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任何體育運動都不是為了打卡

守一

上週末,公司部門組織去郊外團建,逛古鎮爬長城,走了好多路。於是,大家聊起走了多少步、能在朋友中排多少名。

我也想起了此前已經關閉多時的微信運動,開啟一看,2萬多步,排名47。本來這一天奔波下來,還挺有成就感,可當運動成果轉換成數字,再被淹沒在朋友圈的排名裡,快樂好像瞬間就貶值了。

還記得剛有微信步數排名的時候,大家玩得還挺不亦樂乎。因為那會“出頭”好像還沒那麼難,步數過萬可能就排名前列,以此享受領先的優越感、好友的點贊。

可是很快內卷就開始了。一方面是參與這個運動的人越來越多,有些本就是健身達人,可以長期霸榜的那種;另一方面資料也“激勵”了一些人,為了提升朋友圈名次倒逼自己,本來每天跑五公里的,往七公里、十公里進發了。

在步數排名火起來之後,網上興起過很多吐槽。比如家裡有喜歡跑步的,就讓他多帶個手機,成績就能“共享”;還有開玩笑說把手機綁在家裡的寵物身上,貓狗一天蹦躂下來,步數也可觀。

雖然不少是玩笑,但確實也反映了類似排名可能導致的行為異化。本來運動是為了健康、放鬆,而資料排名的介入,看似提供了記錄和激勵,可也容易讓數字變成追求本身。過於追求資料,不僅喪失了運動的樂趣,還可能對自身造成傷害。

為了追求資料、在線上線下打卡而異化運動心態,其實有很強的普遍性。包括近些年越來越流行的馬拉松、戶外穿越等等,大部分參與者當然是“真愛”,但也不排除有的就是刷個存在感。

想想近幾年的馬拉松賽事,比較常見的一類新聞,就是替跑、轉讓號碼布、抄近路、偷偷使用交通工具等。絕大多數選手參加馬拉松賽事,不可能獲得什麼獎金,如果還不能誠實地當做自我挑戰、鍛鍊健身,圖什麼?

一種答案或許就是為了打卡。哪怕弄虛作假,只要拿到完賽證明,就可以在朋友圈打個卡,炫耀一下。這類自欺欺人,顯然是很無聊的行為。

而有些盲目的戶外穿越,甚至不顧警示“挑戰禁區”,則很容易釀成悲劇。比如今年五一期間,就有兩名驢友非法穿越鰲太線(從陝西秦嶺主峰鰲山到太白山)時遇難。

愛運動、愛挑戰,本都是值得稱讚的品質。可如果不是職業運動員,還應多一分自知之明。量力而行,安全第一,別為了資料和打卡,把自己逼太狠。

其實,就算是追求資料的職業運動員,極限運動也會建立在專業的安全防護基礎上。我們這些“業餘選手”,千萬不要在安全防護也很業餘的情況下,卻擁有一顆為了資料不要命的好勝心。

我們要戰勝的是自己,不是別人的資料。

夜讀|任何體育運動都不是為了打卡

設計 祝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