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製程工藝變天,“奈米數字遊戲”裡的“貓膩”要被終結了

一直以來,製程節點都是衡量工藝演進的重要數字。一串看似無規律的數字,實際上背後隱含的是摩爾定律所劃分的電晶體柵極最小線寬。

但摩爾定律每兩年翻一番速度之下,早在1997年柵極長度和半截距就不再與這種節點名稱匹配。更何況行業已逼近1nm的極限,行業需要更加科學和更加精密的表述形式。

日前,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重磅宣佈公司有史以來最為詳細的製程技術路線圖,不僅宣佈在2024年進入埃米(Ångstrom)時代,還宣佈了將以更加科學先進的方式度量製程節點。除此之外,與之相關的突破性架構和技術以及未來的規劃逐一被披露。

重磅!製程工藝變天,“奈米數字遊戲”裡的“貓膩”要被終結了

製程節點進入埃米時代

在製程節點方面,帕特·基辛格宣佈將會以每瓦效能作為關鍵指標來衡量工藝節點的演進,這是因為對於半導體產品來說,PPA(performance,power and area,效能、功耗、面積)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按照目前的進度來說,英特爾在去年架構日正式宣佈10nm SuperFin,並在後續新品中使用。展望後續,將會以全新的方式命名。

Intel 10nm SuperFin:

這項技術是在2020年架構日正式宣佈的,同年7月在Tiger Lake中使用;後續2021年至強Ice Lake和Agilex FPGA新產品中也已開始使用。

彼時英特爾宣佈的SuperFin技術,是一項媲美製程節點轉換的技術。SuperFin其實是兩種技術的疊加,即Super MIM(Metal-Insulator-Metal)電容器+增強型FinFET晶體。從引數上來看,增強型FinFET擁有M0和M1處關鍵層0。51倍的密度縮放、單元更小晶體密度更高、通孔電阻降低2倍、最低的兩個金屬層提高5-10倍電遷移。

Intel 7:

英特爾此前稱之為10nm Enhanced SuperFin,即對SuperFin技術繼續打磨。Intel 7將會亮相的產品包括2021年面向客戶端的Alder Lake以及 2022年第一季度面向資料中心的Sapphire Rapids。

據介紹,透過對FinFET電晶體最佳化,每瓦效能對比此前釋出的10nm SuperFin提升約10% - 15%。最佳化方面包括更高應變效能、更低電阻的材料、新型高密度蝕刻技術、流線型結構,以及更高的金屬堆疊實現佈線最佳化。而在本次宣佈中英特爾徹底刪除掉“nm”,改為綜合PPA評定的每瓦效能。

Intel 4:

英特爾此前稱之為Intel 7nm。Intel 4將於2022年下半年投產,2023年出貨,產品包括面向客戶端的Meteor Lake和麵向資料中心的Granite Rapids。

需要注意的是,Intel 4是首個完全採用EUV光刻技術的英特爾FinFET節點,EUV採用高度複雜的透鏡和反射鏡光學系統,將13。5nm波長的光對焦,從而在矽片上刻印極微小的圖樣。相較於之前使用波長為193nm的光源(DUV)的技術,這是巨大的進步。與Intel 7相比Intel 4的每瓦效能提高了約20%。

Intel 3:

Intel 3繼續受益於FinFET技術,Intel 3將於2023年下半年開始生產相關產品。

這是一個比通常的標準全節點改進水平更高的電晶體效能提升。Intel 3將實現更高密度、更高效能的庫;提高了內在驅動電流;透過減少通孔電阻,優化了互連金屬堆疊;與Intel 4相比,Intel 3在更多工序中增加了EUV的使用。較之Intel 4,Intel 3將在每瓦效能上實現約18%的提升。

Intel 20A:

PowerVia和RibbonFET這兩項突破性技術正式開啟了埃米時代,Intel 20A預計將在2024年推出。所謂Intel 20A中的“A”代指埃米,1埃米Angstrom =10^-10,1奈米=10埃米。

根據介紹,PowerVia是英特爾獨有、業界首個背面電能傳輸網路,它消除晶圓正面的供電佈線需求,最佳化訊號佈線,同時減少下垂和降低干擾。RibbonFET是英特爾對於GAA電晶體的實現,是公司自2011年率先推出FinFET以來的首個全新電晶體架構,提供更快的電晶體開關速度,同時以更小的佔用空間實現與多鰭結構相同的驅動電流。

Intel 18A:

這僅僅是一種前瞻性說法,未來英特爾將會繼續提升RibbonFET,Intel 18A是面向2025年及更遠的未來的。此時,行業將繼續向更小的埃米提升。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英特爾還將會定義、構建和部署下一代High-NA EUV,並有望率先獲得業界第一臺High-NA EUV光刻機。英特爾正與ASML密切合作,確保這一行業突破性技術取得成功,超越當前一代EUV。

重磅!製程工藝變天,“奈米數字遊戲”裡的“貓膩”要被終結了

圍繞電晶體結構轉變的製程節點

透過觀察路線圖,實際上Intel制定的發展路線是圍繞電晶體結構進行轉變的。在步入埃米時代Intel 20A之前,FinFET(Field-effect transistor)工藝仍然擁有極大的最佳化空間,在步入埃米時代後直接轉向GAA(Gate-All-Around)的RibbonFET。此前臺積電也曾表示,決定仍讓3nm製程維持FinFET架構。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時下先進製程技術方面,使用的均為FinFET(Field-effect transistor)技術,7nm是FinFET的物理極限,但得益於深紫外(DUV)和極紫外(EUV),製程得以突破7nm、5nm。因此,不難看出Intel的想法與行業是一致的,在Intel 4時候完全引入EUV光刻技術,繼續讓FinFET結構發揚光大。

當然,英特爾的FinFET與行業不同之處在於疊加了Super MIM(Metal-Insulator-Metal)電容器,變為SuperFin技術。該技術由一類新型的“高K”( Hi-K)電介質材料實現,該材料可以堆疊在厚度僅為幾埃厚的超薄層中,從而形成重複的“超晶格”結構。 這是一項行業內領先的技術,領先於其他晶片製造商的現有能力。

透過這樣的疊加和對FinFET結構的繼續最佳化,可以支撐製程節點轉換到等效2nm節點。但FinFET畢竟有極限,在製程到達埃米級別之時,英特爾選擇的也是GAA結構。學術界普遍認為GAA是3nm/2nm之後電晶體的路,廠商也有類似GAAFET的釋出。

英特爾將自己實現的GAA稱之為RibbonFET,這是一種將柵極包裹在源極和漏極的工藝。而從此時開始,Intel也將會引入更高精度的EUV技術,稱之為High-NA EUV,幫助實現埃米級別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High NA EUV光刻機可謂是炙手可熱的產品,其目標是將製程推進到1nm以下,而傳言中該光刻機成本甚至超過一架飛機,大約3億美元。

重磅!製程工藝變天,“奈米數字遊戲”裡的“貓膩”要被終結了

為什麼英特爾執意要把數字放到埃米級別?從英特爾CEO的話中我們可以窺探一二,帕特·基辛格說:“摩爾定律仍在持續生效。對於未來十年走向超越‘1nm’節點的創新,英特爾有著一條清晰的路徑。我想說,在窮盡元素週期表之前,摩爾定律都不會失效,英特爾將持續利用矽的神奇力量不斷推進創新。”

英特爾既是摩爾定律的發源地,也是忠實的執行者。按照摩爾定律原本的劃分方式2nm到1nm之間實質上還是擁有很大的發掘空間,而到1nm之後行業也需要一種全新的劃分方式來定義製程節點。此前,行業一直在廣泛討論矽極限的1nm之後的世界,英特爾則直接給出答案——埃米。

“奈米數字遊戲”或被終結

英特爾將製程節點變為每瓦效能的測量方式實際上也是有過先例的。在筆者看來,這種度量方式更加客觀,更能讓行業進行客觀的效能對比。

另外,筆者認為,這種轉變也是為了此前帕特·基辛格宣佈的IDM 2。0的推進做準備。IDM 2。0中,英特爾不僅要開放代工業務,也將引入外部代工,以全新的製程節點測量方式能夠方便客戶進行橫向對比。

資料顯示,2017年英特爾引入了電晶體每平方毫米以及SRAM單元尺寸作為客觀的對比指標,臺積電7nm為90 MTr/mm2,而英特爾的10nm為100 MTr/mm2,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業界一直傳言英特爾的10nm和7nm效能相當。

此前,筆者也曾撰文評論過行業存在的“奈米數字遊戲”現象。雖然製程節點在發明之初,代指的還是柵極長度,但其實從1997年開始,柵極長度和半節距與過程節點名稱不再相匹配,之後的製程節點實際意義上不再與之相關。

代工廠在電晶體密度增加很少情況下,仍然會為自己製程工藝命名新名,但實際上並沒有位於摩爾定律曲線的正確位置。

臺積電營銷負責人Godfrey Cheng其實曾經也親口承認,從0。35微米開始,工藝數字代表的就不再是物理尺度,而7nm/N7只是一種行業標準化的屬於而已,此後還會有N5等說法。同時,他表示也確實需要尋找一種新的語言來對工藝節點進行描述。

筆者認為,英特爾在率先使用這種度量方式之後,能夠有效敦促行業形成標準規範。誠然,英特爾並沒有強制要求行業進行統一度量,但英特爾仍然是以開放的態度願意將這種規則分享於外界,讓摩爾定律得以在正確的道路上發展。

重磅!製程工藝變天,“奈米數字遊戲”裡的“貓膩”要被終結了

封裝影響下的摩爾定律

當然,不容忽視的是,封裝技術正在成為摩爾定律的新拐點。一直以來,英特爾都將製程和封裝放在一起,此次也有全新的封裝技術被披露。

2。5D封裝方面,英特爾宣佈下一代Sapphire Rapids伺服器 CPU將成為採用EMIB(嵌入式多晶片互連橋接)批量出貨的首個英特爾®至強®資料中心產品。根據解釋,這是業界首次透過EMIB將兩個光罩尺寸的器件連線在一起,最終讓器件效能和單片處理器是一樣的。另外,英特爾還宣告了下一代EMIB的凸點間距將從55微米縮短至45微米。

3D封裝方面,Foveros將會開創下一代Foveros Omni技術以及對Foveros Omni的補充技術Foveros Direct。Foveros Omni之前名為ODI(Omni-Directional Interconnect),Foveros Direct之前名為Hybrid Bonding技術。當然本次宣佈並不只是名字的統一,相關技術也將會持續推進。

從技術角度來看,Foveros Omni允許裸片分解,將基於不同晶圓製程節點的多個頂片與多個基片混合搭配,透過高效能3D堆疊技術為裸片到裸片的互連和模組化設計提供了無限制的靈活性。Foveros Direct則實現了向直接銅對銅鍵合的轉變,可以實現低電阻互連,並使得從晶圓製成到封裝開始,兩者之間的界限不再那麼截然。

封裝雖然和摩爾定律沒有直接關聯,但卻又影響著摩爾定律的發展。這是因為封裝能夠減少晶片間的凸點間距,增大凸點密度。整體的密度越大,實際上也代表著單位面積上電晶體數量越密。英特爾一直洞察到這種關係,所以在此前宣佈的六大支柱中是“製程&封裝”這種合併的關係。

重磅!製程工藝變天,“奈米數字遊戲”裡的“貓膩”要被終結了

總結

除了技術上的宣發,英特爾宣佈了兩個重磅的合作訊息:AWS將成為首個採用英特爾代工服務(IFS)先進封裝解決方案的客戶,高通將成為採用Intel 20A先進製程工藝的客戶。

製程節點從逐漸偏離物理量約束,到逼近1nm極限,英特爾率先為行業鋪墊了前路。除了製程節點,還要關注異構整合這一路徑。據透露,未來英特爾會在每個節點上公佈工藝是如何整合的,這超出現在行業命名方法之外,這也是未來整個行業也需要帶進來的一個觀念。

遠望未來,製程和封裝技術將繼續飛揚。在窮盡元素週期表之前,摩爾定律都不會失效,探索之路依然長路漫漫。

文/付斌,歡迎關注21ic電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