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概述三

一、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architecture) 是計算機網路的

各層

及其

協議

的集合。

1。1 分層

由於網路體系結構的不同,不同的網路無法互相連通(網路分層的原因)。1977年,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連,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成立了專門機構研究該問題。他們提出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 OSI/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也稱為法定標準。但是OSI由於實現

過分複雜

等原因,並沒有得到市場認可。非國際標準 TCP/IP 卻獲得了最廣泛的應用,也稱為事實標準。但最下面的網路介面層並沒有具體內容。因此通常綜合 OSI 和 TCP/IP 的優點,採用一種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路概述三

分層的好處:①各層之間是獨立的②靈活性好③結構上可分割開④易於實現和維護⑤能促進標準化工作

缺點:①降低效率

②有些功能會在不同的層次中重複出現,因而產生了額外開銷

注:OSI模型七層助記:

物聯網淑慧試用

物——-

理層,聯——-資料

路層,網——-

絡層,淑——-運

層,慧——-

話層,

試——-表

層,用——-應

1。2 協議

網路協議 (network protocol),簡稱為協議,是為進行網路中的資料交換而建立的

規則

標準

約定

。 協議可以類比交通規則,位元流在網路中傳輸的時候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計算機網路中的資料交換必須遵守事先約定好的規則。 這些規則明確規定了所交換的資料的格式以及有關的同步問題(同步含有時序的意思)。

二、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功能

為了實現通訊與資源共享,網路體系結構必須具有以下功能:

差錯控制

:透過某些手段使相應層次對等方的通訊更加可靠

流量控制

:控制傳送端的傳送速率,以防接收端來不及接收而遺漏資訊

分段和重灌

:共享的資料塊需要先劃分為較小的分組再傳送至接收端,在接收端重新組裝成完整的資料塊

複用和分用

:傳送端幾個高層會話複用一條低層的連線,在接收端再進行分用。

連線建立和釋放

:交換資料前先建立從傳送端到接收端的邏輯連線,資料傳送結束後釋放連線。

計算機網路概述三

在資料從主機1傳送到主機2的過程中,資料塊在傳送端一步步封裝成幀,到達接收端後再一步步剝去首部,還原為原來的資料塊。

本文有些內容引用的是《計算機網路計算》謝希仁第七版教材課件。限於個人水平,文中難免有錯誤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