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怎樣才能被解決?

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怎樣才能被解決?

一臺純電動車,續航多少才沒有里程焦慮?

答案是:沒有最長,只有更長。400、500km不夠看,700、800km不算啥,1000km以上才剛及格。彷彿只有無限延展的數字,才能緩解人們無限焦慮的內心。

注意是“緩解”不是“解決”,因為焦慮是一種情感反應,每當續航比例低於30%甚至50%時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而不會因為續航數字的增加就得到徹底化解。

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怎樣才能被解決?

為了緩和這一矛盾,也為了增加產品亮點,更為了再多賣幾輛車,廠商們會盡可能地把續航里程做大一點,讓人們的焦慮情緒來得更晚一些。

雖然暫時無法從根源上搞定,但至少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非常高漲,辦法也是五花八門:增大電池容量、減小風阻係數、降低整備質量、提升三電效率……

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怎樣才能被解決?

在上述幾項措施中,“增大電池容量”是最直觀有效的,50kWh能跑400km,那100kWh是不是就能跑800km?就好比吃飯,一碗不夠吃,那兩碗總差不多能吃飽了吧。

與此同時,“增大電池容量”也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案。

畢竟“吃兩碗飯”這種事,上至80歲老人、下至3歲小孩,沒有誰是不能幹的,無非就是增加了成本而已。

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怎樣才能被解決?

只是,電池容量和續航里程之間並不是想象中的正比關係,二者更類似“對數函式”的增長趨勢。也就是說,

隨著電池容量的增加,續航里程的增加速度會越來越慢。

那麼,“堆砌電池以提升續航里程”這件事是不是具有實際意義呢?是時候該審視一下了。不過在討論這個關鍵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清楚另一個問題:

是什麼,在無形中霸佔了你的續航?

先說風阻係數。根據汽車空氣阻力計算公式Fw=Cd·A·1/2ρv²(Fw為空氣阻力,Cd為風阻係數,A為車輛正投影面積,ρ為空氣密度,v為行駛速度)可知,風阻係數越大,空氣阻力就越大;行駛速度越高,空氣阻力則呈平方比例增加,當車速為80km/h時,車輛約60%的能耗都在克服風阻。

對汽車來說,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引數,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車的動力性和經濟性。

只是在古早的燃油車時代,風阻係數的受重視程度並不是很高,一方面因為內燃機+變速器工作特性的緣故,中高速工況正是其經濟運轉區間;另一方面也因為燃油車從沒有續航焦慮。

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怎樣才能被解決?

賓士VISION EQXX,整車風阻係數0。17Cd,撞風面積2。12m²

過渡到而今的電動化時代,風阻係數的影響被無限放大,和內燃機工作特性截然不同,電動機在中高速工況下最是耗電。係數越大,電耗越高;車速越高,電耗越高;二者疊加,電耗更高,續航更短,焦慮也更明顯。

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怎樣才能被解決?

極氪009,整車風阻係數0。27Cd,撞風面積未知

由此,還可以帶出影響續航的另一個因素——車輛正投影面積,通俗來講就是撞風面積,該面積越大,空氣阻力就越大,續航里程就越短。

這樣一來,即使在風阻係數相同的前提下,MPV和SUV等車型天然就要比轎車、跑車等受到的阻力更大,相應的也會更加耗電。

其次,整備質量、三電系統效率、機械傳動效率等因素也會影響到車輛的電耗和續航。相對而言,這幾點理解起來會更加容易。

整備質量越大,推動其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大,同等電量下續航里程就會越短;三電效率和機械效率越低,動力傳遞過程中損耗的能量就越多,續航里程也就越短。

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怎樣才能被解決?

除此之外,還有輪胎、電機功率等也是影響因素。

輪胎和滾動阻力息息相關,換一條寬度更窄的輪胎,也能降低電耗、提升續航。典型代表如進口寶馬i3,一臺售價超過30萬的“豪車”,後輪寬度175mm,前輪寬度155mm。

電機功率和電耗水平更是直接相關,如果把低電耗作為最高目標,那減小電機功率也是可行之策。典型代表如豐田bZ4X,最低11。6kWh/100km的電耗成績是不錯吧?用動力換的,兩驅版車型最大功率150kW,搭載兩臺電機的四驅版車型最大功率也只有160kW。

以上種種,若是做得不好,都會讓電動車千金難買的續航里程耗費於無形之中。但不論怎樣,電動趨勢無法逆轉,續航焦慮也得想辦法解決。

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怎樣才能被解決?

如何造一輛不焦慮的電動車?上述幾點其實都是解決辦法。

只是,降低風阻係數、提高系統效率等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到頭來還可能勞而無功;換用窄輪胎、縮小電機功率等不符合市場需求,一不小心就要被輿論淹沒。

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怎樣才能被解決?

對比之下,好像還是堆砌電池來得更實在一點,即使它會使成本高築、重量陡增,但畢竟能帶來可觀的續航增長,更能大幅增加話題度,進而帶來銷量上漲。

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在其它措施尚不能較好實行的前提下,堆砌電池得到了諸多主機廠的認同。

比如極氪009,低配車型搭載116kWh電池,續航702km,高配車型搭載鼎鼎大名的寧德時代麒麟電池,容量為140kWh,續航822km(均為CLTC工況)。除此之外,二者在配置方面無任何差異,相當於8。9萬帶來了120km的續航提升。

比如蔚來ET7,目前提供75kWh和100kWh兩種規格電池包,對應的續航里程分別為530km和675km(CLTC工況),配置方面也無二至,相當於5。8萬帶來了145km的續航提升。另外還有期貨性質的150kWh固態電池,號稱續航能達到1000km(NEDC工況),等比例換算,售價可能去到60萬元上下。

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怎樣才能被解決?

眼下的問題是,在現有技術支援下,堆砌電池帶來的續航提升已微乎其微。再考慮到成本及重量的增加、充電快捷度和便利度等因素,文章前半部分提出的問題也就有了相應的答案:

堆砌電池,實在是沒有意義,也救不了續航焦慮。

7月初,鄙號曾在文章《麒麟電池,殺不死燃油車》中提到,寧德時代麒麟電池主要是結構創新,已基本達到瓶頸,尚不能達成革命,而高企的成本則成為較大限制因素。透過極氪009來看,續航提升確實有限,成本提升卻著實不低。

9月中,鄙號還曾在文章《換電vs超充,沒有贏家》中提到,受限於電網容量、無序充電行為等因素,所謂的超充其實很難達成,體驗更不能全面升級。

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怎樣才能被解決?

如此,

廠商們我行我素般地“無腦”堆電池背後,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增加話題度。

比如,我首搭麒麟電池,我很厲害;我續航1000km,我也很厲害。哪管它價格有多高、體驗有沒有提升、焦慮有沒有緩解,只要能影響使用者心智就行。

只是在電池技術創新乏力、電動車生態尚不夠完善的現狀面前,“8。9萬買120km續航”這種事就顯得大可不必,因為它帶來的體驗提升實在是非常有限。

歸根結底,汽車是一項系統工程,講究的是一個平衡之術。

與其在沒有意義的地方瘋狂“內卷”,不如留出精力來真正提升使用者體驗;要是真覺得自己在各方面都已經堪當“卷王”了,那不如就降降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