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和官渡的背後

梵高說三國

平城和官渡的背後

著名的學者薩孟武先生,曾經撰文說,劉邦不聽婁敬之言,而有平城之圍,袁紹不採田豐之策,而有官渡之敗。其事甚相似,而婁敬封侯,田豐不免殺身之禍。

所以薩先生的結論是,由於兩人的胸襟廣狹不同,劉邦成功,袁紹失敗。

平城和官渡的背後

我們先來看婁敬的故事。

漢高祖被匈奴包圍在平城之前時,曾經派婁敬出使匈奴,一探虛實。回來後的婁敬向劉邦彙報說:“兩個國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按常理應當一方向另一方高調地展示自身的強大,但這次我去了,匈奴人展示給我的都是老弱計程車兵和沒有鬥志的景象,這些都是反常和不合理的,一定是匈奴人早有準備,或許有奇兵和埋伏,我認為這個時候,不能立刻和匈奴作戰,而要有所防備。”

平城和官渡的背後

婁敬說這些話的時候,漢軍的大部隊已經按原定計劃出發了,所以劉邦大怒,斥責婁敬即是妄言,也是動搖軍心,下令把婁敬下獄關押,聽候發落。

平城和官渡的背後

平城之戰爆發後,匈奴果然在白登出奇兵設圍,劉邦被困住了七日,差點全軍覆沒。事後,回到後方的劉邦,立刻特赦了婁敬,並當著他的面說:“我沒有用你的建議,才有平城的失敗呀。”隨後封婁敬二千戶,關內侯,號建信候。

這是歷史上的一則佳話。

平城和官渡的背後

再看看田豐的故事。

袁紹兵敗於官渡之前,田豐也曾向袁紹建議說:“曹操善用兵,而且變化無方,雖然曹軍兵力比我們少,但一點也不可以輕視的,應當用持久戰來消耗曹軍。將軍你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可以外結各地英雄,內修農戰,然後挑選精銳的軍隊,組建成幾支奇軍,在合適的時機,出擊和騷擾曹操的大後方,讓曹操疲於奔命,他來救左邊,我們就襲擾右邊,他來救右邊,我們就襲擊左邊,這樣堅持一陣子,不但曹操轄區內的人民不能安居樂業,曹軍也一定疲睏不堪,而我們的消耗極小,戰爭的主動權就會在我們手裡,不用兩年,就可以輕鬆獲勝了。現在將軍您捨棄穩健的策略,選擇孤注一擲的立刻決戰,萬一不能如願,就要悔之莫及了!”但袁紹不肯聽,田豐又反覆的苦勸,終於惹怒了袁紹,於是袁紹也以動搖軍心的理由,把田豐下獄。

平城和官渡的背後

後來戰敗回來的袁紹,沒有像劉邦對婁敬那樣做,而是覺得因為沒有采用田豐的建議,感覺一定會被田豐恥笑的,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他選擇了提前處死田豐。這顯然是一個經典的失敗者範例。

平城和官渡的背後

劉邦是創業的梟雄,帝王心術,縱橫四海,而袁紹則被史書定評為外寬內忌,好謀不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的典型失敗人物,兩者的差距,集中的反映在這兩個故事裡了,這也是事實。

但我還有些不同的想法,成王敗寇是歷史的現實也是法則,所以相關歷史的描述不免也帶上了後人完美的後見之明,官修史書更是善為尊者諱,後來讀史人,於此應當時刻警醒的。

劉邦面臨的漢匈戰爭是民族戰爭,即使敗的狼狽,後方大致還算穩定,國本尚固,他對婁敬的大度,一是自信,二來也是實力使然,封賞婁敬,不但無損劉邦的威信,還能激勵將士感佩之心,也符合劉邦一貫的做派,即高明也合情。

平城和官渡的背後

反觀袁紹,袁曹之戰是內戰,官渡一敗,河北人心不穩,天下諸侯觀望猶疑的會更多,袁紹手下更是派系林立,互相攻擊是常態,基於形勢變化的叛變也時有發生,像之前的河北名將張頜就是因為內部矛盾,而叛變歸曹的。如果說官渡戰爭之前,袁紹還有那個威望和實力平衡各方,戰敗後的袁紹顯然更受制於內部的實力派系,袁紹之所以殺田豐,我覺得反映的是他當時虛弱的狀況,田豐的死,更多的是袁紹內部各派的傾軋導致,而不是袁紹的主觀態度決定的。畢竟,早年的袁紹也是以氣宇軒昂,容貌儒雅,又能廣結英士,很得人心而聞名的。

劉邦真的那麼大度嗎?天下底定時,不也一樣殺韓信,殺彭越,殺英布,相比之下,袁紹只殺了一個田豐。區別只在於時機的選擇,所以劉邦成功了,而袁紹是失敗者。

平城和官渡的背後

也許 一次失敗不足以改變所有,但一次致命的失敗卻一定會。我想,劉邦和袁紹,婁敬和田豐,他們之間不同的命運和選擇,很大程度上也是時勢使然,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又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後人或激賞,或嘆息,也是應有之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