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見證人:李厚之先生考古筆記之:書院改制時的安康人

考古筆記之教育篇

書院改制時的安康人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有識之士認為是不重視科學教育釀成的苦果,於是痛思救國之法,提出變法維新,改革教育制度。光緒二十一年(1895),順天府尹胡燏棻巜變法自強疏》指出:中國雖有書院、義塾,但在八股、試帖、經義之外,一無講求。西方國家人材輩出,全在於廣設學堂。因請裁改書院,開設學堂,學習自然科學。建議首先把省會書院改製為學堂,數年後,加以推廣,再將府州縣書院改成學堂。

光緒三十年(1904),安康進士張繼信蒞任平谷縣(今北京市平谷區)知縣。平谷縣舊有"近光書院",前知縣曹擢新創辦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書院建成後,禮部主事龔自珍名書院曰"近光";協辦大學士卓秉恬書"近光書院"匾額;廉訪使陸潤庠和國子祭酒等,分別書楹聯慶賀,是北京屬邑中頗著聲名的書院。張繼信到任後,以興辦學堂為大事,著手書院改制,率先捐俸為倡,地方紳耆踴躍捐輸,募集資金二千八百餘兩,對近光書院原藏書樓、講堂、左右房舎進行修復,又在講堂西北空地上建起新校舍,使之符合小學堂的規制。竣工後即更名為"平谷縣高等小學"。

歷史見證人:李厚之先生考古筆記之:書院改制時的安康人

圖片源於網路

陳樹藩,字雄藩,安康縣新建鋪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以軍功出任寶坻縣事,次年調署密雲縣知縣。時奉新令興學,密雲縣舊有"白檀書院",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代乾隆時曾有修葺。因缺乏資金,書院改制一直沒有進展。陳樹藩到任廣為勸捐,地方鄉紳紛紛解囊相助,募集白銀一萬九千五百餘兩,於是改修書院,增加講堂校舎,規模宏敞。共有教師辦公室、藏書樓、宿舍、食堂、司務室、會客室等五十多間,並闢操場一處。光緒三十年改"白檀書院"為"密雲縣高等小學堂"。同時還對各鄉義塾進行改制,成立初等小學堂四十餘處。改制剩餘銀兩發商生息,作為高等小學堂常年經費。陳樹藩自已為文以記其事,名曰巜密雲辦學檔案》。

張允武,號緯臣,紫陽縣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恩貢生,以同知銜署廣東新淦縣,調四川合州(今合川縣,隸重慶市)知縣,歷署江津、三臺知縣,酉陽直隸州知州。轄地彭水有"鹿山書院",乃光緒十七年鄉紳徐璧齋、徐縉臣昆仲倡導捐建。張允武在酉陽時正值實行新法,書院改制,"鹿山書院"改名"鹿山高等小學堂",請他題聯勉勵學堂學子,允武因撰聯曰:

"同志為朋相與觀所向;開卷有益時還讀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