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是癌症“近親”?檢查出來一定要切除嗎?看完文章就清楚了

三年前,馬小姐因為

便血

原因,到醫院檢查,腸鏡發現有乙狀結腸息肉,當時內鏡下切除並且做了活檢,顯示為

良性的腺瘤樣息肉

醫生叮囑馬小姐息肉容易復發,要定期複查腸鏡。然而由於沒有再便血,生活也沒受到嚴重影響,馬小姐便將醫囑拋在腦後,並未定期複查。而直到上週,便血情況再次出現,馬小姐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急忙到醫院複查。但此次腸鏡檢查發現,結腸息肉已經復發且有癌變跡象,可能發展為結腸癌。

得知結果的馬小姐悔不當初,但同時很疑惑:怎麼一個小小的息肉,短短三年就發展成癌症了呢?

腸息肉是癌症“近親”?檢查出來一定要切除嗎?看完文章就清楚了

一、結腸息肉是癌症的“近親”嗎?

腸息肉,即腸道黏膜上皮組織形成的異常突起。腸息肉的大小和數量往往不可預測,小則幾毫米,大則數釐米,有可能零散分佈幾個,也可能數百個息肉分佈於整個腸道。

結腸息肉誘因複雜,一般認為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會改變腸道環境,容易誘發結腸息肉。而慢性炎症刺激、家族遺傳等因素也會影響息肉生長。

醫學研究發現,95%的結直腸癌由息肉發展而來,但不是所有息肉都會癌變。根據腸息肉的病理性質,可以將其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其中腫瘤性息肉指的是息肉病和腺瘤性息肉,而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等歸屬於非腫瘤性息肉。

腸息肉是癌症“近親”?檢查出來一定要切除嗎?看完文章就清楚了

醫學調查發現,

腺瘤性息肉臨床病發率佔比30%,癌變風險大約在1.5-10%

。其中

絨毛狀腺瘤

發生癌變的機率高達30-70%,

管狀絨毛狀腺瘤

癌變風險也有23%,當腺瘤超過2釐米,癌變風險更是高達50%。

腺瘤性息肉惡變風險極高,是醫學界公認的癌前病變。正因如此,面對息肉,一定不能掉以輕心,要時刻保持警惕,定期檢查腸道健康。

二、5個訊號可能提醒腸息肉生長,及時檢查

除了少數程序較快的患者,大多數腸癌患者經歷“

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癌變

”時,至少需要5-10年。而在這個過程中,越早發現腸息肉越好,關鍵要抓住疾病訊號。

腹痛

:腸息肉癌變可能會引發瀰漫性疼痛,患者大便或便後有加重。

排便習慣改變

:當腸息肉生長在結腸遠端,隨著生長,可能會阻礙排便引發便秘,或引發便秘和腹瀉交替症狀。

便血

:直腸和結腸息肉都有可能導致便血,一般情況下都是間歇性小量出血,但嚴重時也可能達到100-200ml,要警惕。

肛門異物脫落

:有時患者低位直腸息肉帶蒂,在排便時會出現息肉脫落的情況,容易和痔瘡脫出混淆,要注意分辨。

腸道外症狀

:家族性遺傳病中的

黑斑息肉綜合徵(P-J綜合徵)

有時會引起面板黏膜色素斑。

雖然以上症狀可能提示腸息肉生長,但更多時候,腸息肉早期不會引起任何症狀,以至於很多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機會。此時,腸鏡檢查就顯得格外重要。

腸息肉是癌症“近親”?檢查出來一定要切除嗎?看完文章就清楚了

腸鏡是診斷大腸息肉的最理想方法。透過腸鏡,醫生可以最直觀地看到腸道的健康狀態,確定有無異物或異常病症。一些小息肉可以直接用腸鏡下,微型手術進行處理,或者採集息肉組織進行病理活檢,確定息肉的病理性質。

建議50-74歲人群中,符合以下任何一種情況,都要進行腸鏡檢查:

1.直系親屬確診腸癌;

2.自身確診腸癌或有癌病史;

3.不明原因貧血;

4.大便隱血陽性;

5.長期精神壓抑;

6.本身患有或曾經患有血吸蟲病、慢性腹瀉、便秘、便血、闌尾和膽囊炎症或切除、盆腔放化療史等等。

腸息肉是癌症“近親”?檢查出來一定要切除嗎?看完文章就清楚了

三、理論上,腸息肉都應該切除

按理說,根據癌變機率,人們只要警惕腫瘤性息肉即可,但實際上,臨床上發現腸息肉,醫生的建議往往是全切。

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只是反映了息肉癌變的風險,並不是指絕對會癌變或絕對不會癌變。理論上來說,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都有一定的可能性,會發生癌變,只是和腫瘤性息肉相比,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幼年息肉等非腫瘤性息肉的癌變風險非常低。

最重要的是,醫生無法透過肉眼判斷息肉的病理性質,無法判斷其到底是腫瘤性息肉,還是非腫瘤性息肉,這需要

切下息肉組織進行病理活檢

在內鏡下微型手術切下息肉組織,自然不難,但是話又說回來,既然已經動手術切組織了,那最保險的自然是直接切除腸息肉,將疾病風險徹底扼殺了。

腸息肉是癌症“近親”?檢查出來一定要切除嗎?看完文章就清楚了

四、提醒:結腸息肉易復發,切除後仍需定期複查

如上所述,腸息肉一般情況下都會被切除,很多人誤以為切除後一了百了,就放鬆戒心,其實被切掉的腸息肉依然危險。

腸鏡檢查雖然直觀,但是檢查過程中,裝置的好壞、醫生經驗、腸道因素等等都可能讓一些極其微小或生長在特殊部位的息肉,成為漏網之魚。而腸息肉最易復發,只要切除不乾淨,留下殘餘,也存在復發風險。

其次,腸息肉的病發因素複雜,患者切除後,腸道環境不可能立刻恢復如初,如果不能戒掉風險因素,也可能在同樣刺激下復發。

因此,告誡大家

切除腸息肉後,要遵循醫囑,定期複查,防止病灶重新滋生。

複查的頻率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單個良性大腸息肉

一般來說,單個良性大腸息肉摘除術後,每年定期複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複查無異常後,可改為每3年複查一次腸鏡。

多個良性大腸息肉

多個良性大腸息肉,建議每年一次腸鏡檢查。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因生長較慢,病人可1~2年隨訪1次。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內瘤變的,建議隨訪時間適當縮短為6個月~1年。

絨毛狀腺瘤、高級別上皮瘤變、鋸齒狀腺瘤

絨毛狀腺瘤、高級別上皮瘤變和鋸齒狀腺瘤容易復發和癌變,應當在息肉摘除術後3個月複查1次,若無異常,可延長至6個月~1年。

腸息肉是癌症“近親”?檢查出來一定要切除嗎?看完文章就清楚了

另外,除了定時複查,生活中也要注意護理,多吃水果蔬菜、減少紅肉攝入、保持低脂飲食,同時堅持有氧運動,戒菸戒酒,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潛藏的疾病風險,以免給息肉“捲土再來”的機會。

參考資料:

[1]李力人,林偉園。發現大腸息肉,切不切[J]。中國家庭醫生,2017:25-25。

[2]尹伊。腸息肉切除後,複查不可少[J]。江蘇衛生保健,2019:23。

[3]《息肉癌變風險有多大大多都是良性,腺瘤性的要警惕》。生命時報。2019-06-3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