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導語:上一篇我們深入分析了《山海經·中四經》,發現了雖然有資料失真的問題,但結合《水經注》等其他典籍,我們依然能夠定位記錄的山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中的擴充套件連結檢視。本文將繼續分析《中五經》,並在後邊的系列文章中,系統地解讀《山海經》,歡迎關注。

符合記載的尾部

我們先來看看《中五經》的線索(配合原文看更好):

首山:《中次五經》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

第十一山:又東十里曰屍山。屍水出焉,南流注於洛水;

第十二山:又東十里曰良餘之山。餘水出於其陰,而北流注於河;乳水出於其陽,而東南流注於洛;

第十三山:又東南十里曰蠱尾之山。多礪石、赤銅。龍餘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洛;

第十四山:又東北二十里曰升山。黃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

尾山第十五山:又東十二里陽虛之山。多金,臨於玄扈之水。

注意,《中五經》小結為十六山,實際記錄了十五山,少了一山。可以看出,《中五經》尾部位於洛河北邊、黃河南邊: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包含在《中五經》中的範圍

尾山“陽虛之山”正在這一帶: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陽虛山所在位置

陽虛山,又名陽峪,位於洛南縣城西北24公里處,相傳是倉頡築臺造字之處,附近的長水鄉西長水村有傳說中的“洛出書處”。洛南的遺址豐富得令人驚訝,從五十萬年前到4400年前的古人類遺址都有,甚至發掘出了舊石器時代和非洲相類的早期阿舍利工業器物,專家鑑定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的考古意義不亞於兵馬俑。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洛出書處”碑

洛南盆地正位於北秦嶺成礦帶上,在洛南縣蟒嶺南坡靈官廟—官坡地塹式峽谷內即有紅崖山古銅礦遺址,與第十三山中記錄的“多赤銅”相符: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陝西省成礦區(帶)的劃分》 宋小文,侯滿堂,陳如意

《舊唐書,食貨志》:“今商州有紅崖冶,出銅益多;又有洛源監,久廢不理。請增工鑿山以取銅,興洛源錢監,置十爐鑄之。”

注意,礦區一直在開採,往往遺留下的是廢棄時的年代遺址,所以紅崖山古銅礦遺址為唐代遺址。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古銅礦遺址

《中五經》尾部也記錄在《水經注》中:

《水經注·卷十五》:“洛水出京兆上洛縣遭舉山,《山海經》曰:讙舉之山,洛水出焉。…洛水又東,屍水注之,水北發屍山,南流入洛。洛水又東得乳水,水北出良餘山,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會於龍餘之水,水出蠱尾之山,東流入洛。洛水又東至陽虛山,合玄扈之水。《山海經》曰:洛水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是也。…其水徑於陽虛之下。《山海經》又曰:陽虛之山,臨於玄扈之水,是為洛汭也。”

《水經注·卷十九》:“渭水又東,合黃酸之水,世名之為千渠水。水南出升山,北流注於渭。”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洛河兩岸

其中的“玄扈之水”,與《中四經》銜接在了一起:

《中四經》尾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舉之山。洛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此二山者,洛間也。”

河流不同段往往有不同名稱,如長江即有七名,漢江也有五名,所以“玄扈之水”即為洛河段稱。

令人費解的首部

《中五經》的尾部好確認,首部卻令人費解。尾部六山是十幾二十裡地進行記錄,首部九山卻均為間隔幾百裡地記錄。尾部六山共計72裡,約合20公里;首部九山共計2910裡,約合786公里(關於《山海經》中的距離換算關係,請參閱

《山海經》的第一座山脈記錄了哪裡?不愧是中華龍脈

,在此不再贅述)。

尾部六山雖短,但已包含了紅崖山古銅礦遺址和陽虛山在內,所以我們可以視其為準確。但首部卻一直延綿到了青藏高原上的西寧附近: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按照《中五經》記錄的里程換算的距離

這是《南山經》和《西山經》記錄過的範圍。這說明了,《中五經》有可能有和前面幾經一樣的資料失真問題。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失真的竹簡

首山“薄山之首”證實了這點。“薄山”,不僅記錄在《中五經》中,還記錄在《中首經》中:

《中首經》首山:“《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

並且,兩者都是“…山之首曰…山”的特殊句式,說明了都是由不同的山系組成的,而“薄山”,即是兩者同屬的山系。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延綿的山系

我們知道,《中首經》記錄了中條山脈(相關內容請參閱

洛陽二里頭原名夏邑,卻不是唯一夏都,另一個在山西周家莊

,在此不再贅述),而中條山脈屬於秦嶺—大別深斷帶。在地質構造上,秦嶺—大別深斷帶主要包括陝南、豫西南的東秦嶺北坡和豫北、晉東南的中條山區,以及安徽、湖北、河南交界處的大別山區,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

古人便把中條山和華山看作一體,只是被黃河分割開:

《全後漢文·卷一百三·亢君神祠碑》:“夫中條之山者,蓋華嶽之體也。石堤樹谷,南通商雒,以屬熊耳。”

《水經注·卷四》:“左丘明《國語》雲:華嶽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蕩腳踏,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華巖。”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華山

《史記》中也記載了“薄山”的方位,與《中五經》相符:

《史記·封禪書》:“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

《中首經》及《中五經》除了“薄山”外,還分別記載了“歷兒之山”和“歷山”,也說明了兩者的強關聯性:

《中首經》第二山:“又東二十里曰歷兒之山。”

《中五經》第十山:“又東十里曰歷山。”

結合山脈的走勢、華山的位置以及文獻,我們可以推斷出首部所在,是在西安的臨潼區: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首部範圍

第二山及第五山則驗證了這點:

第二山:東三百里曰首山,其陰有谷,曰機谷。

第五山:東北五百里,曰條谷之山。

臨潼區有多條山谷,並有“一心一帶四區五穀”的規劃格局。

有夏之居與鬼方

綜上,我們可以畫出《中五經》的整條山系圖: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中五經》整條山系圖

可以發現,《中五經》記錄了洛河的源頭,與《中四經》一起記錄了整條洛河,也是關中進入洛陽盆地的除渭河—黃河外的另一條水路,在典籍中被記錄為“洛汭”:

《水經注·卷十五》:“《山海經》又曰:陽虛之山,臨於玄扈之水,是為洛汭也。《河圖玉版》曰:倉頜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即於此水也。”

這意味著“洛汭”包含了洛河沿岸的洛南盆地、盧氏盆地、伊洛盆地,為“有夏之居”: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洛河沿岸的盆地

《逸周書·度邑解》:王曰:“自洛汭延於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於三途,北望過於有嶽,鄙顧瞻過於河宛,瞻於伊洛。無遠天室,其曰茲曰度邑。”

第二山“首山”在《中五經》小結中記錄為“䰠也”,是整部《山海經》中唯一這麼記錄的山,與《中三經》中《山海經》裡唯一的䰠人武羅相對:

《中三經》第二山:“又東十里曰青要之山。䰠武羅司之,其狀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齒,而穿耳以鐻,其鳴如鳴玉。是山也,宜女子。”

《中五經》第二山:“東三百里曰首山。首山,䰠也,其祠用稌、黑犧、太牢之具、蘗釀,幹舞,置鼓,嬰用一璧。”

在《中三經》中我們已經分析過“鬼”與“䰠”(相關內容請參閱

原是伏羲氏族的領地!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準確記載在山海經中

,在此不再贅述),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關中地區與洛陽盆地的強關聯性,而這一帶也正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分佈區: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記錄了“䰠”的首山和青要山位置

“首山”在歷史上是非常出名的一山,是黃帝採銅處:

《史記·封禪書》:“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淮南子·地形訓》:“何謂九山?會稽、泰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

而在臨潼區的姜寨遺址,即發現有黃銅片、黃銅管等金屬物: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姜寨遺址出土的銅器

姜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驪山山麓臨河東岸二級臺地上的姜寨村。姜寨遺址具有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特徵,其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是罕見的。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型別、史家型別、廟底溝型別和半坡晚期型別(或稱西王村型別)。透過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半坡型別的年代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左右,史家型別為前3690年。遺址最上層,還有少量的陝西龍山文化遺存。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姜寨遺址出土的符號

從形態上看,臨潼區的洪慶山至驪山一帶如同山之探首,這大概是命名為“首山”的原因: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如山之探首的“首山”

結合《西三經》中關於黃帝的記錄以及我們的分析(相關內容請參閱

厚重陝西:軒轅黃帝肇基之地,帝顓頊築城之所

,在此不再贅述),我們可以發現“鬼”與“䰠”不僅與西王母息息相關,還與黃帝有密切聯絡。典籍中便有黃帝與黃帝的後代、楚之先祖陸終娶於鬼方氏的記載:

《世本》:“黃帝娶於鬼方氏。”

《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日祝融。。。。。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

《大戴禮記·帝系》:“吳回產陸終。陸終娶於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氏,產六子。”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黃帝畫像

而“有夏之居”的地理位置,也說明了“夏”與“鬼”“䰠”、與黃帝密切相關,“夏”是黃帝之後,與鬼方是聯姻混居狀態。後世典籍也記載了其中的關係:

《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史記·索隱》:“唐虞以上曰山戎 ,亦曰燻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獫狁,漢曰匈奴。”

《晉書·匈奴列傳》: “匈奴之類,總謂之北狄…夏曰薰鬻,殷曰鬼方,周曰獫狁, 今之匈奴。”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融合的龍圖騰

這意味著,甲骨文中沒有找到與“夏”和“黃帝”相關的字眼,也許是因為其時商朝將他們統稱作“鬼方”的緣故。由於大禹屬於“夏”的一員,又“興於西羌”,夏羌關係友好,所以,商還與羌作戰。注意,黃帝曾有數任,是文化聯盟中中部地區首領的稱呼:

《春秋命歷序》:“炎帝傳八世,五百二十歲。黃帝傳十世,一千五百二十歲。少昊傳八世,五百歲。顓頊傳二十世,三百五十歲。帝嚳傳十世,四百歲。堯治九十八年。重華(舜)治五十三年。”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鬼方是統稱,如狄還分北狄、赤狄、白狄、長狄等。雖然商朝可能對“夏”對黃帝有不同稱呼,但不代表他們分屬不同集團,各種稱呼最初也不帶有貶義。這需要深入剖析上古的“四帝”體系,初步分析請參見

中華文明起源:上古觀星授時,誕生了黃帝、炎帝,三星堆也受影響

,我們將在後文繼續。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甲骨文

第八山“朝歌之山,谷多美堊”,顯然指的是臨潼區中眾多山谷中的一個,不是商王的朝歌。

商王的朝歌是商紂王擴城後的稱呼,為商紂王的國都,據考證在河南鶴壁。朝歌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諸子中,《左傳》首先把朝歌同商的都城聯絡起來,《史記》衛康叔封衛和牧野之戰的記載,確證了朝歌作為商朝都城的具體位置。《史記》首開解釋朝歌含義的先河,《史記》以後多有文獻直稱朝歌為商都,《漢書》是現存較早記載朝歌為商都的文獻。《帝王世紀》明確了帝乙遷沬的故事,帝乙的子王,即帝辛(後世稱紂),也把朝歌作為都城。商朝後期,武丁由西亳遷沬,建立沬都,是為武丁城。《史記正義》記載“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後武丁遷北蒙,沬都廢置。其後武乙遷沬,文丁又都之;帝乙遷沬,紂又都之。後來殷紂王就武丁城擴而大之,並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為朝歌。

兩者應為重名,意為“早晨高歌”,有欣欣向榮的意象。

夏朝和黃帝為什麼沒有發現在甲骨文中?也許和鬼方密切相關

山歌

結語:在整部《山海經》中,唯《中三經》、《中四經》、《中五經》分別圍繞伊河、洛河、玄扈之水的三經,每山加總里程與小結里程相近,卻與實際里程出入巨大。其中《中四經》、《中五經》加總里程更是與小結里程完全相等,是《山海經》中唯二的兩經如此,顯得非常特殊和刻意,具體原因未知。我是蝦郎摘,別忘了關注我不迷路,歡迎朋友們點贊評論轉發。獨立研究不易,如能讚賞,不勝感激。本系列文章已完稿,出書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