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本文共3455字,預計閱讀時長:4‘25“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你陷入了“迴圈怪圈”

朋友小雪這個月入職了一家創業公司,應聘的部門是今年6月份剛組建的,負責的也是公司的新專案。

昨天她微信上跟我說:“你知道嗎,我發現我們部門有個同事特有意思,我們每週要寫週報嘛,他給我看了他的模板,讓我參考他的去寫。

我一看就樂了,他在週報裡列的下週計劃,其實一個都沒完成,而且資料出入還特別大。

然後今天開會,他又給自己立了flag,內容跟之前寫的也差不多,不知道他這周立的flag會不會倒。”

“哈哈,立flag一時爽,一直立一直爽。”我跟小雪開玩笑地說道。

為什麼很多人立flag,臉被打得啪啪響,而後又不停地立呢?這讓我想起了Scalers在《持續行動》一書中提到的“迴圈怪圈”。

“迴圈怪圈“指的是開始時興奮熱切,在中間階段遇到突發情況手忙腳亂,在抵達終點前放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淪後,情緒平復,又會回到起點重新開始。

“世間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放棄,而是放棄過又想重新開始”,陷在“迴圈怪圈”中,目標會很難實現,也會很痛苦。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為什麼我們會陷入“迴圈怪圈”中呢?

陷入“迴圈怪圈”的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層面上的,主要包含以下三點。

原因一:掉進了“虛假希望綜合症”的陷阱

“虛假希望綜合症”是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波利維和赫爾曼提出來的。

《自控力》中說“虛假希望綜合症”是一種意志力陷阱,它總偷偷出現,偽裝成自控的樣子,但它不是能讓人做出改變的妙招,而是能讓你感覺良好的方法。真正讓人開心的事不是願望已經實現了,而是正準備奮鬥時候。

立flag,發誓去改變,會讓我們充滿希望,我們喜歡去幻想改變後的自己。但真正去做出改變時,挑戰卻會給你當頭一棒,獎勵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獲得。

當第一次面對挫折時,沒能達到預期目標會引發自我懷疑,接連受挫之後,大多數人會徹底放棄努力。

而後面對罪惡感、焦慮和壓力又備受打擊,需要再次擁有希望時,又會發誓做出改變。

“虛假希望綜合症”也就跟“迴圈怪圈”一樣,在「

情緒低落 - 決心改變 - 改變失敗 - 情緒低落 - 徹底放棄 - 再次下決心 - 再次失敗」

中迴圈往復。

下決心是改變過程中最容易的環節,也是最容易得到快感的時刻,而真正做出改變和付出努力的感覺,當然不能跟想象的感覺相提並論。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樂於一次次放棄,又重新開始,而不是真的想找到改變的方法。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原因二:止步於“社交滿足”

社交滿足指的是,

當你宣佈一項宏偉的計劃或想法時,人們往往會出於社交禮儀進行鼓勵或讚賞,此時所產生的快感是與“想法已經實現”非常類似的,很容易在大腦誤以為需求已經被滿足的情況下失去一部分執行力。

我有個朋友喜歡在朋友圈記錄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會發5條以上的動態,因為寫得很有趣,自然而然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但是她還是常常跟我說她很孤獨。其實很多人也絕對不會想到,在朋友圈裡這麼活潑開朗的人還會孤獨。

那麼社交滿足到底是什麼?其實社交就像一面魔鏡,你對著它,以為展示出了自己最好的一面,你沉醉在這樣的幻想中不能自拔。

而事實上你什麼都沒有改變,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寸面板都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你對自我的幻想。

社交滿足就像一個跳樑小醜,雖然有名氣,但卻永遠上不了國家大劇院。

止步於社交滿足,沒有其他實質性的行動,計劃也就是個空洞的改變承諾。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原因三: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有的人在立flag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為立下的flag付出多少,或者對預期總是高於自己思考範圍的承受能力。

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我曾在同一個月給自己安排了兩個訓練營,每天除了完成訓練營的學習任務,還給自己立flag:每天寫一張字帖,每天進行學習覆盤。

除了工作,其他的時間都被佔滿了,甚至連吃飯間隙,我還要拿著手機忙碌。即便這樣,我也並沒有把每項任務都保質保量地完成。

總覺得對自己狠一點,多立下一些flag,逼迫自己去做一些事,就能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可是當挫折來臨時,又一時不能接受,會愧疚、自責,還會在這種痛苦中更討厭自己。

這種挫敗感,使得積極性和自控力又被降低了,它不僅耗盡了“我要做”的力量,還耗盡了“我想要”的力量。

要立flag,一定要符合自身實際情況,寧可每天只做好一件事,也不要多件事齊頭並進。

全面開始,也就意味著全面崩潰。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這3招,教你應對“迴圈怪圈”

肯立flag,也就是期望自己能有所改變,那麼要怎麼走出立了又倒,倒了又立的“迴圈怪圈”呢?下面給你支三招。

(一)利用時間標記的動力效應,樹立信心

時間標記,是行為決策領域的概念,由Shum最早提出來的,

它指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像生日、里程碑的年齡、週一、 每個月第一天、新年第一天等這些特殊的個人事件和日曆參考點。

研究發現,個體在經歷當下的時間標記或期待未來的時間標記時, 追求目標的動機水平得到提高, 會比平常更有動力、也更加堅定地追求和實現目標並付諸行動。時間標記在這裡就有了動力效應。

時間標記的動力效應在生活中很常見,我有個朋友下定決心要報一門課程去學習,但是她沒有當天開始,而是說等過幾天她生日的當天再報名,那樣算是送給自己的禮物。有這種儀式感,她後來去學習,學得也很起勁。

除了考慮當下的時間節點,還可以期待未來。

英國著名女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從最開始,就假裝自己是名成功作家。

也就是在這樣的意識驅動下,她一共寫了80部小說、19部劇本,著作成就僅次於莎士比亞。

假裝自己已經成功了,那麼再按照成功者的行為標準來要求自己,無形中也給改變提供了助推力。

比如,你想去健身,可以結合時間標記,給自己規劃:下週一開始去健身房,並在腦海中想象已經健身了很久,身材很棒的自己。這就是應用了當下的時間節點以及期待未來。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二)利用階梯模型:整合步驟、目標與夢想

階梯模型是

肖恩·揚在《如何想到又做到》

一書中提出來的。他把這個模型分成了三個維度:步驟、目標和夢想。

使用階梯模型的人半途而廢的可能性較小,其原理在於:

人們青睞於迅速看到結果。

人們感覺良好並不取決於其實際成就,而是取決於他們期望達到的成就。

1)步驟:

大多隻需要不到1個星期來完成,是實現目標的道路上要逐一劃掉的小任務。

查理·芒格說過:“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

,步驟也是一個個我們當下能去實踐的事情。

2)目標:

目標是一個過渡計劃,分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

長期目標比如是學一門新語言的基礎知識,完成長期目標大概要花1-3個月的時間;短期目標比如是學完一個單元的語言知識,完成短期目標通常要用1周到1個月的時間。

3)夢想:

夢想比目標更大,它一般要花3個月或以上的時間才能達成。比如你想掌握一門新語言。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步驟、目標和夢想的階梯模型

在這個過程中,

階梯模型依賴於你能夠準確地估計實現某件事需要多長時間。

比如,你現在是一枚運營小白,你想在年前去應聘運營崗。這個也是你的夢想。

那我們做下倒推:

① 確定長期目標:

長期目標就是你要掌握好運營崗要具備的各項專業技能,比如文案撰寫能力、資料監測與分析能力、活動策劃能力、媒體矩陣搭建與運營能力等。

② 確定短期目標:

短期目標也就是你要達成長期目標,要逐個完成的小目標。比如掌握文案撰寫能力就是項短期目標。

③ 拆解步驟:

這裡要拆解的是你要完成短期目標所需要的步驟。比如學習如何寫標題、如果搭建文章結構、如何找素材、如何寫開頭和結尾等,這都是一個個步驟。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三)建立回報機制,多用胡蘿蔔,少用大棒

回報機制的科學原理是:如果人們做某件事感覺到了獎勵,就會繼續做下去。

但是獎勵必須擁有吸引力,否則獎勵的存在就會可有可無,也就起不到激勵的效果。

研究表明,恐懼會誘發消極行為,雖然恐懼可以逼迫人暫時去做某事,但它的效果不可能持續。

而用極度誘惑的獎勵調動人們堅持做事,比用恐懼和懲罰更有效。

比如我參加的一個寫作訓練營,就是典型的多用胡蘿蔔,少用大棒。訓練營每天會評出精選作業,每週會評出優秀學員,除了這些日常表揚之外,訓練營還有積分制度,按照大家平時的作業完成情況和互動情況,在結營的時候評出精英學員。所有受到嘉獎的學員都有豐厚的獎品。

各種獎項的設定極大地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訓練營的學習氣氛也相當濃厚。

剛開始群裡只有少部分同學完成作業後會發到群裡請大家點評,但沒過幾天群裡的氣氛就被帶動起來了,越來越多的同學會往群裡發作業,參與作業討論。

當然,在用胡蘿蔔的時候也要掌握好度,否則也可能會讓原本有興趣的事情變得功利化,進而喪失動力。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這3招,讓你想到又做到

制定目標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會讓我們處於興奮狀態。我們喜歡立flag沒什麼不好,但是也要結合自己的能力,不做空洞的改變承諾。

在職場中同樣如此,量力而行,遠比想到做不到有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