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尷尬真相:為何有的人條件明明不如你,卻跑得比你快?

春節剛過,鳩姐先給大家拜年,祝大家新的一年心想事成,碾壓你身邊所有人。

同學聚會尷尬真相:為何有的人條件明明不如你,卻跑得比你快?

當然,願望總是好的,事實上,去年的問題今年一個都沒少。這其中有個讓人最感覺憋屈的問題是:同學聚會時,有的小時候的學渣,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已經悄悄超越了學霸的你。這是為什麼呢?

同學聚會尷尬真相:為何有的人條件明明不如你,卻跑得比你快?

美國的一個學渣吉姆奎克,5歲因事故撞到頭,腦部嚴重受損。後來上學一直跌跌撞撞,被當作問題兒童“照顧”著。好不容易熬到上了中學,老天爺又踢了他的頭一次。他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才將將考上大學。當然,他可能更應該感謝的,是美國高等教育的普及。

然而,到了大學的吉姆奎克在課堂上,已經到了“聽天書”的地步。像每一個學渣一樣,吉姆奎克非常沮喪,他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夠大學畢業,畢業後也沒有勇氣去應付成年人世界的工作。畢竟,他從小到大,都是公認的“學渣”。

於是,他封閉自己,把自己關在學校圖書館瘋狂讀書,他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當然,大家都覺得他“不務正業”:你又不是腦科學、醫學專家,一個腦子瓦特了的人怎麼可能搞明白這些問題呢?

可後來,當其他大學同學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吉姆奎克不但憑藉自己研究出來的一套“大腦升級體系”成功大學畢業,還成了很多名人的“大腦教練”。他的學生中,包括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漫威之父斯坦李等人。

“彎道超車”的吉姆奎克後來發現,能夠“彎道超車”的這些學渣,包括自己只是無意間掌握了指數型思維。

什麼是指數型思維?

經常和指數型思維相提並論的是線性思維。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兩種思維的異同。

同學聚會尷尬真相:為何有的人條件明明不如你,卻跑得比你快?

比如你從自己家門口出發,打算走30步,你的每一步的步幅如果是一米的話,那麼邁出去30步就是30米,這就是線性的30步;

但如果讓我們來想象一下,我們每邁出一步,都比上一步的步幅要擴大一倍,也就是第一步是一米,第二步是兩米,第三步是四米,第四步是八米,第五步時16米,到第六步時,它已經超過線性思維者了。後面,指數思維的速度會像插上翅膀一般,讓人望塵莫及。

那麼,指數思維都有哪些特點呢?

同學聚會尷尬真相:為何有的人條件明明不如你,卻跑得比你快?

首先,指數思維的開頭,往往是艱辛而不見成效的。

如果把它當作一輛車,指數思維的起步緩慢而艱辛,不像線性思維的人,從一開局就穩穩地前進,讓人感覺這車的效能極佳。

我們想想剛畢業時是不是也這樣呢?剛畢業的時候,學霸因為有“名校+學歷”光環,起薪和工作單位有可能比學渣強百倍。學霸們有著穩定的收入,可以預見的美好前景,優越的社會地位,而學渣們很有可能正在家蹲,或者被爹媽當作負面典型,罵著一動不動。這時候,是線性思維的學霸們“最後的輝煌”。因為他們的成績穩定可見。

其次,指數思維的人,把最困難的事情放到前面做。

其實,很多學渣並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因為學霸的路他們走不通,於是他們會去自主探索,做一些讓父母不理解的事情。比如吉姆奎克在面臨無法畢業,無法找到工作的窘境時,並沒有選擇去參加多一場招聘會,也沒有選擇去找關係求情,而是一門心思躲進了圖書館。這個性質,和那些不務正業、賴在家裡的“學渣”幾乎沒什麼區別。

多讀幾本課外書,能讓你大學畢業,還是能讓你找到工作?

這時候,“學渣”本人恐怕也不篤定自己能做出什麼事情來。但後來的結果,卻是這個“學渣”不但利用讀過的書解決了自己的畢業問題,還在其他同學都在找工作時,成了“腦力教練”,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事業,自己當了老闆。

學霸們選擇畢業後去個好公司,這對他們來說是水到渠成的選擇,困難的是後面如何才能在職場突圍。而學渣們無論是主動也好,被動也罷,他們把最困難、最不為人所理解的事情放在前面。這樣的結果是,承受不了的學渣會自動放棄,而挺過去的學渣則已經完成了近期最難的部分,開始一馬平川的事業了。

第三,指數思維的人,接受確定中的不確定性。

很多人在起步的時候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那些學渣喜歡做那些不具備確定性的東西,穩穩上升不好嗎?一個原因是因為,穩穩的幸福已經被學霸們霸佔了,他們沒有機會這麼做。另一個原因是,世界上所有的穩定都會在某一天被不明原因打破。舉個例子,誰能想到打敗泡麵產業的是美團呢?

都說創業是九死一生,但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嘗試十次,總會有一次成功。而事實上,一個人往往只需要一次成功就能夠積累足夠的財富,實現財務自由。同樣給十年時間,線性思維的學霸們有可能10年邁出了10步,而指數思維的人10年已經邁出了412步。但是,指數思維的人,邁步的速率都不是平均的。尤其是前幾年,都給人一種在“原地踏步”的感覺。所以,有很多人都倒在了前幾年顆粒無收時。

主動也好,被動也罷,學渣們已經習慣了顆粒無收,習慣了不確定性。沒有任何學霸光環的他們,也接受了做事情不一定有收穫這件事。

但是,往往這種接受不確定性,讓最終的收穫是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讓“學渣”們一下超越學霸,成為你身邊的神話。

日常生活中如何培養指數思維?

同學聚會尷尬真相:為何有的人條件明明不如你,卻跑得比你快?

成為了腦力教練的吉姆奎克認為,日常生活中培養指數思維,最重要的2步是:

第一步,從不同角度找到根本問題。

比如,你也許最近迫切想要減肥,其根本原因可能並不是你最近遇見一個心儀的物件,而是你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你在心儀物件面前自卑。

你無法早起的原因,並不是睡得晚,而是你沒有信心面對白天的各項挑戰。

記住:指數思維的起步永遠是最難的,所以,多用點時間找到根本問題,永遠比後面浪費時間在錯誤的方向要節約時間。

找到這些表象背後的根本原因,就可以進入

第二步:針對根本問題提出新方案。

第二步的竅門是,用“如果”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比如,

如果我不在乎被人想法,那會怎樣?

如果一天只有18小時而不是24小時,那會怎樣?

如果……

其實很多人在這一步的時候,都有點迷茫。有的人會從這一系列如果中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但更多的人會迷失在天馬行空的如果中。如果是這樣,不如直接進入閱讀階段。

閱讀的目的,一種是為了第二步的解決方案尋找佐證、素材和增添可執行的細節;第二種是因為你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那就要從各種書籍中尋找別人的解決方案為我所用。這裡更適合的閱讀方法叫做

“主題閱讀”:以1-2個關鍵字為核心,尋找3-10本相關圖書,在一定時間內帶著問題閱讀。

這十本書讀完,你基本上就有了針對自己問題的解決方案。

所以你看,培養指數思維並不難,只是我們平常習慣穩定、習慣先甜後苦,所以才在外部環境變壞的時候毫無招架之力。

腦力教練吉姆奎克的理論有依據嗎?

同學聚會尷尬真相:為何有的人條件明明不如你,卻跑得比你快?

很多人看了吉姆奎克的經歷都不無擔憂地說:一個毫無學歷背景的人搞出來的東西,真的適合所有人嗎?

吉姆奎克本人曾經也有相同的問題,於是,他拿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求教專家。於是,包括哈佛大學神經學教授魯道夫坦齊(Rudolph Tanzi)、斯坦福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創始人BJ福格(BJ Fogg)、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麥克爾布勞斯(Michael Breus)、美國精神學學會研究院丹尼爾亞蒙(Daniel Amen)在內的權威專家爭相給他完善理論,併為其專業性背書。

後來,吉姆奎克開始大範圍授課,就有了文初所說的那些大牌學生。到了近年,每年全球有20w學員在吉姆奎克的帶領下,開啟大腦“無限可能”模式。

證實了自己的方法能夠幫助更多人之後,吉姆奎克把這套理論編纂成書,就有了這本《無限可能》。

同學聚會尷尬真相:為何有的人條件明明不如你,卻跑得比你快?

我們上面提到的用指數思維彎道超車,就是《無限可能》中介紹的思考模型之一。事實上,

《無限可能》把釋放大腦無限潛力分成三部分:為大腦解綁、正確學習和提供持續動力。

在“為大腦解綁”單元,吉姆奎克提出要將全部披著“科學”外衣的全部“偽科學”觀點從大腦裡清除,這一步是在為大腦“解綁”,還大腦一個自由生長的環境。書中列出了這些限制你的“偽科學”都有哪些,以及如何把他們趕走。

第二步,要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去學習,將技能和知識以正確的方式“武裝”大腦。

第三步,是如何為大腦提供持續動力,讓大腦保持在較高運轉層級。

做到以上三點,基本上你的大腦就進入了一種“想學什麼都能學成”模式,這對於大腦來說,基本上就算是進入了“無限可能”模式。

其實這本書給我們的最大啟發,並不是看腦力大師如何“彎道超車”打敗學生時期競爭對手的,而是給了大家一個平等的機會。如果你是學霸,需要了解如此勤奮聰明的你,大腦是如何被知識“武裝”和“束縛”的;如果你是學渣,也可以從這本《無限可能》中找到逆襲之路。

而當你的事業、學習停滯不前,但你又非常努力的時候,你可能正在經歷指數思維早期的至暗時刻而已。這時候放棄,很有可能你以前的一切都將付諸東流。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別人說你不行,而是你說自己不行。歸根結底,這本《無限可能》講的,其實就是一個打破“自己不行”謊言的實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