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的劉奭本就不適合做皇帝,終讓西漢國力發生了轉折

導語

關於兩漢的政治,諸葛亮曾有一句很經典的評價,說的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其實這句話適用於所有的年代,也適用於西漢,因為從漢元帝寵信石顯開始,整個西漢就出現了轉折,從此由一個超級帝國滑向了覆滅的深淵。

與之緊密相連的漢元帝本名叫劉奭,是漢宣帝與許平君的兒子,兩個人的感情曾感動了很多人。

漢宣帝雖然來自民間,但是個很有謀略的帝王,文治武功都很厲害。在劉奭被立為太子之後,漢宣帝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亂我家者太子也"。

那時候的漢宣帝已經明確感覺到劉奭不適合做太子了,那他為什麼還是把皇位留給劉奭了呢?

溫和的劉奭本就不適合做皇帝,終讓西漢國力發生了轉折

漢宣帝

漢宣帝的僥倖想法

自從漢武帝之後西漢開始全面推崇儒學,而劉奭就是儒學的忠實擁護者。

其實儒學雖然有其好的一面,但更多的則是讓官員和讀書人更加擁護皇權,可劉奭只從裡面看到了道德。

漢宣帝作為一個從民間長大的帝王,在很多方面和正統帝王還是有區別的,所以他很不喜歡兒子的這一點,還告訴劉奭帝王之術本就是王道與霸道混雜,怎麼能單純以德治國呢?

其實漢宣帝能夠感覺的出來,劉奭是一個非常迂腐的人,和漢宣帝本人截然不同,他不但不懂王道,連基本的統御之術都不懂,可他還是存了一絲僥倖心理,這種心理來自於他給劉奭安排的輔政大臣。但漢宣帝還是低估了劉奭的迂腐程度,並且有些時候輔臣其實是非常不靠譜的

,歷史上沒有幾個霍光似的人物,倒有不少趙高之流,被權勢迷了眼睛。

溫和的劉奭本就不適合做皇帝,終讓西漢國力發生了轉折

劉奭等人聽訓

劉奭與輔臣

漢宣帝在臨終之前給劉奭留下了三個輔臣,他們分別是史高、蕭望之和周堪。漢宣帝之所以讓這三個人輔政是經過深入考量的,

首先從身份上來講,史高是外戚,其他兩人都是儒臣。這樣的身份安排會讓三人互相牽制,這樣既不用擔心外戚獨大專權,也不用擔心皇權落到其他姓氏的人手裡

,但在劉奭寵信別人之前,這三個人就先亂了。

劉奭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在他即位還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三個輔臣就出了問題,說到底還是貪心惹的禍。三人原本都領尚書事,可史高卻因為自己是外戚而把自己當成了三人中的老大,然後蕭望之和周堪都成了副手。雖說漢元帝沒有多少帝王之術,但最起碼的不能讓外戚專權他還是知道的,於是他開始重用蕭望之和周堪。

權力的博弈最終博得是一個平衡,在原本平衡的關係中,是史高利用身份打破了它,然後漢元帝又透過自己的調整重新讓它平衡,但已經到手的權力誰捨得放手呢?於是史高和蕭望之等人鬥了起來,最終結果是鷸蚌相爭,原本在一邊看戲的石顯得到了最終的好處。

石顯是一名宦官,也是從他開始西漢有了宦官亂政的先例。

溫和的劉奭本就不適合做皇帝,終讓西漢國力發生了轉折

漢元帝

石顯為什麼會被重用

石顯之所以被重用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石顯很擅長阿諛奉承,也許很多人不屑於這一點,但人都有劣根性,也都喜歡別人誇自己,所以漢元帝也因此越發的喜歡和石顯呆在一起。第二個原因是石顯是個宦官,這種人和外戚、儒臣比起來,有一些很大的優勢。首先他沒有後人,其次是他沒有姻親之類的關係,也就是說他們只能依附於皇權。

一邊是錯綜複雜的官員網,一邊是孤掌難鳴的宦官集團,漢元帝肯定會選擇後者。但漢元帝這一次是真的想錯了,石顯非但不會孤掌難鳴,相反的他還和一些外戚、官員勾結在一起,也形成了一個關係網。除此之外,漢元帝還有一個很大的劣勢,就是他的身體不好,對於一些政事力不從心,只能讓石顯代勞,這就為石顯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溫和的劉奭本就不適合做皇帝,終讓西漢國力發生了轉折

漢元帝

漢元帝最大的缺點

歷史上的漢元帝是一個非常溫和的皇帝,他反對濫用殺伐,並且很重視民生,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他善於用人,應該是一個仁君,只可惜他用錯了人。司馬光曾評價他說:"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

意思是說漢元帝太容易被騙了,自己一直醒悟不了,說刻薄一點,也可以說是漢元帝太愚蠢了。

三尚書中的蕭望之是漢元帝的老師,卻因石顯的讒言而被逼自殺,漢元帝知道後非常難過,然後把石顯叫到身邊狠狠的批評了一頓,結果批完就沒事了。雖然漢元帝每年都要去祭奠老師,可石顯卻依舊沒有被罰,還是好好的跟在皇帝身邊。

這一點不知道該說漢元帝心善,還是該說他糊塗,總之這個人就是沒有原則,這也是他最致命的一個缺點。

中國人處事講究外圓內方,綜合起來可以說是中庸,這個中庸指的是你既不要冒進,也不要太綿軟,凡事要講究方法。放到帝王身上則是要掌握好平衡,明確自己的立場,不偏袒任何一方。漢元帝的本意也是玩平衡,可他卻平衡錯了人

,最終因為他對善惡忠奸的分辨不清,導致了很多忠義之士被害,西漢也在他這裡出現了轉折。

溫和的劉奭本就不適合做皇帝,終讓西漢國力發生了轉折

漢元帝

結束語

漢宣帝之所以會把皇位留給劉奭,應該有許平君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是他感覺劉奭的性情好,還是有可能成為明君的,並且他還為劉奭留下了三個很好的輔臣。

劉奭在繼位之初做的也還可以,但在帝王之術上他確實不行。原本他只想用宦官平衡朝臣,結果卻沒有那個本事,而是被宦官他們耍的團團轉。

其實劉奭作為一個皇帝,肯定不可能讓官場太清明,因為水至清則無魚,但這種糊塗要建立在這些下屬的行為不會危及核心利益的基礎上。如果他們危及了這種利益,就要堅決反對並懲罰這種行為,這才是真正的平衡之道。

所以說劉奭並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他辜負了漢宣帝的期待還有朝臣的信任,最終危及的也是整個西漢的利益。