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橋樑——思科

提起思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質量上乘的路由器。作為全球領先的網路解決方案供應商,思科製造的路由器、交換機等承載了全球80%的網際網路通訊,成為矽谷新經濟的傳奇。然而,有人說在雲計算的衝擊下,像思科這樣的傳統科技巨頭已是“行屍走肉”。那麼思科的未來道路真的崎嶇不平嗎?思科現在還好嗎?

2018年1月11日,以“網路·全智慧”為主題的2018思科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城市巡展於廈門盛大揭幕。此次活動深度聚焦全數字化轉型,展示了思科各個領域最前沿的技術創新與解決方案,深入探討了全數字化創新如何推動企業發展。這次巡展,展示了經歷34年磨鍊的思科面對未來的潛力與信心,同時也讓人不禁好奇思科過去的故事。

通訊橋樑——思科

1984年,思科在美國成立。思科的創始人是斯坦福大學的教師夫婦——萊恩和桑迪。萊恩和桑迪為了更好地傳達彼此之間的愛意設計了“多協議路由器”。這款路由器可將斯坦福校園內的各個計算機區域網聯在一起,形成統一的網路。它的出現標誌了網際網路時代的真正到來。兩年後,思科向猶他州州立大學提供了世界上第一臺路由產品——AGS(先進閘道器伺服器)。自此,思科正式走上了搭建世界網際網路通訊橋樑的道路。

從ADS開始,思科先後推出了700、800、100x等系列路由器,推動路由器技術的革新。

最新的Cisco® ASR 1000 系列嵌入服務處理器 (ESP) 處理 Cisco ASR 1000 系列匯聚業務路由器的所有網路資料平面流量處理任務。作為核心的 ESP ,在維持線路速度的同時啟用並開發了增強網路服務,不僅可以處理所有的基準包路由操作,包括 MAC 地址分類、第 2 層和第 3 層轉發、QoS 分類和 NetFlow 資料分組計費,還可執行高階服務,例如 IPsec 加密、NAT、防火牆等。

通訊橋樑——思科

除了路由器,交換機也是思科主要產品線之一。1994年,思科推出第一種面向客戶端/伺服器式工作組的智慧Cisco Catalyst系列交換機。此後的Catalyst系列交換機、Nexus系列資料中心交換機進一步奠定思科在交換機市場的地位。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思科不斷緊隨潮流,進行技術創新。

應對物聯網時代,思科推出Catalyst 9300 交換機系列,該系列是首批為利用思科 DNA 和軟體定義接入 (SD-Access) 實現完整交換矩陣控制而量身打造的平臺。不僅具有卓越的效能和豐富的功能,而且在安全性、 移動性、物聯網 (IoT) 和雲方面進行了突破性的創新。

思科的經營範圍幾乎覆蓋了網路建設的每個部分。思科產品以路由器、交換機為主,同時涉及人們熟知的IOS軟體,以及寬頻有線產品、板卡和模組等其他裝置。而這一切,歸功於世界最出色的企業經理人之一——約翰•錢伯斯。

錢伯斯從1995年開始擔任思科總裁兼執行長,只用4年多的時間,不僅使思科確立了在網際網路工業主要領域的領先地位,還拓展了新的市場領域。

在加入思科之前,錢伯斯曾於IBM、王安等公司供職。王安公司過度依賴過時技術導致業績滑坡的經歷,使錢伯斯意識到“無技術崇拜”的重要性。網際網路科技的變化莫測,誰也無法發明出所有的技術。於是錢伯斯不再滿足於公司自身對本領域技術的研發,選擇和思科的骨幹們密切關注市場,試圖透過併購來擴大思科的產業。他認為最理想的做法是買下正在研製新產品的新公司,在6至12個月之內推出一個出色的新產品,再透過思科現有的分銷渠道推向市場。憑藉這種方法,思科迅速成為網路交換機市場的佼佼者。

通訊橋樑——思科

思科作為全球領先的網路裝置製造公司,令無數人才趨之若鶩。思科也因此創造了獨一無二的CCNA、CCNP和CCIE認證系統。凡是具有一定計算機能力的人員均可報名參加Cisco培訓,透過國際認證考試,獲得Cisco國際認證證書。其中CCNA是一般性認證,CCNP代表資深工程師,CCIE則代表最高等級的專家。在很多網路人才心中,獲得思科的認證是對他們能力的一大肯定,也是他們求職時有利的“法寶”。

透過併購,思科的市場不斷擴大到全球各個國家。

1

994年,思科正式進入中國。在中國,思科設立了20個業務分支機構,並在上海建立了一個大型研發中心。在中國市場上,思科有個不得不提的老對手——華為。兩家的紛爭始於2003年。2003年,思科對華為提出起訴,稱華為竊取了思科的程式碼。這此官司於第二年以雙方達成和解協議終止。但思科與華為的競爭並未止步。不過在產品的穩定性、技術前沿的領導力等方面,目前華為與思科還存在不少差距。然而思科在中國的發展之路的崎嶇不平,不僅有華為競爭的阻力,其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

通訊橋樑——思科

2005年7月12日,承載著超過200萬用戶的北京網通ADSL和LAN寬頻網,突然同時大面積中斷。此次肇事的伺服器,正是思科的裝置。事故發生後,思科對外表態此事件“不說明思科產品存在安全隱患”,更矢口否認思科控制了骨幹網路,僅認為這是一起孤立事件。然而2011年至2013年的兩年時間內,全國各地因為思科“裝置故障”引發的通訊事故密集上演。但思科一再辯稱裝置不存在問題。經過專家多次研究分析,確認思科裝置出現錯誤,思科才被迫承認該裝置存在“技術漏洞”。思科此次的危機公關並不理想,其逃避責任的態度讓不少使用者對思科失去信心。

通訊橋樑——思科

此後,美國 “稜鏡門”事件再一次造成我們對思科信任崩塌。揭秘者斯諾登稱,美國國家安全域性透過思科路由器監控中國網路和電腦。思科參與了我國幾乎所有大型網路專案的建設,儘管思科發表宣告撇清與稜鏡專案的干係,但其在中國的輿論和競爭環境已變的十分尷尬。之後,我國開始關注並重視網路安全問題,並試圖用華為、中興等國內企業的裝置逐步替代思科裝置,思科在中國市場的進一步擴張也因此受到阻礙。

伴隨著網路裝置市場近年來的巨大變化,雲計算熱度不斷提升。雲計算的推出使得網路硬體裝置的需求不斷縮小。思科似乎並沒有準備好面對雲計算的挑戰,也未能及時認識到軟體和應用的崛起,因而在軟體市場上落後於亞馬遜、谷歌等公司。此外,頻繁的併購也抑制了思科內生式創新。思科內部的委員會系統在一定程度上也減緩了決策速度,繁重的會議佔用了管理層大部分時間,降低了思科的效率。

通訊橋樑——思科

思科自身存在的弊端,需要其認真的總結和調整,無論是內部發展策略還是外部戰略格局,思科都需根據時代靈活改變。在這一點上,思科選擇了混合雲作為新的發力點。所謂混合雲,即核心業務加入私有云,而常規業務執行在公有云上的服務模式。混合雲的模式無疑給思科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但從我們使用者自身來說,更希望思科能夠調整對我國使用者的態度,給予尊重,做真誠而負責的產品,保障我們的網路安全。一個公司的成功離不開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援,作為跨國企業的思科,只有對所有市場無差別對待,才能確保其在未來的發展中穩步前行,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