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變身,一種魔力的變奏曲——讀《時間的秩序》

快樂及掌控自己

就是一個人

在其生命的每一天

都可以說:

“今天,我活過;

明天,無論上帝給我們

一片烏雲,

還是一個

陽光清澈的早晨,

他都不會改變我們可憐的過去。

流逝的時光

帶給我們的記憶若不存在,

他便寸步難行。”

“比起我們模糊的視野,有時瘋狂的視角看得更遠。”卡洛·羅韋利,義大利著名的物理學家,帶領我們思考——時間的本質,本書是物理學與哲學的完美融合,他是讓物理變得性感的男人。

時間是我們討論的永恆的主題,它穿梭於我們生命的每個角落,我們生命中的每個瞬間都透過記憶印刻在腦海中,而這就是時光贈與我們的禮物。

時間的變身,一種魔力的變奏曲——讀《時間的秩序》

1)過去、現在、未來的消失

我們總感嘆時光飛逝,通常意義上認為時間是單向性結構,每天有早晨、中午、下午、晚上。時間分割為鐘錶的一秒一分一時,當從午夜0點輪轉到24點,一天結束了。

人間有季節輪換,春夏溫暖、秋冬凜冽。一年一年的時間都彷彿指著一個前進的方向。我們總說時光不可逆。回到過去只是我們懷念舊時光美好的一種念想。懷舊的想念中卻夾帶著清晰的認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而每個人都不能脫離這樣的命運。

但在書中卻顛覆了這樣的概念。當把事物放大到無數倍,我們說事物由分子,甚至更小的微粒構成。而世界中一塊石頭、一朵雲、一個衣櫃都是無數細小微粒的集合。這些在空間中集合的微粒“瀰漫、分散、無序”。這一刻它們集合在一起,下一刻它們就會分散。

就如一朵雲,前一刻,無數細小的雨珠它瀰漫在空中,後一刻,它因為事件的發生而聚合,再過一刻,它又消散了。而在這樣的發生中,即聚合消散中,我們如何準確分割過去的是怎樣的狀態,現在以及未來是怎樣的狀態?

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切分因為觀察世界的角度而模糊了。再如一顆石頭,只不過是在分崩離析之前的一種穩定的聚合狀態。

而時間在其中消失了。

時間的變身,一種魔力的變奏曲——讀《時間的秩序》

2)對世界認識的新看法

我們可以把世界看做由物體、物質、實體這一類東西構成。或者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事件、發生、過程、出現組成。它不能持久,會不斷轉化,無法在時間中永恆。

我們會有這樣一個基本認知:世界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也會認為

世界是隨著時間在變化,但是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沒有時間,世界難道就不發展變化了嗎?由無數細小微粒聚合的世界看起來不是石頭那樣永恆的,不變的了,而更像是“轉瞬即逝的聲音或大海的波浪”,它是由無數微粒聚合的事件組成的一個網。

山上的風景宜人,空氣微微溼潤,漫山的樹木充滿生機,廣袤的沙漠一望無垠,高原、山峰此起彼伏。但具體擴大無數倍,你眼中的世界就消失了,沙漠從哪裡開始,至哪裡結束,高原從哪裡開始升高,從哪裡緩緩低下,世間所有事物的界限都模糊了。這些“高山”“沙漠”可能要從高空俯瞰才可能有一些概念吧。

就像從太陽系俯瞰地球,基本是靜止不變的。可如果再進入地球,誰能想到地球上生機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活動力,高山流水,生物繁多,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但拉回太陽系的上方,你看到的依舊是蔚藍的、靜靜的地球。但是你能否定地球沒有變化嗎?就像“高山”、“沙漠”也是在變化的。

而這樣的變化沒有起點,沒有終點。

世界一直產生變化,而這和時間沒有關係。

在這樣的認識中,“時間”更像是“發生”。

時間的變身,一種魔力的變奏曲——讀《時間的秩序》

3)時間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說:時間就是對變化的量度。

牛頓認為:即使沒有變化,也有時間在流逝。

而愛因斯坦整合了他們的想法:時間變成了與空間幾何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幾何的一部分。

時空就是引力場,反之亦然。

世界的時間結構不同於我們看到那幅幼稚圖景,這幅幼稚圖景適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卻不適用於理解世界的精微褶皺或其遼闊。

按照哲學家胡塞爾的觀點:我們在聽音樂時。上一個音符“滯留”在記憶中,而不間斷的音符不間斷的“滯留”,這構成了記憶的“儲存”這樣的現象構成了“時間”。

海德格爾認為——“時間只在人類範疇裡成其為時間(time temporaliazes itself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it is human )”

愛的舞蹈交織

如此優雅的女子

在這清澈的夜晚

被月亮照亮

時間的延緩

還有這段:

不要問

時間的變身,一種魔力的變奏曲——讀《時間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