助趙國對抗秦國,這樣,趙國就會成為一道屏障,保護燕國不受秦國兵燹之災。但是,燕王鼠目寸光,只圖眼前利益。自以為趙國長平之戰以後,兵力大損,想趁火打劫。結果,損兵折將。

這時趙孝成王在做什麼呢?

他導演的長平之戰幾乎毀掉了趙國,因此,趙孝成王應當深知趙國的勁敵是秦而不是燕。但是,趙孝成王也像燕王一樣不識大體。打敗燕國之後本應當立即修補趙、燕關係,全力對付秦國。

戰國時期趙國怎麼強如果被滅

然而,趙孝成王感覺得了理,在其後的兩年中,把主要兵力用來對付燕國。趁燕國戰敗之機,連續三年兵伐燕國:

趙孝成王十六年(前250),趙國派廉頗伐燕;十七年,再伐燕國,包圍了燕國的國都:十八年,協助魏國攻燕。

秦國當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秦趁趙、燕兩國大戰之機,出兵伐趙,首先是攻佔晉陽(今山西太原),接著攻佔榆次(今山西晉中榆次區)等三十七座城邑。晉陽是趙國早期的都城,號稱“柱國”,

戰國時期趙國怎麼強如果被滅

戰略意義十分重要。晉陽被佔,趙國在山西的門戶洞開,秦軍可以輕鬆地從西邊進攻趙國。榆次等三十七座城邑的被佔,

則讓趙國大片土地落入秦國手中。直到此時,趙孝成王才醒悟過來。趙孝成王十九年(前247),趙、燕兩國議和,雙方交換土地,矛盾得以緩解。

趙孝成王主次不分,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之後,並沒有對內休養生息,對外廣交朋友。對燕國的趁火打劫進行必要的反擊是必須的,但是,在教訓了燕國之後,應當適可而止,不應當和燕國又打了四年之久。

而且,放鬆了對秦國的戒備,讓秦國坐收漁翁之利,豈不失之大矣?最終的後果是兵力進一步消耗,國土進一步淪喪,亡國之日加速到來。

國土都不要了死路一條

趙國滅亡的第四個因素是疆域銳減。

趙孝成王時期趙國的疆域快速減少。國土是國之根本,失去國土,國家然滅亡。為什麼趙孝成王時期趙國的國土快速減少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被秦攻佔,二是封地給人。

先說秦國攻略趙地。秦國侵佔趙國國土是趙孝成王時期趙國國土快速流失的主因。長平之戰以後,秦軍攻取了趙國的武安、太原,趙國在西部、南部喪失了大片國土。前文講過,秦國趁燕、趙大戰之機,佔領了原趙都晉陽,佔領了趙國榆次等三十七座城邑,

第二年又攻佔了整個上黨郡,設定了太原郡。趙國在西部的土地大都喪失。

再說趙國封地給人。趙孝成王面臨秦國的巨大壓力,不得不封地給他人,以救趙之急。這種分封有兩種情況:

一是討好秦國,二是封給有功之士前者如趙孝成王十七年(前249)呂不韋被秦封為文信侯,權勢熏天。趙國為了討好呂不韋,主動把趙國的河間封給呂不韋。這種做法短期內確實使呂不韋非常高興,

但是賣地求和的短視之舉只能加速趙國衰弱的程序。後者如封信陵君。邯鄲之戰以後,為了報答信陵君竊符救趙,挽救了趙國,趙孝成王把趙國重鎮部送給信陵君為湯沐邑

戰國時期趙國怎麼強如果被滅

如果說趙國的這兩種失地屬於特殊情況,雖不可取,亦屬無奈之舉,那麼,趙國拿土地換取他國將領則顯得非常荒唐,毫無可取之處。

趙孝成王元年(前265),燕國大舉進攻趙國。趙孝成王竟然拿出趙國士符血奮戰奪得的濟東三城,送給曾經大敗過燕軍的齊將田單,讓他率兵攻燕濟東三城包括五十七座城邑,這等於把趙國士兵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國土拱手送給了齊國。(這個趙孝成王有點牛)

以上我們講了導致趙國滅亡的四大因素:用人失誤、政治腐敗、主次不分、疆域銳減。四大因素匯聚在一起,趙國強盛時的“太行為城漳為池,叢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其實,這四大因素可以歸結為一條——昏君庸主,因為這四大因素都和趙國君主息息相關。

結語:趙國一共經歷了十三位國君。真正對趙國曆史發揮積極作用的唯有趙武靈王一人而已,此前此後的趙國國君多為昏庸之輩。但即便是趙武靈王也前明後暗,沒有善始善終,最後連自己的生命都無法保障,至多隻能算是半個明君。所以說,趙武靈王是興業之主,趙惠文王是守業之主,趙孝成王是毀業之主,趙王遷則是敗業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