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葉的始祖——菜茶

武夷山土生土長的有性繁殖茶樹群體種俗稱“菜茶” ,意思是這些茶就像門前門後所種的青菜一樣普通,只供日常飲用。菜茶芽稍肥壯,茸毛較少,產量較低,抗逆性尚強。做成各種的茶都適合。可以製作烏龍茶,也可製作紅茶和綠茶。

武夷山茶葉的始祖——菜茶

菜茶最早屬野生種,在漫長的歲月裡任其野生(與其他植物自然雜合後)而形成了不確定性,多樣性的特徵。形成了許多品種和名稱。究其原因:一來是武夷山的自然環境使然。武夷山地形是丹霞地貌,到處奇峰怪石,從大的來說,僅在風景區核心帶就有“九坑十八澗。”而就具體茶樹生長的環境來說,又各有各的特殊小環境,因而形成“一巖一茶”的奇特狀況。即使原先同一品種的茶樹,由於小環境的差異,就會產生品種變異。比如,同一片懸巖上,由於海拔垂直變化較大,頂部,中部,底部的光照、溼度、土壤、植被不同,所生長的茶樹就很容易產生變異。二來,主要是茶主們出於商業目的,爭相鬥奇,互造珍秘的結果。

武夷山茶葉的始祖——菜茶

某些品性特徵明顯、品質優異、價效比高的菜茶被發現後,被冠以“花名”進行單株採製,又作為“名叢”進行無性繁殖推廣,成為武夷巖茶眾多品種的主力軍。有些未曾被單株選育的菜茶,也被作為群體種進行有性成無性繁殖方式進行推廣種植。

武夷山是茶樹生長、繁育的樂園,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現已查明的山茶科植物共有10屬35種。現在,在武夷山溝谷坑澗裡我們還可以看到大量的菜茶。這些野生茶樹屬灌木型植株,多為小葉類,呈原始生長狀態。例如,在鬼洞、慧苑等巖山區仍然有許多菜茶。從樹形上看,這些茶樹樹冠不規則,半披張或披張,分枝密,葉形不規則。其花盛籽多,可供播種。另外,菜茶的芽期不一,早芽三月底開展,四月下旬開採。遲芽如不知春、水紅梅等要四月底開展,五月下旬開採,前後相差一個多月。以前,茶季時,同一片茶園由於不同茶生長期不同,茶農要前後採青3-5次。因這些菜茶分佈零星,需要手工一株一株地採青,極其費時費力,成本高昂,產量稀少,售價不菲,這也是巖茶高貴的因素之一。

武夷山茶葉的始祖——菜茶

用武夷“菜茶”青葉製作的成品茶稱為奇種,其外形緊結勻整,色澤鐵青帶褐,較油潤,有天然花香,香不強烈,細而含蓄,味醇厚甘爽,喉韻明顯,湯色橙黃清明。雖葉底欠勻淨,與其他茶拼配卻能提高味感。

武夷菜茶是一個優良的有性 系茶樹品種群體,是我國和世界植物分類學上中小葉茶樹的代表種群,堪稱茶葉品種的基因庫。千百年來,作為武夷山原產的主栽品種,武夷菜茶是形成武夷茶優良品質的種質基礎和內在因素。沒有菜茶,就無法形成今天各類品質優異的武夷茶。

武夷山茶葉的始祖——菜茶

現武夷山景區內所存的原生態菜茶也不多了,很多原有的菜茶都讓茶農給改種了其它品種,只是路邊東一棵西一棵的野生一點。但同屬武夷山一脈的桐木關,還存在著非常多的菜茶,被人們採下來後,製作成了正山小種和金駿眉,可以說,正山小種和金駿眉,是那些存世最老的茶樹,所綻放出來的奇葩。難怪它一到歐洲,立刻成為皇室的最愛,寵冠後宮。

武夷山茶葉的始祖——菜茶

武夷菜茶素來採用播種繁殖,由於各茶樹花粉自然雜交,致使群體內混雜多樣,個體之間形態特徵、特性各不相同。名叢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半天腰等,其實就是從菜茶中選出的珍稀單叢群體。可以說武夷山的大部分巖茶、桐木關的正山小種、金駿眉都是由菜茶製作而成的。

因此,人們把武夷菜茶視為茶樹品種的母體,或稱為武夷山茶樹品種的始祖。

部分內容參考邵長泉先生的《巖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