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笛:廢墟之都

廢墟之都

柳 笛

柳笛:廢墟之都

也許,沒有哪座城市,在你還沒有去過、但只要想起它,就有了那麼持久的深情渴望,那麼強烈的內心震撼,那麼深沉的凝重思索,那麼眩目的璀璨輝煌。羅馬——正是這樣的一座城市。

公元2010年的初秋,當我在地中海迷人的陽光照耀下,小心翼翼地漫步在羅馬古城街道的時候,血脈頃刻澎湃,心跳驟然加速,腦海出現了片刻的斷層與暈眩。這種斷層與眩暈,完全是來自歷史深處的強大氣場與現實的強烈衝擊力所導致而成的。

已經是風燭殘年的古城牆將古城與新城分開。這些城牆遠沒有西安與平遙的城牆修繕的那麼完整,城牆由大塊整石疊加而成,既凝重斑駁,又氣勢恢宏。牆體大部分至今儲存完好,有的地方石塊已經塌落,在陽光下頑強矗立在那裡,讓人在這座牆垣的堅固雄渾氣勢下震驚。

這是進入羅馬古城區的標誌。

柳笛:廢墟之都

乘坐巴士進入古城,車子隨著舒緩有度的坡道如行舟一樣上下盪漾。路過卡拉卡拉浴場遺址,讓人不由地想到,羅馬帝國在財富極度集聚的時候,也是極盡奢侈。愷撒大帝的養子屋大維一統羅馬,在被稱為奧古斯都大帝的時候,繁華鼎盛的羅馬城奢靡享樂之風盛行,當時,僅公共浴場在羅馬就曾有八百多座。在卡拉卡拉皇帝執政時建造並以其名命名的卡拉卡拉浴場,就是當時帝國時期最奢華的浴場。浴場佔地十二萬平米,可供兩千餘人同時洗浴。浴池由大理石做成,有冷水、熱水、溫水不停供應,內有圖書館、商場、健身房,盡情滿足洗浴的人精神與肉體消耗的需要。可見當時人的奢靡追求。從遠處望去,卡拉卡拉浴場的巨大殘垣和遺骸,或頑強地挺立或無奈地癱倒,在一大片綠樹環繞的廣場中,鋪展出一片黃紅色的遺容。殘缺的宏大與靜穆,讓這座在當代人都難以企及的巨型浴場,呈現出古代城市的荒淫和神秘。

柳笛:廢墟之都

我站在了古羅馬競技場的廢墟前。這是一具龐大的、立體的、讓人震撼的殘骸。站在它面前,會覺的極度渺小,在它高大的身軀下,會感覺面對巍峨的一種壓抑與崇尚。雖然如今,圍牆已有半壁倒塌,殘破不堪,但它不屈的骨骼依然巍峨挺立,昭示著一種偉大和威嚴,展示著一種光榮和夢想。即使想看清它區域性的高度,都必須對它抬頭仰視。遙遠的公元69年,羅馬皇帝提圖斯為了慶祝征服耶路撒冷的勝利,驅使八萬多名俘虜,用了十一年時間,建成了這個圓形大劇場。它佔地兩萬多平方米,正中是競技場,看臺下是疏散通道以及囚禁角鬥士和野獸的八十多個囚室。可以乘電梯上到頂層,俯瞰建築的全貌。它的形狀就像我們今天的體育場,近五十米高的外圍牆是用磚石砌的三層石柱拱廊,周圍有八十個出入口,裡面階梯室的座位能容納五萬多名觀眾。在大劇場建成的時候,舉行了一百天的慶祝活動,在這個龐大的舞臺中,演繹了一場場驚心動魄、慘不忍睹的人與人、人與獸的角鬥。據史料記載,僅就這一百天的慘烈表演,就有三千多奴隸、五千多隻猛獸慘死在這個巍峨壯麗的建築裡。想想那些披著紫袍錦裘,帶著花冠的貴族們,歇斯底里的吶喊;一張張瘋狂得變形的高貴臉龐上,充滿了猙獰與狂躁,心裡很為這瑰麗文明中演繹的人性的劣根而痛心。

柳笛:廢墟之都

儘管眼前的競技場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雄偉與華貴,沒有了喧囂與慘烈,但是那宏大無比的建築規模,那周密的無可挑剔的完美設計,那每一處建造的巧奪天工,都令人歎為觀止。不要說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就是在今天,建造它也決非易事。看著這座體現了人類高度文明的建築,很難把它和野蠻和血腥聯絡在一起。可是,歷史畢竟是歷史。在這裡進行的五百多年的演繹,無數生靈命喪黃泉,那就是用殺戮象徵強大帝國的威嚴、用血腥蹂躪生命尊嚴的瘋狂時代。讓千萬觀眾痴迷得失去人性的羅馬競技場,分享著帝國的偉大,承載著野蠻與血腥,也目睹著帝國的頹廢與衰落。

那段關於帝國興衰的故事,就隱藏在殘缺斷裂的廢墟中,羅馬人不滅的風骨和精神,為這座千年廢墟灑滿了靈性的光輝,經久不朽。由於三世紀那場無名的大火,加之五世紀一場強烈的地震,受損的競技場被改為防禦的碉堡,在

帝國衰落之後,這座巍峨的競技場就成為獲得建築材料的採石場,一塊塊精美的花崗岩大理石從瑰麗的建築上被拆下來,運往羅馬各處,用衰落的輝煌裝點著新的輝煌。我們現在依然在頂禮膜拜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就被這裡的諸多石塊裝點著,延續著屬於古羅馬的驕傲。

柳笛:廢墟之都

離鬥獸場不遠,便是羅馬廣場廢墟——一片經過歲月的風霜雨雪依然綻放著光芒的聖地。古羅馬曾別稱為“七丘之城”,帕拉蒂諾、阿文蒂諾、坎皮多里奧等七座小山丘,猶似七星陣法,形成古羅馬的建築格局。在小山丘之間,密佈著古羅馬共和、帝國、中世紀、文藝復興以及十九世紀義大利王國時期的建築、遺址和廢墟。我是先登上古羅馬貴族豪宅集中地帕拉蒂諾丘的,一座座極度繁華的宮殿和豪宅只剩下赤裸的骨架,像巨大的恐龍化石一樣排鋪在山頂上,讓人在誇張尺度的廢墟里感受過往的浮華。從山頂上向下望去,羅馬廣場的大部分廢墟盡收眼底。在耀眼的陽光下,垂直而立的白色黃色的大理石石柱,遠遠望去尤其醒目,褐色的殘牆斷壁,在一個個不同的角落,或突兀拔起,或折戟沉沙,顯得更為凝重滄桑。順著寬窄適度的石徑、土坡走下山丘,便走入了昔日古羅馬帝國的中心,走入千餘年前人們心儀已久的地方。這裡曾經殿堂高聳,神廟林立,車喧馬嘶,富賈如雲,如今卻成了一片斷壁殘垣,滿目瘡痍。

柳笛:廢墟之都

靜靜地漫步於羅馬廣場裡,沿著橫穿於中央的“神聖之路”,腦海是一片極度膨脹後的空白。最為氣派的薩圖爾諾農神廟,是帝國最為壯觀的建築之一,是構築希望展示夢想的場所,眼下只剩下歲月斑駁並多處破損的八根石柱支撐的大門。農神廟,當時曾被人們視為重要的宮殿,在十二月祭農神的日子裡,奴隸被破例許可和主人開懷暢飲,人們互贈禮物,表達美好的祝願。據說這是聖誕節傳統的由來。

薩杜恩神廟,是羅馬最有名的神廟之一,曾是國庫所在地,愷撒當政時期曾貯有13噸黃金、114噸白銀和3000萬枚銀幣,收儲著帝國征戰南北的經濟,如今也只留下八根花崗岩圓柱,往日閃爍著財富光焰的殿堂如今冷落在一樣的廢墟中;

安託尼努斯和法烏斯提那的神殿, 是一座為紀念安託尼努斯庇護皇帝的妻子而建的廟宇,幾根巨大高矗的石柱傲視天穹,猶有當年風采,石柱下是一片破碎、斷裂的石樑。走在神殿的廢墟前,想到去年仍在手不釋卷的閱讀安託尼努斯這位睿智的皇帝的著作《沉思錄》,此時卻站在他所建造的神殿廢墟前沉思,不知冥冥中是什麼機緣?可見再堅固的殿堂都會被摧毀,而思想卻是不朽的。

曾經的元老院,是個四層建築物,是從共和時代到帝國時代政治的最高機關,是羅馬人從古希臘學習民主的殿堂,如今只剩下兩排堅挺的柱廊。在這裡似乎還能聽到曾有過的唇槍舌劍的雄辯,能聽到凱撒大帝在議事大廳震耳發聵的豪言;也似乎能看到被謀殺躺倒在議事大廳上的凱撒大帝二十三處刀口汩汩的血流……火爐神維斯太神廟,傳說這裡曾燃燒著象徵羅馬永恆的聖火,晝夜不息;處女祭祀之家,如今只剩下中庭花園和圍繞在四周殘缺不全的女祭司雕像,那曾經被尊為最為純潔美麗的少女居住的五十個聖潔的房間,也埋沒在石堆中;昔日高聳的蒂奧斯庫雷神廟,只剩下三根孑然兀立的石柱和光禿禿的廟墩基座;華麗的埃米利亞殿堂,只剩下一堆零亂的石塊;雄偉的馬森齊奧殿堂,只剩下幾堵厚厚的斷牆;維納斯女神廟、羅莫洛神廟、愷撒神廟、和平神廟,也都化作一根根斑駁脫榫的石樑、歪七倒八的石柱和一堆堆的殘磚碎石了……

柳笛:廢墟之都

在明媚的陽光照射下,厚重的古建築遺蹟形成了多樣的光影變化,古羅馬沉甸甸的歷史背景,使這個開放給遊客的廣場有著特殊的光芒,莊嚴肅穆與滄桑之感和歷史的凝重結合一起,思緒不禁飛越在古今之間。

我想,

羅馬城從它建城時的公元前753年算起,到今年已經是整整兩千七百六十多歲了,這樣的年齡,是該老邁了,以致老邁得滿城都是廢墟,滿城都是神秘的歷史。但它雖然老邁卻有睿智,雖然蒼涼卻有氣質,在米灰色的殘垣斷壁間,幽幽迂迴的正是屬於它特有的風韻。站在廢墟前,心中奔湧著歷史恢宏的畫卷:我彷彿聽到了古羅馬的統治者、被譽為一個真正男人的凱撒大帝的名言:“我來了,我看見,我征服”的氣吞山河,是的,他來了,他無可逆轉地改變了希臘羅馬世界的歷史,從而使羅馬展現出大氣磅礴的雄性化風格;我彷彿看到屋大維與安東尼刀光血影的權力之爭,以至血流成河;我彷彿聽到在羅馬城熊熊大火中尼祿皇帝的撫琴吟唱,從而在荒淫無度中奏起了輓歌;我彷彿看到君士坦丁大帝凱旋門前躍馬揚鞭,揮灑著西方世界“千古一帝”豪情……

無論是壯闊的古羅馬廣場,抑或是路邊一處細小無名的幾塊殘石,抑或是一節無名的斷壁廢墟,抑或是雕刻精美的的神龕柱基,在羅馬,都給予了無微不至的保護。走出羅馬廣場,依舊看不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許多的遺址廢墟,與低矮的現代建築相互依存,相映成趣。當代的羅馬就是一座建在廢墟里的城。

柳笛:廢墟之都

在羅馬,不能不看廢墟,也不得不看廢墟。有廢墟的羅馬,才是真正的羅馬。一段段傾塌癱倒的的城牆,一根根斑駁傲岸的羅馬柱,一座座殘破不堪的宮殿,一個個缺腿斷臂的絕美雕像,一節節不屈不撓的斷柱殘梁,一條條殘破而有序的古老通道……隨處可見,那種殘缺的古拙,那種滄桑的雄渾,給人以一種別樣的震撼的美。

羅馬廢墟見證了羅馬城兩千多年來的滄桑鉅變,述說著古羅馬帝國縱橫歐亞非、金戈鐵馬的輝煌。

柳笛:廢墟之都

一個不懂得尊重文明歷史的民族,必然會迷失在文明歷史的創造中。站在羅馬廣場的廢墟前,我想到了我們。我們現在的人似乎都有太多的英雄氣概、宏圖大略,總想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鑄造屬於自己的輝煌,因而就有了對歷史的輕視,缺失了對民族古老文明的尊重,從而使我們五千年文明的諸多遺蹟,或煙飛灰滅或改頭換面或愈漸消亡。於是,我對羅馬人由衷地驚歎和欽佩起來。他們不愧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一族。面對古羅馬文明的廢墟,他們沒有用挖掘機把它們推至毀滅,去建設百城一面的現代建築;也沒有在廢墟上打造古羅馬的舊時輝煌,用假文物招搖於世;更沒有爭破腦袋、畫地為牢,急功近利地創造旅遊收入。他們獨具匠心地將廢墟原封不動地儲存起來,儲存著那份塵封的歷史,儲存著那份文明的滄桑。因為他們懂得,廢墟是歷史和文明的見證,是一個民族精神血脈的遞延,是古代聯接現代的紐帶與橋樑。毀掉了廢墟也就毀掉了歷史和文明,也就迷失了民族精神的價值走向。也許正因為如此,羅馬人才以果敢的勇氣和超越自我的膽識,精心地保護著每一處廢墟,守護著自己民族的那份古老的文明。他們這種對於廢墟文明博大的包容,讓我肅然起敬。也

只有這種尊重和包容,今天我們才能在這座具有兩千七百多年曆史的羅馬古城中,體驗那遙遠歷史的絕妙迴響……

羅馬廢墟:一闋千年不朽的絕唱!一片永不落幕的輝煌!

(文內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