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你的溝通能力?用熊浩的思維模式和方法,讓你的溝通更順暢

本文來自得到APP課程《跟熊浩學溝通》。

溝通,中文意思是“使得兩方聯通”,回到造字之初,山川溝壑皆為溝渠,我可一步跨過。

英文一般寫成:communicate,牛津字典第一條釋義為:to exchange information, news, ideas, etc。

在理解完字面的意思之後,我們需要正視的一件事:廣義的溝通幾乎是現代生活的命脈。所以我們從這一塊開始探討:所以我借用熊浩的觀點:

為實現具體目標而進行一場有效的對話

根據思維的習慣,我們略作提升,借用兩個思考工具:系統思考和結構化思考。

系統思維告訴我們:系統有自己的目標,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會圍繞目標進行調整。

結構化思維角度出發:任何事情都可以進行拆分重組,觀察機理。我們將溝通拆分為四個維度:

結構、性質、目標、風格

好了,工具和前提都說好了,那我們開始解刨這隻麻雀。

第一部分:溝通結構討論

“定事之前,先定勢”,先判斷到底誰求誰,誰更需要誰,再選擇溝通的方法。

既然基於實現目標,那麼溝通的物件身上都會直接或者間接的有你需要的東西。那麼從便產生了權力結構問題:決定權在他人、決定權在第三方、決定權在雙方手中。(沒有決定權完全在自己手中的選項,不然直接指揮就可以了)

1、決定權在他人:

說服

這種局面的本質:就是控制權不足,只能去影響。根據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中所提,將影響力劃分為6個要素:互惠、稀缺、從眾、權威、一致和喜好。一般的溝通如果撬動了這6點,那麼成功機率會很大,除非你找錯了人。

舉例說明:“雙十一”購物節

“互惠”——當天購物有優惠,買的越多,折扣越大。

“稀缺”——購物網站會提醒你,距離“雙十一”結束還有3個小時,過了這個村,還要等一年。

“從眾”——網站會不斷提醒你,已經有多少人買了。這點在其他電商平臺都可以顯示。

“權威”——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

“一致”——檢查下購物車,去年你買了,今年還會買,人一般都會“自證預言”。

“喜好”——參考“明星同款”

這些影響因素的底層生物驅動力,是人利用的人恐懼。人的社會性、逐利性,讓人害怕自己跟別人隔離開,也害怕失去。同時又有個人的獨立思維。所以在說服過程中,要適度造成你不這樣,就會那樣的感覺,這個“那樣”就是人所害怕的局面,比如被群體孤立、利益受損等。

當然購物網站裡面有大量的“行為設計學”,並不是單單隻有這些表面的溝通機制,後期的文章裡,我會嘗試解讀“行為設計學”。

2、決定權在第三方:辯論

首先明確一點,辯論的目的不是讓對方“無話可說”。你只需要讓裁判覺得你說的更好就可以。同樣在職場上,你與同事之間的意見分歧需要領導決定的話,你不需要讓你的同事認可你,讓老闆覺得你的方案更好就可以了。

3、決定權在雙方:談判

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釋放善意,做到資源交換、互相協作,才可以創造1+1>2是的局面。

第二部分:溝通性質討論

這個性質,其實指的是分歧的性質。(沒分歧就不需要溝通,幹就完了)

照例結構分析:分為利益分歧和認同分歧。

1、利益分歧:最常見

透過

“利益的定位與挖掘”、“選項的分類與創造”、“標準的設定與運作”、“替代方案的分析與評估”,

後期透過談判模組進行討論。

2、認同分歧,主要指意見分歧

這類分歧往往最容易引發極端情緒化。比如“中醫”“宗教信仰”“特朗普”“小鮮肉”“日本問題”。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涉及到“身份認同”,讓人明確“我是誰”的核心命題。

按照哈佛大學“丹尼爾·皮夏羅“的理論:認同有五根支柱:

信仰、儀式、忠誠、價值觀、情感重要經歷

。如果這五個支柱收到冒犯,你就會感覺到強烈的認同分歧。我們可以舉例說明:

信不信

宗教

的人對於上帝的態度。如果你去告訴一個信上帝的人,沒有上帝。對方心理肯定不爽。擱在中世紀,馬上就拉去火刑了。

儀式

:春節回家,老家男性都要磕頭拜年,你偏偏要說,祖宗已經死了,磕頭又有什麼用?你爹削你不?

忠誠

:被下屬背叛、兄弟背叛、愛人背叛,是不是會覺得人生灰暗,世界惡意重重?

價值觀

:你覺得奮鬥才有意義,人家覺得拼爹就是很爽。你倆能成朋友嗎?

情感重要經歷:聊一下初戀對你的影響先?

馬克思·韋伯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這種認同分歧深刻一點,就是“撕別人的網“。

那這事咋辦呢?

講故事,別講道理。(此處可以切換到系統思維視角了)

你覺得那個跟你意見不合的“傻叉“,直到你看到他的成長經歷,他貧苦的童年,病弱的父母,你才能明白為什麼他對錢這麼看重。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到對方的故事裡,走一下對方的“光陰長河“,我們就會對對方的處境產生真實的感受,我們會想:換成我可能也會這樣,甚至不如他做得好。他是一個系統,從過去的環境走來,產生了這樣的行為。如果你只看這一點行為,放在你的系統裡,當然難以理解。如果你告訴非洲同胞,我最近特別反感特朗普,他會怎麼跟你對話?

所以當我們在認同分歧的時候,不要去用道理說服對方。也不要說,你不這樣就是傻叉。而是要把自己為什麼這樣做的故事講出來,讓對方知道真實的世界五花八門。(警惕“資訊繭房“帶來的虛無認同。忽視掉現實世界的多樣性,是造成目前人對於自己意見逐漸走向偏執的原因之一)。

舉個例子:“二桃殺三士“我們不會理解,為什麼他們會因為一個桃子引發的面子問題,拔刀相向。但是如果你走到那時候的故事裡,看看當時的生活質量,當時的社會風氣,當時不要面子人的處境之後,也許你會有一種“理解之同情“。

點評容易,做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