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甲骨文勾勒出商朝歷史模樣

一片片甲骨文勾勒出商朝歷史模樣

一片片甲骨文勾勒出商朝歷史模樣

一片片甲骨文勾勒出商朝歷史模樣

本報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秦華文/圖)“殷契重光——天津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甲骨文聯展”正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館東臨展廳展出。此次展覽集合天津博物館和河南博物院館藏甲骨資源,為大家勾勒出商朝的歷史模樣。

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載體。甲骨文傳承數千年,是我國最早的成體系的成熟文字,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字形、意的基礎,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它是見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標識,印證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足跡。

甲骨文從清末發現至今已有120多年,經王懿榮、王襄等學者購藏,羅振玉、王國維等人的研究、著錄,甲骨文逐漸為學界所知。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天津與甲骨淵源深厚,最早發現和認識到甲骨價值並加以蒐購的學者之一王襄便是天津人。而王襄的兩本主要甲骨文著作《簠室殷契類纂》和《簠室殷契徵文》,均是以天津博物館的名義印行的。如今《簠室殷契徵文》中所著錄的甲骨,絕大部分成了天津博物館的館藏。除王襄之外,王懿榮、羅振玉、胡厚宣、陳邦懷等甲骨名家,也先後和天津結下了不解之緣。

而河南博物院收藏甲骨卜辭300餘片,絕大部分為1929、1930年河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前身)兩次考古發掘所得,還有一些來自20世紀50年代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從殷墟發掘、1966年從開封文物商店購入、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及個人捐獻。

本次展覽將天津博物館和河南博物院館藏甲骨資源匯聚一堂,分為“稽古:甲骨文發現前的殷商研究”“驚世: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探微:透過甲骨看商朝”三個單元。從展出文物和文獻資料中,觀者可以系統瞭解甲骨文的發現過程、歷史價值等,並透過甲骨刻辭所涉的商代祭祀、軍事、內政、田獵、農業、畜牧、天文、氣象、生育、疾病等諸多方面內容,對3000多年前的歷史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7月29日,感興趣的市民可預約免費觀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