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知網?這個可以有

今年四月,中科院一則《關於即將停用CNKI中國知網的通知》火遍全網,一石激起千層浪,“天下苦知網久矣”聲音響徹全國南北,近8個月過去了,聲討的聲音幾近消失,問題解決了還是暫時忘卻了?不得而知。

知識付費,多少算高,多少算低?沒有公論,更無法統一標準衡量,那麼能不能讓知網免費呢?筆者以為:這個可以有。

一個開放的、百科式的、低成本使用的知識庫是一個科技立國的新型國家的必須。一個在資訊科技越來越發展,資訊需求越來越廣泛的今天,知識本身的傳播不應受到阻礙,壟斷學術資訊的做法,固然能滿足企業的盈利目的,卻無助於學術事業的發展。要想推動學術資訊的自由傳播與互動,應當打破知識壟斷與資訊壁壘,或者說,起碼應該想辦法降低學術資訊的傳播成本。剛剛結束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戰略要求,從這個層面上講,一個開放的、百科式打破知識壟斷與資訊壁壘的知識庫,進而為廣大立身投入科技創新的踐行者們創造最低成本、最為便捷的道路、通道成為必然標配。

首先,“知網”是整個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其中的一部分。1998年,6月,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中國期刊網”開始上線服務,這就是今天知網的前身。 到了2003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中國期刊網發展為集期刊、報紙、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圖書、年鑑、多媒體教育教學素材為一體的知識服務網站,“知網”也因此應運而生。 也就是說知網是國企背景,國家投資的。

其次,一篇論文平均付費3元左右,單看這一金額,似乎並不算高。學生寫畢業論文也好,完成日常學術任務也罷,不可能只下載一兩篇論文。如果再算上日常的學術閱讀所需要的文獻下載量,學生們花在知網上的錢不容小視。而且,在畢業論文的付費查重上,很多學生不得不繳納上百元的費用,來獲得一個查重結果。對不少學生而言,這筆消費堪稱“割肉”,又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因此讓不少學生、包括一些科研者因為“節檢”需要而有太多放棄,不利問題研究的深入。

最後,

“我自己下載還要付費,我本人卻從沒拿到過一分錢稿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89歲的退休教授趙德馨被中國知網擅自收錄100多篇論文,透過訴訟方式維權,最終獲得勝訴,而其它眾多沒有訴訟的作者呢?包括筆者也有幾篇,但自卑於“貢獻值”太低怕被怡笑而作罷,也就是說,知網收集資料的成本只在自己員工的人工,而無其實更為昂貴的“版權”成本。

綜上,免費知網?筆者以為,這個可以有,畢竟,把幾個收集資料的員工轉為體制內,對一個國家來說,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